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在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受市政府委托,向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报告2024年上半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建议。
顾军表示,上半年上海市经济保持恢复发展态势,主要指标运行平稳,服务型和流量型经济加快恢复,就业和物价保持稳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同时,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上海开放型经济受影响更大,有效需求仍然不足,部分企业经营压力较大,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需付出不懈努力。
全力加强经济运行分析调度,经济总体恢复向好
顾军介绍,上海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市GDP达到22345.6亿元,同比增长4.8%。服务业表现好于全国,上半年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科研服务、金融、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6%、13.4%、11.3%、5.7%和2.1%。财政收入企稳回升,上半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72亿元,同比增长1.2%,高于全国水平。
稳增长政策精准发力。上海全面落实国家稳增长政策,制定实施上海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20条”、工业降本增效、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汽车更新消费、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补贴、引育高能级主体等系列政策措施,以政策措施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截至6月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20条”政策已为企减负370亿元,预计全年为企减负超过1170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设立首批融资服务中心,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资本金增至180亿元。截至6月底,汽车更新补贴申请超过3万辆,拉动新车销售额约88亿元;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补贴超过1.2亿元,带动销售额超过12亿元。
企业服务不断加强。上海市四套班子领导带队走访重点企业182家,及时解决企业诉求困难。精准发放重点企业“服务包”,截至6月底,累计发放超过3.5万件。支持平台企业健康发展,完善重点企业高频监测预警机制,加强高增长企业培育,支持企业升规纳统,对各类企业实施精准服务。
全力落实重大战略任务,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五个中心”功能融合升级。上海出台贯彻落实中央支持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意见的实施方案,中央意见明确的143项任务中28项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金融中心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上海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制订支持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文件,首批162家企业登陆上海股交中心“专精特新”专板。上半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同比增长6.1%。
贸易中心枢纽功能持续巩固。上海制订加快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提质升级增强枢纽功能行动计划;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获批实施;全国首个“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加快打造。
航运中心资源配置能力持续增强。上海港成功完成国际航行船舶绿色甲醇首单加注,航运贸易数字化试点示范平台建成上线。上半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7.5%。
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持续强化。上海实施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政策,基础研究先行区和高质量孵化器加快建设,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设立运营。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速。上海编制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实施上海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长三角“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会揭牌成立。第二批28个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项目启动实施,长三角首批12个创新联合体启动建设。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正式施行,示范区累计形成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全部建成。
浦东引领区和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方案157条改革任务已落地76条,首批授权事项清单98项任务举措已落地90项,推出全国首个可交易数字资产等一批改革举措。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80条”已落地54条。临港新片区发布数据跨境流动分类分级管理办法和全国首批11个场景的数据跨境一般数据清单。
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深化。上海对标世界银行新一轮营商环境评估体系,开展世行对标改革和迎评专项行动,140项任务措施已完成88项;发布优化营商环境7.0版行动方案,在重点领域改革、政策服务、监管执法等方面实施150项任务举措。
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
先进制造业创新突破。上海出台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统筹用好“小升规”奖励、“工业上楼”等政策。三大先导产业引领发展。上海落实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上半年三大先导产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1%,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增长19.2%。产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上海实施大飞机、工业软件和基础软件等行动方案,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超过76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智能工厂评估。
现代服务业能级提升。上半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金融业稳中有升,加大重点产业、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领域信贷投放力度,6月末全市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增长7.2%和8.6%,上半年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长7.1%。房地产市场呈现回暖迹象。上海出台实施“沪九条”政策,上半年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0.8%。在新政带动下,刚性和改善性需求加快释放,新房市场热度提高,二手房成交量放大,房价逐步止跌企稳。交通运输量稳步提升。上半年公路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4.1%,水路货运周转量增长4.4%,多式联运和货运代理业营业收入增长20.7%。专业服务业领先增长。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业、科研服务业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2.6%和11.6%。总部经济持续集聚。上半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9家、外资研发中心14家,累计分别达到985家和575家。
全力落实“两重”“两新”政策,内需潜力有效激发
“两重”“两新”项目加快推进。上海举办“潮涌浦江”投资上海全球分享季系列活动,梳理上报两批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并制定实施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计划和十大专项行动。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10.2%,其中工业、房地产开发、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10.6%、8.4%和2.5%。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上半年上海重大工程完成投资1226.4亿元,同比增长11.5%,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熙华研发总部等5个预备项目提前开工。新城建设深入推进。上海制定实施深化推动新城高质量发展政策举措,导入第三批21个重大功能性事项。
流量型经济加快恢复。上海精心举办第五届“五五购物节”、“首发上海”全球新品首发季、首届“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境内外客流快速恢复。上海加快推进国际航班恢复,优化外籍旅客入境通关服务,促进在沪境外人士支付便利化,上半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长1.4倍,机场旅客吞吐量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商旅文体展联动升温。上半年上海会议展览及相关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26.2%,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营收增长18.9%。举办音乐会、演唱会等大型活动和重大体育赛事,上半年迪士尼乐园日均接待游客增长约40%,国际邮轮已接靠89航次,占全国邮轮旅客接待量约七成。
全力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就业物价保持平稳。上半年上海城镇新增就业32.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58.7%;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4.2%。居民收入保持增长。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735元、同比增长4.4%,其中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增长4.2%和6.1%。物价水平低位运行。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1%。
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高质量推进。上半年34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投资占全年计划56.8%。“两旧一村”改造加快推进。上半年新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8个,完成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6.6万平方米。住房保障体系持续完善。上半年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间),筹措供应“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1.5万张。
经济社会发展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是稳外资稳外贸面临挑战。上海开放型经济特征明显,贸易摩擦、脱钩断链、地缘政治风险等对外资外贸持续造成影响,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速低于全国和周边省市。贸易摩擦升级制约优势产品出口,“新三样”产品出口今年上半年出现下降。“果链”等部分跨国公司产能向外转移,红海危机造成国际航运价格大涨,跨国投资活动收缩导致上海市合同外资和实到外资下降。
二是工业经济在结构升级中承压运行。新旧动能转换接续不畅问题较为突出,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挑战,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国。汽车、电子等重点行业竞争力有所减弱,新兴产业集群尚未成势。工业企业营收和利润双降,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压力较大。
三是消费偏弱问题仍较突出。上半年上海市消费市场表现弱于全国。居民消费行为更趋谨慎,更加注重性价比和情绪消费,平均消费倾向仍低于疫情前水平。汽车、金银珠宝、家电等大宗消费出现下滑,餐饮业营业额下降,特别是正餐消费明显下降。跨境消费面临出境客流快速增长、入境客流恢复偏弱的双重挑战,部分高端消费出现外流。
四是重点民生问题需持续用力。稳就业面临需求不振和结构性问题,部分行业出现用工缩减,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压力较大。低收入群体就业和收入问题需关注,生态环境治理仍需加强,部分民生项目要加快工作进度。
下半年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举措
上海将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外需。重点是加快落实“两重”“两新”政策,“政策+活动”激发消费潜力,全力促进外贸外资保稳提质。
二是进一步促进重点领域提质增效。重点是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全力稳定工业生产,促进金融业回升向好,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发展,促进重点产业多增少降,提升重点区域经济贡献度。
三是进一步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重点是加快“五个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落地,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精心办好第七届进博会。
四是进一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打造新兴产业发展高地,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优化产业和创新生态。
五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是加快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和城市更新,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障城市运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