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乱和客家先民第三次南迁

  夜幕降临,洛邑古城灯火璀璨,游人如织。夜晚的文峰塔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目。这座始建于北宋、毁于明末、重建于清初的密檐式砖石塔饱经沧桑,默默地见证着昔日的热闹与繁华。
  北宋洛阳,被设为陪都,称作西京。西京洛阳在北宋末期,进入宋、金、蒙元大战的反复争夺时期,频遭劫掠与蹂躏。1126年,金军攻下东京,第二年,掠走徽、钦二帝及宗室后妃、大臣三千多人,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
  “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政治中心由开封移至杭州,最大的影响是北方人口的南迁。”洛阳客家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于春斌说,长期的战争,使得百姓大批流亡,而当时的赣、闽、粤地区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与大面积的可耕土地,吸引了北方各地的士族百姓,使得人口南移的规模超过以往。这当中,就有不少客家先民,这便是客家先民的第三次大规模南迁。
  南宋庄绰《鸡肋编》记载:“自中原遭胡虏之祸,民人死于兵革水火、疾饥坠压、寒暑力役者,盖已不可胜计。而避地二广者,幸获安居。”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又载:“时中原士大夫,避难者多在岭南。”以上典籍志书记载了在这次南迁浪潮中,世家大族、庶民百姓竞相迁移,哪里合适,就在哪里栖身,中原人的足迹遍及江南很多省份。
  据于春斌介绍,靖康之乱后北方人口的南迁路线可分为东、中、西三线。东线主要自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经大运河及其两侧南下,渡长江,在镇江等地上岸,分别进入江南、江西。中线主要自山西、河南一带经湖北南下,进入湖南,到达广西及海南岛。西线主要自今陕西、河南进入蜀汉地区。河南均为三条线路的迁出地之一,可见,河南包括西京洛阳移民成为南迁的主体。
  《中国移民史》第四卷中写道:“发生在北宋末靖康之乱以后的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迁,是对我国南方地区开发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三次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浪潮之一。与晋永嘉之乱以后和唐后期五代这两次移民浪潮相比,本次移民浪潮迁移规模最大,距今最近……靖康之乱以后北方人口的南迁,断断续续持续了一个半世纪。”这次大规模南迁,人数众多,为客家先民大批进入客家地区带来契机,对客家民系的形成意义重大。
  饱经沧桑的宋金洛阳城,靖康之乱后的客家先民第三次南迁,又一次让我们记住了“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赵晨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