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关节处会凭空长出“大石头”,此病的恐怖远不止疼痛那么简单

广州医科大学举行2024年毕业典礼,钟南山院士出席仪式时步履蹒跚。对于腿脚不便的传闻,钟南山回应表示,自己患有痛风,心肝脑肺肾都还正常,没有什么大事。“痛风”在中国并不罕见,这种疾病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越来越多人。
痛风,到底有多痛?
痛风全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之所以叫痛风,就因为这种病就像风一般难以捉摸。发作的典型过程是上床睡觉时还好好的,后半夜就因为关节痛痛醒。
图片痛风发作,令人难以忍受
而且痛风痛起来很要命。英国著名漫画家詹姆斯·吉尔瑞在1799年发表的《痛风》漫画中,把痛风描绘成一个正在啃噬人脚的黑色魔鬼,说撕心裂肺是一点也不夸张。
有传言称,身经百战的硬汉,身受重伤也不曾落过一滴泪,但遇上痛风却哭得像一个委屈的孩子。痛风的恐怖远不止疼痛那么简单,它还能让人在关节处凭空长出硕大的“石头”。轻者关节畸形,重者破裂溃烂直至见骨,感染后不得不截肢保命。
痛风似乎尤其偏爱王侯将相与达官显贵。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百人》一书中,提及的百位名人至少有超过10人患有痛风,远超正常比例。歌德、达·芬奇、牛顿、元代开国皇帝忽必烈都长期遭受痛风的折磨。因此,痛风也被冠以“王者之病”的响亮名号。
如果据此认为“王者之病”与普通人不会扯上关系,那就错了。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2024年版)》提到,2018—2019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表明,我国成人居民痛风患病率为0.86%~2.20%,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沿海高于内陆。痛风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警惕病从口入!
俗话说“病从口入”,痛风的发生与饮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当许多人窝在空调房里炫奶茶、鸭脖和啤酒时,痛风可能已悄然找上门。
医学研究表明,痛风是因尿酸水平过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内而引发的疾病。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软组织和肾脏,刺激发炎,逐渐导致关节炎症,痛风由此发生。
尿酸由嘌呤代谢而成,体内的尿酸有80%来自内源性的嘌呤代谢,另有20%是外源的食物产生。所以人体尿酸水平高低,直接受到饮食影响。
一方面,人体摄入的嘌呤多了,代谢而成的尿酸也就多了。比如肉类、海鲜、内脏就是典型的高嘌呤食物。另一方面,有些生活习惯本身不会增加外源性嘌呤的摄入,但影响了人体的代谢,也会导致高尿酸。
图片海鲜是典型的高嘌呤食物
最典型的就是喝酒,酒精虽然不是嘌呤,但酒精在体内代谢时会增加内源性嘌呤的生成,从而升高人体的尿酸水平,危害不比高嘌呤食物小。此外,果糖的危害也容易被忽视,虽然它看着人畜无害,但过量摄入后也可能会诱发尿酸水平的升高。
所以这也是夏季痛风发作更频繁的原因,主要与吃海鲜、喝啤酒,一次性摄入大量含果糖饮料有关。
另外,因饮食结构不同,全国高尿酸患病率的分布呈现区域性差别。华南地区最高,为25.5%,相当于每4个华南人就有一个高尿酸;其次是西南地区,为21.2%;最低的是西北地区,患病率只有12.6%。
尤其广东,2021年的一项研究抽查了珠三角地区6491名20岁到99岁的健康体检者,发现34.05%都有高尿酸,男性更夸张,高尿酸比例为41.53%。甚至连中学生都高尿酸,广州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抽查发现,广州城区高中生高尿酸水平检出率竟高达50.37%。煲汤、吃生腌、炫糖水,每样会导致高尿酸的行为都没落下,应了俗话讲的“东西南北中,痛风大广东”。
如何远离痛风?
很多人对痛风认识程度及重视程度低,觉得痛风只要不痛就可以不治。殊不知,不规范化治疗的痛风极易造成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痛风石合并感染及骨质破坏,痛风性肾病导致肾功能不全出现尿毒症等)。
那么,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痛风?很多人对痛风的认识仅停留在“吃肉太多”这一层面。实际上,痛风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需要综合管理和治疗。特别是控制饮食和调整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和控制痛风至关重要。
肥胖是高尿酸与痛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合理搭配膳食,减少高嘌呤膳食摄入,保持健康体重,有助于控制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改善生活质量。
图片饮酒会升高人体的尿酸水平
高尿酸和痛风人群应科学选择食材,严格控制膳食中嘌呤含量。动物内脏如肝、肾、心等,嘌呤含量普遍高于普通肉类,应尽量避免选择。鸡蛋的蛋白、牛奶等嘌呤含量较低,可安心食用。
另外,定时、规律性饮水可促进尿酸排泄。饮酒会增加高尿酸与痛风的风险。果糖可诱发代谢异常,并引起胰岛素抵抗,具有潜在诱发尿酸水平升高的作用,应限制果糖含量较高的食品,如含糖饮料、鲜榨果汁、果葡糖浆、果脯蜜饯等。
养成规律、适量运动的习惯也是高尿酸与痛风的有效防治措施之一。在保证安全的原则下,高尿酸与痛风人群应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项目,循序渐进地进行运动锻炼,增强代谢与免疫功能。
简而言之,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少吃肉,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