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首发 | 潘向黎《人间红楼》:写给所有挚爱有情人生、深情活着的人

《红楼梦》给了她美食和爱情启蒙,又给了她做人和好文学启蒙;这30万字的《人间红楼》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这是她40多年时间里100多次细读《红楼梦》的心血之作;这是向她走来、让她写、写作过程简单的书;自然,这是一本让她持续圈粉的书……
8月17日下午,上海书展期间,作家潘向黎携新著《人间红楼》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首发。今年是潘向黎时隔六年再次在上海书展上新书首发,现场人气更旺,一如上海之酷热似火。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复旦大学人文学者、作家梁永安,越剧表演艺术家、在越剧《红楼梦》中扮演过多个角色的方亚芬参与了《人间红楼》的首发对谈。会场坐满了《红楼梦》爱好者和提早抢购门票的潘向黎粉丝。
图片
30万字《人间红楼》:含着金钥匙出生
《人间红楼》是潘向黎40年里100多遍细读《红楼梦》积淀而成的心血之作,30万字,也是第三届凤凰文学奖的重磅获奖作品,并且是6部获奖作品中唯一一部非虚构长篇作品。故而,这部作品被誉为“含金钥匙出生的”,还未出版就获得了大奖。
潘向黎是著名小说家、文学博士,同时也是鲁迅文学奖得主。她是出身文学世家的江南才女,父亲潘旭澜是著名学者、评论家。在父亲的影响下,潘向黎从10岁开始就爱上了《红楼梦》,喜欢读《红楼梦》。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对于她有着非凡的意义。
《人间红楼》以当代立场、现代审美、女性视角,从一位小说家的角度,解读《红楼梦》的写作艺术、重要人物、主要事件,是同为小说家的潘向黎和曹雪芹之间展开的一场关于至情与人性的跨时空对话,这也是对于《红楼梦》独一无二的解读视角。
图片
潘向黎
跟《红楼梦》一起生活,“《人间红楼》向我走来”
谈及《人间红楼》的创作缘起,潘向黎坦言:“这本书不是我要写,是这本书找我,它一直向我走来。我经常为了其他的写作计划把它向后退,就好像有点像家里来了很多宾客,我们招待的顺序是怎样的呢,远道来的朋友,关系没有那么铁的,不常见面的先招呼,给关系比较远的朋友先上茶,或者给不常见面的人先入座,关系特别铁的自家人不着急,先等等。我对《红楼梦》的写作就是这种感觉。”
“我觉得我是跟《红楼梦》一起生活。我10岁起读的,我父亲是中文系的才有机会读到全本《红楼梦》。父亲并没有叫我读《红楼梦》,他只是培养我读了一下古诗词,在文稿纸的背后用手抄的方式抄了最早一批古诗词,让我背诵。”
当年,潘向黎看到徐玉兰和王文娟表演的《红楼梦》剧照,受到了一种很神秘的冲击,就此打开了对《红楼梦》的兴趣。“《红楼梦》完成了对我美食的启蒙之后又完成了爱情的启蒙,它让我模模糊糊感受到爱情是什么样的。”
《红楼梦》里面人物众多,在潘向黎看来,曹雪芹作为一个小说家,从一个人的角度爱着他笔下的每个人,包括他用笔尖嘲讽,用笔尖抨击过的人;从一个哲学人的角度,曹雪芹爱着他们每一个,因为他理解他们,怀着一个悲悯的心。“美的他会极力赞美,欣赏到巅峰;不美的,他也理解他们,能够用一种同情的心谅解他们。所以我觉得曹雪芹又教会了我一点就是:芸芸众生才构成大千世界。所以做人要心里有他人,千万不要目中无人。这是在我自己动手写小说之前受到的一个很好文学上的启蒙。”
骆玉明读过《人间红楼》后感受颇深,他说:“向黎读书很仔细,对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人的心理理解很深的时候,才能说得这么简单,这么明快,并且这么有把握。”他指出,有很多作家,甚至是非常有名的作家解读过《红楼梦》,但他们还是作为读者来写的,并没有非常有意识地把一个作者的立场、一个作者的特点,融化到对小说的解读里面。读《人间红楼》,可以明显感觉到潘向黎不仅仅在读这本书,也在解析一个作者在面对这样一个人物,面对这样的人物关系的时候,怎样构造这些人,怎样构造这些人物关系,这些冲突是怎么发生的,怎么演变的,怎样把握的。
图片
骆玉明
“一切因宝黛而起”:潘向黎解读《红楼梦》观点之一
方亚芬曾在越剧《红楼梦》中演过宝玉、黛玉、妙玉、凤姐等诸多角色,她看了《人间红楼》对人物的剖析后,觉得非常细致入骨三分,而如果将这种阅读体会融入表演中,可以给角色带来新的面貌。她说:“这本书我还没有完全读完,因为看起来实在是太辛苦了,我希望读者看这本书的时候能够静下心来。我最喜欢书中的‘小角度知己’。就像我今天能够坐在这里,我觉得是一份尊重,是我和潘向黎双向奔赴。”小说《红楼梦》,戏剧《红楼梦》,方亚芬的这一番话语颇为契合这本书的名字“人间”,这也是作家解读这部经典的现实旨意之一吧。
图片
方亚芬
“一切因宝黛而起”——这是《人间红楼》里一篇文章的标题,也是潘向黎解读《红楼梦》的观点之一,即“整部《红楼梦》,一切皆因宝黛而起。如果没有宝黛二人,书中的所有人根本不必也不会出现,他们都是因为宝黛二人才来到这个世间”。
梁永安说他一开始看到这个题目是不太同意的,他觉得《红楼梦》是双向的,那边是宝钗,这边是黛玉,是两个价值之间不同的生存。但是后来仔细看,看到小说里面的很多详写、略写,最展开的、投入最深的,写的就是宝黛。梁永安认为潘向黎写出了应该怎么珍惜生命,怎么真正活出自己、实现自己。书中有对生命的重新认识,包括自己属于哪个方向,应该作怎样的选择。他认为:潘向黎“真的是文学人生。看了这本书我也是这样的体会。一个文学人生的人看《红楼梦》,跟大众阅读非常不一样。”
图片
梁永安
梁永安表示:“我一直很盼望有一本书能把《红楼梦》内在的探测、生活的疑问写出来。我看向黎这本书的时候,一下觉得生命的深度的探照感非常好。”
深一脚浅一脚跋涉于各种版本《红楼梦》,写作《人间红楼》很顺
潘向黎的创作过程很简单。她回忆道:“就是地上铺满了各种版本的《红楼梦》,我在卧室、客厅深一脚浅一脚在作品里面跋涉的过程。回到电脑前就很顺,遇到问题我再回到书当中跋涉,因为网络是不可信的。写这本书的时候,为了体现我对读者和私友的尊重,我不敢采用网络一个字的,一个字我都不敢信,全部是白纸黑字查到,在里面选择,我是这样写的。所以说技术层面也花了很多时间,花了很多心血。但是写作的状态一直很开心。”
图片
图片
潘向黎对《红楼梦》的解读有根有据、顺理成章。写作中的女性视角,以及她对爱与美、文学与艺术,对人性的追求与推崇,是紧扣年轻人审美、符合当代价值观的,是鲜活而有艺术价值的。她反复在文章中强调,《人间红楼》的理想读者一定是——挚爱有情人生、注重心灵自由、捍卫个体尊严与审美价值的人,“一心只想‘有用’的人,只为‘有用’活着的人,不必来读《红楼梦》”。她写作中的自信、率真,让人看到了一位作家的真性情,“我这本书里面埋藏着一个小小的野心。我生活里没有野心,我的野心全部放在我的写作里,我的野心是,刚刚骆老师提到的:有话直说,说你自己想说的话。”
(郭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