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正:江田村里的“新农人”

以前有一部电影叫《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反映的是一批回乡知识青年立志改变家乡面貌的故事,里面的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传唱至今。
如今休宁县龙田乡江田村里有一位新农人叫张立正,他可是村里的大忙人啊!
我去村委会见他时,他却在半道被“截”了,截他的是两位中年村妇,关乎菜地的一点纠纷来找他评评理,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张立正显然很有经验,很耐心听着事情的原委,也很有原则地说出处理此事的底线。
听了张立正给出的处理建议后,两人也点头同意,各自散去。我钦佩他的不温不火,沉着冷静,他微笑说: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村民不和谐相处,乡村振兴从何谈起?作为村党支部委员的他,化解各种矛盾也责无旁贷。
图片
龙田乡自然风光 龙田乡供图
张立正今年正是“不惑之年”,是土生土长的江田人。这地方过去闭塞,一个茶籽岭,上下十五里,阻隔了与外界的交流,自然也留不住年轻人。他高中毕业后,也走上了外出创业的道路,这一走,就是十几年,一直到2019年才回来。
在南京,做的是餐饮。先是小本买卖,从小吃摊做起,然后与人合作,开饭店。生意越来越红火,还开起了连锁店,最多时有十来家加盟。
“品质、服务、价格,开好饭店无非就这几点”,说起这段时光,他似乎有点沉浸,这不仅仅让他掘到了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历练了自己,懂得了如何为人处世。
既然在南京“混”得风生水起的,怎么会想到要再回到大山里呢?我笑着要求他从实道来。
他也笑了:“实不相瞒,一是看到了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回乡能有所作为。茶籽岭隧道打通了,出门再也不要翻山越岭了,即便不走高速,到屯溪也就是几十分钟的事情。回来了,既能自己一展身手,或许还能帮助乡亲们赚点钱。二是父母家人都在身边,方便相互照应。现在人到中年了,对家也更加眷恋了。现在妻子带着孩子在休宁县城读书,隔三岔五去看看,心里踏实,其乐融融。”
江田村有“钱塘江源头第一村”的美誉,有六个村民组、五百多人,散布在山间坞里。这里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物产丰饶,更有山涧溪流潺潺,水质优良。张立正在外打拼多年,眼光敏锐,知道要想“出圈”,干出点名堂,得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泉清水活好养鱼。回村后,他先是办起了鱼庄,用几亩鱼塘,养起了泉水鱼,也搞了农家乐,收益不错。后来发现这里竹笋、箬叶、茶叶市场潜力更大,靠山吃山嘛!得要让这些好东西走出大山,走向客户。最关键的是能惠及乡亲们。
图片
张立正和同事正在直播带货 龙田乡供图
张立正要做一个“搭桥铺路”的人,在大山深处做起了电商产业,让江田村插上致富的翅膀。他对电商的运作了然于胸,轻车熟路地干起来。第一年箬叶、茶叶就卖了五十多万元,22户人家,每家就有两到三万元的收入;接着就是新鲜竹笋,按时按质论价,最贵的鲜笋能卖到2.1元一斤。
江田村大大小小山头上遍布竹林,过去村民们挖了竹笋背下山,但苦于无人收购,只能做成笋干,费时又费力。现在专门有人在家门口收,挖笋下山后就能卖掉,为村民们解决了一个大烦恼。
张立正最多一天收了四千斤笋,一季下来能收十几万斤。看着乡亲背着空无一物的筐篓,低着头喜滋滋地数钱,他也发自内心高兴。接着,他就得赶紧把鲜笋发出去,四通八达的电商销售网络,让鲜笋的销售非常便当。
说着说着,他便带我去看他的销售中心,看得出,这是他的得意之作。
这是一个废弃的小学改建的。门口有一排木栅栏,挂着八个白色大字:江田电商创客中心,很醒目,也很别致。
中心有产品展示厅、会客室、加工间、储存间……功能甚是齐全。展示厅一面墙,全是敞开的大立柜,放着本土的各种产品:笋干、茶叶、香菇、木耳、土鸡蛋……注册商标皆为“阿正山货”。
他给我泡了一杯当地的野山茶,热气袅袅,清香扑鼻;接着端来一盘称为“江田红薯脆”的茶点,原材料是红薯,加工得不错,脆脆甜甜的,本味十足。
终归是见过世面,他把这个地方弄得相当“高大上”,规范、整洁、有序,宽敞的走廊上还设了两个咖啡座,摆着几把圈椅,颇有情调。
“谁说卖山货的地方,就一定要土里土气、灰头垢面的?这跟开饭店一样,哪怕再小,也得要清清爽爽,窗明几净,客人来了才舒服。”
和他见面的时候即将是端午节,所以,在我们聊天时不时地被电话打断,都是找他的买粽子的。
“这两年,粽子的生意做得挺火。我可不仅仅就是卖粽子,产供销一条龙哦。”见我不解,张立正一一道来。
去年端午节前,他卖了一千多盒粽子,一个精美的包装盒里,内装八个粽子,猪肉、豆沙、蜜枣、蛋黄各二,另配八个咸鸭蛋。
图片
张立正和公司伙伴打包农特产品 龙田乡供图
那时,整个村子就像一个粽子的加工车间,任务分配到每一家。张立正实行的是标准化作业,每家发一把秤,一个粽子的规格是160克,里面加的东西也有量化指标,譬如肉粽须用猪腿肉,每个二两,统一切好发给各户,村民们手工包好后再送来统一煮。一天要煮好几锅,一直要从早晨太阳升起到傍晚暮霭沉沉。
“可以办个粽子节了。”我打趣道。
“未尝不可。”他有点心动,认为是个好主意。
和张立正的聊天快结束时,我问他:人们把你称为“新农人”,你自己怎么看?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他想了好一会才回答:指的就是观念新吧,具体一点就是一些做法,譬如我强调规范、有序,看重制度的作用,看起来标新立异,其实就是讲规矩。
这大概关乎到现代商业文明与传统农耕文明如何融合与适应吧。
我接着追问:在这几年的创业过程中,你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是自己的想法做法如何让其他人接受,说到底还是观念。就像对乡村环境的治理,要使村民都接受,得有一个过程,即便是鸡鸭鹅圈养这样看起来的小事情。当然,在实践中,我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任何好的想法,一定要能落地才行。”
我准备起身离开时,他的电话又响了,是合肥的客户催发订单。他有点无奈地摊摊手:眼下我最大的困难就是发货速度太慢,既耽误了乡亲们赚钱,也影响了中心的信誉。
我让他赶快去疏通“堵塞”的地方。望着他匆匆而去的背影,我想起了他微信上的一段话:人生没有容易二字,最怕你在挫折面前,只是顾影自怜。越努力,越幸运。
许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