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新干线·散文」张俊杰|白居易庐山九江苏杭的流年光影

关注我们









图片

作家新干线



白居易庐山九江苏杭的流年光影

图片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唐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之称。白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都有广泛影响,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北宋梅尧臣、苏轼,南宋陆游,晚明吴伟业,清代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诗作的启示。
早年,白居易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中年在官场中受到挫折,遭诽谤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后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他有“安邦济世”,敢于担当的胸襟,真心为老百姓做实事,属于在老百姓心里立下无字的碑刻人物之一。

一、“一曲琵琶说到今,人生处处是风景。”
8月2日,我们一家在游玩江西九江浔阳楼、琵琶亭时刻,我望着江水慢慢的沉淀,仿佛看见江州司马白居易,一杯浊酒、一身素衣,误入浔阳楼,举步慢行...... 多愁善感的白居易心被琵琶女所拨响。江水在琵琶上流淌,悲怆在琴弦上定音,手指在弦上轻轻滑落,载满哀怨的船随琴声的消逝而消逝。弹琴的人在一钩残月下独自临风抚琴,而听琴的人的心事被琴说穿,被水流传,琴声飘向远处。立刻一首将叙事、写景、抒情交融于诗歌与音乐,写尽了沦落天涯、同病相怜悲哀的《琵琶行》文章,风靡宫廷闾巷,“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千百年来中外游客踏着诗人的诗行,忧郁地走进了经典。
一个深秋的夜晚,生于乱世,心怀光复大唐盛世志向的白居易,得罪权贵因被贬浔阳。他遥望暮霭中的城楼及府署,瓦舍陈旧,景色凋敝,透着一股苍凉,白居易万般惆怅中写出上述三首诗词,闭门不出,自斟自饮,借酒浇愁,“流落江湖,几沦蛮瘴”的生活从此开始了。期间,写过“浔阳欲到思无穷,庾亮楼南湓口东。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菰蒋喂马行无力,芦荻编房卧有风。遥见朱轮来出郭,相迎劳动使君公。”“黄梅县边黄梅雨,白头浪里白头翁。九江阔处不见岸,五月尽时多恶风。人间稳路应无限,何事抛身在此中” “淼茫积水非吾土,飘泊浮萍是我身。身外信缘为活计,眼前随事觅交亲。炉烟岂异终南色,湓草宁殊渭北春?此地何妨便终老,譬如元是九江人。”“路人指点滕王阁,看送忠州白使君。”《九江春望》《初到江州》《九江北岸遇风雨》《题浔阳楼》、《钟陵饯送》等寄情山水诗词,仕途不幸,文学兴旺,已过不惑之年的白居易拄着藤杖,足迹遍及江州,甚至远涉江州以外的州县。九江的美,不必多言,这是乐天笔下写不尽的诗篇。三百年来滕阁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真正站在楼宇之上,才明白这诗兴缘何而起,又因白居易江南雅淡,心中有诉不尽的烟雨。
可以说,白居易的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一个时期是独善其身时期。前一个时期,其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诗词,宛如匕首,让权贵们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干脆“知足保和,吟玩性情”“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一个劲纵情漫游高歌不断,酷似火中涅槃的凤凰,因为重生更加雍容,而世界也因他的文章更加精彩。一方面,他检点书箱,编撰文集,深刻剖析自己的生平取舍、文学倾向,敞开心胸,审视人生际遇;他放宽视野,盘点千古文章,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乃为后世圭臬。另一方面,他悄然无息地踱步于浔阳的山水之间,留下诗作近2800首,是唐朝存诗最多的诗人,仅在遭贬的这五年,即有诗文370余篇。
如果说九江是诗意的江南,那么白居易草堂便是江南画卷里最动人的一笔。白居易草堂位于我们住宿庐山索道宾馆附近的花径景区,绿水环绕,水墨相携,隐匿于烟雨中。一砖一瓦,一石一竹,都是为《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原文复刻。白居易隐居草堂这个期间,随口吟出的《大林寺桃花》,竟成千古流传的绝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从此,庐山的春天因这首诗而显得更加妩媚。“香炉峰上多烟,湓水岸边足草。”“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一首又一首诗词歌赋,都印证他浔阳五年,走出了精神的低谷,人们重又看到一个立于高峰、意气昂扬的时光。
我们一家人游玩期间,曾沿着他走过的山道,寻找他的身影,谛听他的足音,感受出“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的深沉次内涵与外延,白居易扬起宽大的衣袖,便挥洒出《庐山草堂记》万丈诗情,洋洋洒洒,才情与意趣洋溢其间,让人无法不叹服。直待读过不知多少遍后,才发现原来白居易非常擅长“借景”,在园林历史中,他绝对堪称借景的高手、妙手,是较早地将借景运用到园林的先行者,给游玩九江庐山的中外游客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二、“已为海内有名客,又占世间长名人。”
其实白居易在苏杭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主要政绩之一,就是在西湖东北岸一带筑成捍湖大提,有效地蓄水泄洪,保证农田有水灌溉,老百姓有水饮用。824年三月,他写下《钱塘湖石记》一文,刻成石碑,立在湖岸上。这篇碑记就成为关于西湖水利的重要历史文献。白居易修建的捍湖大提,人们就称它为“白公堤”,表达了后人对白居易的爱戴与怀念之情。
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的五月,54岁的白居易从杭州转任来到苏州任刺史。他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当时的苏州阊门外是一片湖沼,河道淤塞,白居易便亲自考察、募集工人,主持开凿了联通阊门与虎丘,汇于京杭大运河的河流,并沿河筑堤,也就是现在的山塘街、山塘河。从此,阊门至虎丘的七里距离,水路俱通,极为便利。白居易还让人在堤两侧栽种杨柳、桃李数千,塘中养荷,于是这里美不胜收、商贾云集、人声鼎沸。他诗中吟诵道:“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数十年后,苏州人民将白居易与同样任过苏州刺史的韦应物、刘禹锡合称“三贤”,立“三贤祠”合祀。千余年后,苏州市政府在阊门外五水汇聚的山塘河口重建白公祠,修缮城隍庙时又将白太守与韦应物、刘禹锡等名守列为城隍神,这正是山塘河工程的效应。
白居易的苏州一年,看上去过得潇洒极了:泛舟太湖拣贡橘,每月一游虎丘山寺,足迹遍及松江、震泽、灵岩山……苏州处处有他的身影。相传,他曾在七都镇某一古村出港,那村便命名为“陆家港”;又传,他曾在一老街东首隐居养鹅,那街便名为“养鹅浜”;因号“甫里先生”,他走过的古桥便成了“甫里古桥”;而他养过鸭子的地方,则成了鸭漪亭、放鸭滩、养鸭滩,甚至成为黎里八景之一“鸭栏帆影”。在苏期间,位于姑苏城外的天平山,也是白居易常去游览的地方。相传就是诗人在游玩时,觅得山间涓涓泉水一泓,明澈洁净,沁人心脾。遂手书“白云泉”三字,刻于山石之上,并题诗一首:天平山上白云泉,云本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喜欢到天平山读书,常常下榻在此,下榻的楼被后人命名为“乐天楼”。以告后来者,这里有大诗人白居易读书的身影,你不妨停下步子,嗅嗅穿越千年的墨香。苏州园林的代表一一拙政园,也有着白居易的一则美妙故事。在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有假山一座,山上有一座六角形亭子,那就是“宜两亭”。何为“宜两”?相传白居易与元宗简结邻而居,院落中有棵高大的柳树探出围墙,可供两家共赏。它也是在告知后来的游园者,邻里的友爱,能带来两家人的好心情,却如美酒加美景,令人心旷神怡。离开后十多年,思念之时,写下了《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临别之际,苏州百姓扶老携幼,夹道相送,“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如今的七里山塘已成姑苏的旅游打卡地,漫步其中,仍可见不少商会、义庄旧址,可念其旧日的繁盛。山塘街一头,便是唐少傅白公祠,即白居易纪念馆,两侧照墙写着“山塘始祖”和“乐府精神”八个大字。白居易为官期间,一直仁民爱物,颇有建树,这是他“兼济”的一面。“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忧国忧民的白居易,为苏州留下了一条古今繁华的七里山塘街,更留下了流传千年的高尚品格。


图片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予以删除)


责编

杨志强


作者简介

图片

张俊杰,笔名千里汉江、红盾文秘战士。湖北省老河口市人。曾被求是理论网、光明网、荆楚网、长城网等十大媒体评为特约时事评论员,网络媒体著名时政评论家。现为襄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图片





推广团队

图片


本刊主编:谭文峰

总 策 划:周   博

平台策划:高亚东

小说编审:张   辉

散文编审:杨志强

诗歌编审:姚   哲


图片



感谢关注  作家新干线


好看你就点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