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热适宜的时候,也正是色彩鲜妍的时候。
处暑二候·天地始肃 徐冬冬(绘)
正是暖热适宜的时候。
北方的凉意已很明显,南国的炎热也越来越多地混合着偶至的清凉,变得不再那么难以忍受。
此时也正是色彩鲜妍的时候。
夏天的灼热,夏天的暴雨,初秋的朗日,初秋的阵雨,在贯通夏秋的光热与雨水的连续作用之下,大地的绿到了一种极致。已经出现的代表着秋天的黄色和这种浓到极致的深绿相互映衬,展现出动人心魄的美。放眼大江南北,入目皆是生动美丽的自然景象,人们的身心随之变得轻快起来。
这样一个看上去活泼而舒朗的时节,古人却定义为处暑二候“天地始肃”。
一股萧瑟肃杀之气仿佛透过字面直扑过来。直接以天地而非具体的花鸟鱼虫表征物候,更是罕见。
许多人根本不在意的这短短的五天,竟是相当特别的!
为什么呢?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解释:“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
寥寥数语,意味深长,至少包含这么几层意思:
一是秋为阴。古人的宇宙观认为,气是宇宙本原,天人同出于气;气分阴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二是秋为少阴。阴阳之气各有力量微弱与旺盛之分,微弱者为“少”,旺盛者为“太”,所以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少阴,冬为太阴。
三是秋气清严。董仲舒《春秋繁露》曰“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秋气的清严体现为万物的凋零,天地的肃杀。
懂得了上述几层意思,就明白了“秋者,阴之始”的含义。这和阴气的生发之始是两个概念。
还记得吗?当我们随着时光的脚步走到芒种二候“鵙始鸣”时,阳极而生阴,阴气就开始悄悄滋长了。到了夏至二候“蝉始鸣”,蝉儿感阴而鸣,已经有一阴生。随着阳气的渐渐消退,阴气的逐步生长,到了处暑二候,终于发生了天地四时的一个大转变!
这是以四时为刻度,从秋开始,天地进入了以“阴”为本质属性的阶段。这个阶段,将贯穿漫漫的秋天和冬天。
这样本质性的大转变,一年之中只会发生两次:由夏入秋为阴之始,由冬入春为阳之始。天地万物随之发散出截然不同的气息。
在经过立秋和处暑初候从夏入秋的过渡之后,真正的秋天开始了。
此时,满目的浓绿即便再醉人,也抵挡不过那将要覆盖天地的肃杀之气;弥漫的暖热即便再宜人,或许还有点烦人,也该考虑为即将到来的寒凉准备秋衣和冬衣了。
“天地始肃”,意味着万物开始进入新的生命状态:凋零,沉寂,收敛。
《吕氏春秋》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是要收敛的季节,不可以骄盈。
这种天地由阳入阴的本质大转变,以及万物新的生命状态,在画家徐冬冬的笔下,得到了充分的丰富的表现。
浓烈的秋之绿,在生动之中,开始染上点点沧桑。是成熟?是凋零?浓荫之间,隐藏着生命必然的轨迹和低沉的私语。
热烈的秋之红,变得含蓄、厚重,不再像夏之红那么无拘无束地奔放、肆无忌惮地张扬了。成熟的秋之黄舒展着,灿烂着,挟秋风之势,好像要席卷天地。清严的秋之蓝出现了。天空之蓝,水波之蓝,带着秋天特有的明净和沉郁。
色彩之变的本质是气韵之变。观《四季》之《处暑·二候天地始肃》,不言之中,已经让人感受到秋阴伊始万物开始走向凋零、走向沉寂、走向收敛的气韵。天、地、人都将从这里逐渐步入秋阴深处,生命新的历程展开了。
(文/徐立京 绘/徐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