鬼、哭、愁、陵寝、棺椁、嚼龙肉……“诗鬼”李贺为何“抑郁”?

图片
近日,李贺《苦昼短》中“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一句忽而迎来了“赏析热潮”,不少人称赞其炼字之美,尤以一个“煎”字为妙绝。并获评“没有十年抑郁写不出来”……
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者,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他年岁轻,才气高,却不好鲜词丽句,偏嗜描写诡谲奇险、鬼气森森的句子,瘦、鬼、老、哭、愁等阴郁的字在他的诗歌中屡见不鲜。而大获赞誉的这个“煎”字,出自李贺的《苦昼短》,是这句诗的诗眼。除此之外,全篇也不乏佳句,却都明晃晃地透着一种凄厉的抑郁鬼气
《苦昼短》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图片
中国诗歌含蓄,有常见的诸如“月”“山”等意象,也常常与思乡、征伐相关。李贺却还偏好使用不常见的搭配,如描写龙,别人写乘龙快婿,写龙驭上宾,他偏偏要“斩龙足,嚼龙肉”。而引用古人典故,诗人们喜欢使用帝王庙号、名臣谥号李贺却喜欢在诗文中直呼其名,佐以陵寝、棺椁等少有的意象。这样“别辟诗径”的写法,也成就了独属于李贺的诗风,获号“诗鬼”
十八岁的时候,李贺便已然自陈道“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哀叹少年白头,忧愁郁闷,华发早生。那么,李贺究竟经历了什么?又是为何偏爱这类沉重而诡谲的字眼?
图片
生人神怜复鬼愁
李贺的出身并不差,他祖籍陇西,是唐高祖李渊叔父郑王李亮之后,李贺也颇自矜于家世,曾自称“唐诸王孙李长吉”。可惜,现实中的李贺家门并不如他的诗文中那样清贵。作为没落数年的宗室,李贺一家早已渐渐移居昌谷(今河南宜阳),不复有天家富贵。好在李贺的父亲李晋肃与杜甫有表亲关系,且官至陕县县令,虽不算高官显贵,但也是主政一方。杜甫还曾与他晤面送别,赠诗一首。可惜好景不长,李父在任上便去世了,当时的李贺还未及弱冠
李贺的母亲郑氏独自抚育李贺等三姐弟,李贺在《送韦仁实兄弟入关》中描述了在昌谷的生活:
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
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
图片
而李贺的姐姐出嫁后,门庭愈发没落,李贺兄弟担负起了谋生的重任。他在《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中凄然写道:
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
虽然生活清贫,李贺的文学天赋却极早地显露出来,七岁时便能诗能赋,才名渐显,也早早凭此赢取了贵人青眼。韩愈、皇甫湜读了少年李贺的作品,大为惊异,不愿相信这是一位少年的作品,而疑为古贤遗作。二人交流道,如果这是古人的作品,我们不认得还就罢了;若真是当世之人有这般才华,怎可不亲去拜谒?
《唐才子传·李贺》:
“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
图片
尔后,二人相约到李贺家中,请他现作一篇以证才名,还梳着总角的李贺披着衣服,极具“松弛感”地走出来,当着这两位知名当世的大家,提笔写下《高轩过》: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这时的李贺,年轻有志,诗文也极其入世。虽然成熟章法、个人文风已显露出来,却并没有丝毫抑郁消沉之气。这首《高轩过》一如诗题,词意俱美,意气高扬。韩愈、皇甫湜读后,又惊又喜,还亲手为他束发。(二公大惊,以所乘公元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
图片
这样才华高绝的李贺,本应金榜题名,仕途平遂,乃至重续家族荣光。然而,第一重打击到来,李父去世,李贺按礼法须为父亲守孝三年,不能参加科举。直到元和五年(810)韩愈推荐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李贺不负众望,凭借《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顺利登榜,本应再接再厉,应考进士的李贺,却遭遇了第二重打击。他的才华招来了小人的嫉恨,甚至以其父之名作为攻讦他的借口,他们说,李贺父亲名叫“晋肃”,和“进士”有同音之嫌,如此,李贺不应该参加进士选拔。
此时,韩愈又仗义地站了出来,从音律、典故等方面为李贺反驳,他说,如果父亲名字的读音类似进士,儿子就不能考取进士,那要是父亲名中带一个“仁”字,儿子便不能为人吗?《讳辩》: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可惜的是,这番有理有据的辩驳收效甚微,李贺哀愤地离开了他等待三年的科场
后来,韩愈还在他的诗歌中写出“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以此为李贺鸣不平,对采取卑劣手段的考生予以警示。
图片
三年的等待,两次期待的落空,让李贺感伤不已。此时的他,还怀抱着进入仕途,一展平生抱负的大志,但经历数重不顺后,他的诗风开始从起初的踔厉奋发、踌躇满志,向哀伤自怜,抒发郁结转变。一如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所写之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李贺在《崇义里滞雨》中表达了相近的慨叹: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图片
他回到昌谷,郁郁一年后,在元和六年(811)五月重返长安。这一次,他总算凭借父荫得到了太常寺奉礼郎的官位,也只是从九品。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为著《讳辩》一篇。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
从此,李贺开启了他在长安的三年宦途。这一时期的李贺,诗文仍然有较为入世之作,但并不积极。因为他在长安目睹了大量官场隐情,国家陈弊,还有无数或积冤,或无奈的现实社会问题,这些同样让他“抑郁”不已。他的诗歌不再如少时翱翔九天,乘龙邀凤,而是切中俗世,反映现实问题。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也多由这一时期的诗歌所奠定。
元和八年(813),第三次人生打击又到来,李贺的妻子早逝,而已在宦海沉浮三年的李贺不见升迁之望,亦无功绩可言。忧愤交加下,他暂归家乡昌谷避世隐居。然而,蛟龙终非池中物,屡受打击的李贺仍抱有一了平生夙愿的理想,这一次,他选择了南方,希望通过地域的改变,改变自己的苦难命途。
可怜李贺的心愿再度落空,南游期间,他写下著名的《吕将军歌》,其中的“圆苍低迷盖张地,九州人事皆如此”似乎可以证明李贺在南方的游历依然不尽如人意。秋天,李贺重回长安。元和九年(814),认清无法施展抱负的李贺辞去奉礼郎之职,离开长安,在昌谷休整数日,又决意到潞州,在好友张彻的举荐下,在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麾下谋得一份差使,消磨了三年的岁月。
诚然,屡遭打击的李贺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对这样一位能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伟大诗人而言,他从未得到过与自己才华相匹配的人生,甚至连与之相匹配的尊重也未能得到。恐怕令李贺所感伤的,不仅仅是切身的忧愤与病痛,还有英雄无用,竖子成名的委屈与不公。有才而不能用,有诗而不能诵;有贵人而提挈不得,有先祖而无可荫庇。
图片
“金石心性,草木生平”或比草木心性和一以贯之的草木生平更为难挨。在这样的境况下,李贺的“抑郁”也有了解释。
元和十一年(816),藩镇动乱,郗士美因无征伐功,告病息归洛阳,李贺好友张彻也离开此地,去往长安。此时游四方而无果,历百变而未安的李贺无路可走,带着一身伤病再回昌谷,整理自己得意却并未能让他春风得意的诗作。
这一次,李贺没能再离乡谋事,他病死在了自己生长的昌谷,结束了自己短暂而苦难的一生,年仅二十四岁(一说二十七岁)。
《旧唐书》:“补太常寺协律郎,卒时年二十四。”
《新唐书》:“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
在诗才济济的大唐,李贺因早夭之故,仅有二百多篇作品存世,是存世诗文较少的一位,却仍留下这样多经久不衰的诗文,乃至获称“诗鬼” ,自成一家,不可不谓大才。
李贺曾用平实的话语概说自己郁郁不得志的生平:
“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
他说自己一生忧愁,怀抱高绝的才华却从未人生得意,最终一如梧桐叶一般零落秋风,潦草平生。
图片
终不似少年游
事实上,正如上文所说,李贺的诗文,尤其是早期的作品,不但无鬼气,反倒是有一种凛凛豪气。曾自许凌烟阁,以二十四功臣为念,有征伐之气与建功之心。
《南园十三首·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名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也出自他的《雁门太守行》。诗中一句“甲光向日金鳞开”更是豪情干云,恍恍如在。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图片
倘若单看些诗句,或会有人疑其为王维、王昌龄或王之涣等诗人之作,但这样的意气却是发自当年的李贺。
也许是因为他的生平经历,最终从少年意气到潦倒感伤,从建功立业到多谈鬼神,可怜夜半虚前席,问不得苍生,故问鬼神。正如他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所写:“天若有情天亦老。”
图片
二十余年的坎坷命途,最终使李贺从一个豪情讴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少年,渐渐成为叹惋“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的失意之人
无才无状亦无忧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最终写下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终于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的陆游,终于也“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只能寄希望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所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李贺的“抑郁”并非天生,而是经历使然。无端落空的希望,五次三番的失意,成就了中国诗歌史上的天才巨笔“诗鬼”,却也消磨了意气风发的昌谷少年。
文章的最后,笔者愿用一首诗赠予李贺。
《题李贺传后》
借问佳句出何处,陇西痴儿少白头。
劝酒嚼龙能斩凤,生人神怜复鬼愁。
心煎瘦马从苦吟,诗趁飞仙与颉游。
愿为昌谷掾笔吏,无才无状亦无忧。
图片
参考文献:
[1]《新唐书》北宋.宋祁、欧阳修等
[2]《旧唐书》五代晋.刘昫、张昭远、贾纬等
[3]《唐才子传》元.辛文房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王小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