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统”文化插上“新质”翅膀,培育好、发展好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唤醒云南人民骨子里的“快乐基因”,实现美好生活“样样好”。
“锦壮红饭节”现场
作者:张祖洪
“我是云南的……”“恐龙抗狼”“不会打歌么学打歌,阿哥咋摆你咋摆……”近年来,各大短视频平台接连被云南“接管”,网民纷纷调侃“云南人,只打‘癫’峰赛”。云南人这种“癫”文化之所以能够频频爆火“出圈”,反映了全世界人民对于自由、健康生活的普世追求,也激发我们进一步反思“何为美好生活?”
在物质文明相对富足的今天,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愈加强烈,近3000年的文明史,孕育了云南“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独特民俗文化现象,让云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民族文化基因库”。进入新时代,是科技引领未来的时代,只要利用好云南民族特色文化这一靓丽名片,为“传统”文化插上“新质”翅膀,培育好、发展好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唤醒云南人民骨子里的“快乐基因”,实现美好生活“样样好”。
充分整合,扩大文化影响力。受经济条件、地理环境以及宣传力度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云南不同地区特色民族文化的“曝光度”还不平衡,发展的潜力巨大,急需进行全面的发掘与整合,按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原则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在补齐短板的同时提升民族文化的整体影响力。具体来说,要依托数字技术加强对文化资源的采集、整理和标注,并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深度开发,构建好文化大数据体系。一方面,可按“节庆、餐饮、歌舞、技艺、服饰”等不同元素进行民族特色文化整合;同时,也可考虑按区域进行整合,着力于打造文化长廊,比如丽江的文化产业集群,便是由东巴文化、马帮文化和古城文化共同催生而来,鹤庆银铜器、大理周城扎染和剑川木雕等支撑起滇西民间工艺文化。
兴于融合,塑造文化新活力。目前,云南文化产业领域“有产业、无体系”“有链条、不畅通”“有要素、不协同”等发展问题依然存在,推动文化跨界的深度融合、探索“文化+”的特色发展模式成为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任务。一方面,要着力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向高科技领域延伸,形成一批以提供数字技术、信息、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文化新业态,比如将文化产业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科技手段结合,提升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将文化元素嵌入旅游景点、餐饮民宿和旅游产品中,打造出文化内涵深厚、人文精神富裕的特色旅游精品,彰显出云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磁性更强、成色更足。
归于契合,增强文化消费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字”。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要以激发和满足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势推动文化消费的升级和增长。首先,要实施精准化的文化产品供给与投放,开发更多具有云南地方特色又能很好符合群众口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比如当下火爆全球的国风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便是以我国特色文化为背景而开发的满足全世界游戏爱好者口味的文化产品典范。其次,要优化文化消费环境,硬件、软件两手抓,在提供更高品质文化设施的同时,提升文化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文化领域质态和效态的崭新探索,是文化赓续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云南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文化基因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培育和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须在整合资源、融合发展、契合需求等方面持续发力,闯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顺应历史召唤的文化发展之路,助力云岭儿女美好生活“样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