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图片故事丨非洲小伙在中国的“学农”时光

今年31岁的卢旺达小伙孔七是安徽农业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专攻玉米育种。2019年,孔七来到安徽省合肥市,在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下攻读硕士学位,并在校读博至今。

正值暑假,孔七和他的同学们仍在实验室里忙着观察花粉样本、采集实验数据。他关注的课题,是通过研究高温、干旱对玉米花粉的影响,来选育抗旱、抗高温的优良品种。他认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这样的研究很有意义。

“在我的家乡卢旺达,玉米是主要的作物之一,但农业技术相对落后。中国拥有先进的技术,而且愿意分享给有需要的国家。我想把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带回家乡,为家乡的农业发展做出贡献。”孔七说。

孔七将袁隆平视为自己的偶像,认为袁隆平通过杂交水稻解决了全球很多地方的吃饭问题,激励了不少像他这样的青年科研人员。“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让非洲出产的粮食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他说。

图片

8月13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农业大学,孔七在校园里打羽毛球。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图片

8月13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农业大学,孔七在实验室开展研究。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图片

8月13日,孔七(右)和同学在安徽农业大学散步。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图片

8月21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农业大学,孔七在图书馆内查阅书籍。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图片

8月13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农业大学,孔七(左)和同学准备农药喷洒设备。新华社记者 傅天 摄

图片

8月13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农业大学教学示范基地,孔七(上)在试验田里与同学交流(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图片

8月13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农业大学,孔七的导师宋有洪(右)在办公室内指导孔七(中)和其他学生学习。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图片

8月21日,孔七在安徽农业大学的图书馆内查阅书籍。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图片

8月13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农业大学,孔七在实验室开展研究。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图片

8月13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农业大学,孔七在校园内与家人视频通话。新华社记者 傅天 摄

图片

8月13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农业大学教学示范基地,孔七在试验田里查看玉米雄穗。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图片

8月13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农业大学教学示范基地,孔七在试验田里查看玉米雄穗。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图片

8月13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农业大学,孔七在试验田查看玉米植株。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图片

8月13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农业大学教学示范基地,孔七(右)在试验田里与同学交流(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图片

8月13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农业大学,孔七(右)和同学在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花粉样本。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图片

8月13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农业大学,孔七在校园里打羽毛球。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