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彰显大汉帝国“武功军威”得名!甘肃武威“国宝档案”亮相武汉博物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武博
武威——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因霍去病河西之战的武功军威而得名。
图片
眼下,正在武汉博物馆热展的“共情·共鸣——武威市博物馆藏历史文献展”,精选了从汉代至民国的168件珍贵历史文献,其中包含一级文物6套、二级文物9套,涵盖简牍、拓片、木板画等多种类型,展示了汉、西夏、藏、回鹘等多种文字。
图片
展览通过三个精心设计的单元,将武威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从汉匈和市的和平贸易,五凉文化的璀璨繁荣,到凉州会盟的深远影响……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在书写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辉煌篇章。
图片
策展人介绍,汉朝时期,武威作为河西四郡之一,对维护国家边疆安全和推动地区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汉朝朝廷对武威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统治和社会治理措施。20世纪50年代以来,武威陆续出土了大量珍贵汉简。从这些珍贵的出土文献中,可以感受到汉朝对武威地区乃至全国的治理智慧。其中尤为重要的《王杖诏书令》册简,乃是我国古代尊老养老制度年代最早、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法律实物见证,为研究汉代尊老养老制度和以孝治天下的方略提供了关键的文献依据。从《王杖十简》到《王杖诏书令》册简,一支支木简填补起传世文献史料中的空白,串联起了汉代养老制度不断更新完善的历史历程。通过这些木简,观众可以窥探到汉王朝对武威的治理之策以及汉代的养老制度之一斑。这些皆是当时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对后世带来了深远影响。
图片
自汉魏以来,北方民族纷纷登上政治舞台。在东晋十六国的动荡年代,武威,这座古称“姑臧”的城市,不仅是“五凉”政权的都城,更是多民族交流与融合的文化枢纽。彼时“五凉”的统治者们大多致力于内政的修整、文化教育的振兴,共同缔造了“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的五凉文化。展品中,铜币上的“凉”,代表凉国,史称前凉,都城设在姑臧,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由汉族人张氏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国号。作为最早以国号为名的方孔圆钱,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标志着前凉在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也反映了当时铸币风格的创新。
图片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族的统一融合犹如一曲波澜壮阔的乐章,而西夏至元明时期的民族合璧更是这曲乐章中的精彩华章。西夏文,是西夏时期党项族特有的文字,仿汉字而制。西夏灭亡后,党项族迅速融入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之中,西夏文随之成为失传的“死”文字。20世纪初,随着各地西夏文献的陆续出土,学者们历经百年深入研究,逐步揭开了西夏文字的神秘面纱。此次展览的借粮契和卖畜契等这些来自社会民间的契约文书,真实地重现了当时河西地区乃至整个西夏境内货币经济的情况。通过这些文书,观众可更深入地理解西夏时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结构。
图片
在此次展览中,不但展示了有关西夏经济文化的文献,而且还呈现了反映凉州会盟时期社会文化生活的出土文献。专家称,凉州会盟通过和平对话,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光辉典范。
图片
漫步展厅,观众不难发现,无论是展出的圣旨还是书简与画卷,都如同历经沧桑的讲述者,见证了民族的交融与发展,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图片
展览将持续至9月26日,观众无需预约,可入馆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