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美国国防安全合作局(DSCA)宣布出售台湾三项武器,分别是M142高机动炮兵火箭系统(HIMARS,台湾音译“海马士”,大陆音译“海马斯”)、“鱼叉”增程超视距攻陆导弹(SLAM-ER)以及F-16战斗机的侦察吊舱。按照惯例,美国国会收到DSCA通知后在一个月内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军售项目就算过关。这次销售的武器中,HIMARS颇让人关注。早在2019年10月,台湾媒体就披露军方在“轰雷专案”名下编制150亿元(新台币,下同)预算,向美国采购M142火箭炮,以充实现役自制的“雷霆”2000火箭炮,后者哪怕使用口径最大的MK45火箭弹也只达到45千米的射程,尽管2018年安排岛内“中科院”启动“雷升计划”开发增程火箭弹,但台军依然觉得从美国获得经过实战验证的M142火箭炮更“牢靠”。
专家指出,M142火箭炮的弹箱设计可容纳6枚火箭弹,也可换装一枚MGM-140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导弹射程达300千米(规避MTCR导弹控制条约的要求)。由于ATACMS导弹可在战时打击福建一线港口、机场、交通枢纽、兵力集结地等,因此这种武器被外界形容为构建台湾“豪猪”或“刺猬”战略的关键要素,令台湾在守势战略上拥有较多攻击性手段,赋予台军有限作战灵活性,也增加对大陆的军事威慑力。耐人寻味的是,由于2022年6月起,美国陆续向乌克兰军援16门M142火箭炮,依托美国和北约盟国提供的情报、监视、侦察及指挥控制软件支撑,这些火炮依靠高机动性成功打击了俄军在赫尔松、波尔塔瓦、顿涅茨克等前线的后勤设施,迟滞了俄军的进攻,因此被美国媒体吹捧为“战争游戏颠覆者”,而这种说法又被台湾绿色媒体“移植”过来,变成“‘海马士’将在共军面前制造火海”。这究竟是本事,还是忽悠,我们今天不妨一探究竟。
开山之作
M142火箭炮是从M270多管野战火箭系统(MLRS)衍生而来的。后者是美国在1976年联合英国、联邦德国(西德)、意大利和法国,由美国沃特公司(后被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兼并变成导弹火控分部)主导开发的新概念远程火箭炮,旨在满足北约西欧国家抵抗苏联领导的华约庞大地面部队,最大射程设定为30千米。按照北约军方的认知,华约陆军野战部队主要由坦克、步兵战车、身管自行火炮、齐射火箭炮、炮兵战役战术导弹、野战防空系统与火控装备等组成,善于采用快速行军、强击突破战术,让北约沿中欧平原设置的防线备受冲击,难以招架。M270的战术任务就是运用火力,在华约进攻部队距离北约防线尚远之际有效毁伤其坦克集群、人员装备集结地、通信指挥中心等,削弱其持续进攻能力,阻滞其进攻速度。
M270具有多种不同以往火箭炮的设计,它以M987FVS履带式底盘车为武器平台,越野性能优越,特别是发射系统有五项创新设计。首先是发射架没有经典的发射定向管,而由六根发射定向管、六枚火箭弹以及供弹箱集成为一个“发射弹箱”,火箭弹出厂时就已做好发射准备,每枚火箭弹都封装在玻璃纤维制成的发射定向管内,十年内无需检查维修即可发射。定向管一次性使用,火箭弹发射完即被废弃,犹如弹药交付、储运、上架与射击的基本单元,省时省力。其次,发射架主体有两个“弹箱框架”和框架上方的伸缩式吊架,它们合称“发射装填模块”,能轻易将两个装有6枚火箭弹的弹箱吊进或退出“弹箱框架”,从而迅速完成装卸作业。
再次,火箭炮车装有自动瞄准装置及一体化火控计算机,尤其炮车配备陆地导航系统,任何时候都能准确地测定发射车坐标,不需要乘员临时测地或预先准备发射阵地,炮手只要在“测地控制点”将该点坐标数据输入,开车抵达发射阵地后就能立即显示炮位与射向,可不经测地作业而发射火箭弹。第四,炮车具备全自动调架装置,由于M270发射车采用履带式底盘,发射火箭弹前无法以驻锄将发射车撑离地面予以稳定,因此发射车每打一发火箭弹后,因火箭弹反作用力致使其射向、射角略有改变,全自动调架装置在火控计算机引导下能立即将发射架调回至设定射向、射角。最后,炮车具有数据/语音通信能力,以及英语(或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指令式射击控制器,以简化并确认士兵射击动作。
由于M270火箭炮的发射架主体是两个弹箱框架,能吊装与发射两个弹箱,生产商又在1991年将编号M39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集成进来,因而M270火箭炮能吊装与发射两个M26火箭弹箱,或2个M39陆军战术导弹弹箱,兼顾发射火箭弹与地对地战术导弹的双重功能。这种“火箭弹+导弹混装”的创新,很快就被多个国家借鉴,后来便出现了巴西“阿斯特罗斯”2、土耳其T-122和中国外贸版AR3、SR5等火箭炮。与M270不同的是,这些国家的发射架都以轮式车辆为平台,机动性胜过M270火箭炮的履带式底盘,且这些火箭炮也有“自动定位”与“数据/语音通信”系统,能自动测定发射阵地坐标与射向数据,以及传送发射指令。至于火箭弹,中国的AR3与SR5火箭炮针对战术需求,备有双效火箭弹与预制破片高爆火箭弹。
M270于1982年编入美国陆军步兵第8师野战炮兵第16营开始服役,驻扎在联邦德国鲍姆霍尔德(Baumholder)。此后,美国陆军与海军陆战队陆续采购了840门和151门M270火箭炮及相关弹药装备,主要用于攻击面目标,与身管火炮形成相辅相成的火力配系。而参与开发的英德法意四国也购买了M270,分别为英国42门、德国252门、法国13门、意大利22门。除了这五个国家,欧亚非多国也先后引进,截至2020年,累计包括芬兰(22门)、希腊(36门)、巴林(9门)、以色列(64门)、沙特阿拉伯(180门)、日本(99门)、韩国(58门)、土耳其(12门)、埃及(42门)、丹麦(12门)、荷兰(10门,之后转卖芬兰和挪威(12门,服役仅三年便封存)。
改换思路
M270先后参加1991年海湾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及2007年3月英军在阿富汗南部赫尔曼德省的反塔利班作战。M270的标准射程为30千米,最大射程是40千米。一个6门制M270火箭炮连瞬时火力效果相当于一个6门制203毫米自行榴弹炮连产生同样效果的22倍。一个M270火箭炮营投掷的火力相当于16个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营的火力。一个M270火箭炮营只需500人和1600吨装备,而16个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营却需要8500人和12.2万吨装备。
1989年,沃特公司负责M270火箭炮通信与安全的副总裁戴维·弗尔曼说,把M270火箭炮与合成军机动部队结合为一体,能给战场指挥员提供多种形式的密集火力。这种突然的,连续的,在任何位置和任何时间都可发起攻击的能力,将迫使敌指挥员停止行动计划,改变进攻方向,甚至能让装备精良的敌方部队瓦解。他说,由于M270火箭炮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哪怕在危机四伏、缺乏后方支援的登陆场上,它也同样能作战,能与快速攻击部队、越野部队、护航部队保持行动一致。由于射程远、射击精度高,因此M270能快速攻击敌方正面或纵深第二梯队的部队。这样,就使敌方常规炮兵处在海军陆战队的火力射程范围内,而敌方防空部队则无法集中到前沿去对付海军陆战队的飞机,敌人也不能集中部队去突击海军陆战的前哨部队。 当战斗向纵深推进时,担任炮火支援的海军舰炮由于射程限制渐渐变得无能为力,而伴随机动的M270火箭炮将可继续作战,它在30千米的距离内可向任何方向发起攻击。
M270的实战效果确实突出,两次中东地面作战中,它都帮助美军轻松压制了庞大的伊拉克炮兵,但“心高气傲”的美军依然觉得M270“美中不足”,比如炮车体积太大(长6.85米,宽2.97米,高2.59米),重量过重(24.95吨),难以用战术运输机空运至战区,必须通过集装箱海运,影响了美军全球作战的反应时间。M270火箭炮的M987FVS履带式底盘越野性能不错,但长途行军困难与不便(最高行军时速仅64千米),且M987FVS底盘造价高,保养维修复杂。针对这些最突出的“糟点”,解决之道只有改用轮式车辆为发射平台。1996年,美国陆军推出“先进概念科技展示计划”(ACTD),责成美国洛·马导弹火控分部与英国BAE系统公司基于M270火箭炮的技术发展适合轻装投送的轮式火箭炮,样炮于1998年5月20日在白沙靶场第一次试射成功,它与M270拥有高度的装备通用性,发射完火箭弹后可迅速转移,兼具对面目标及点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能用于作战或攻击火炮、防空系统集结点、无装甲或轻装甲车辆以及后勤兵站。
M142火箭炮全长7米,宽2.4米,高3.2米,空重10.886吨(M270火箭炮重达19.958吨),战斗重量约16吨,采用英国BAE系统公司中型轮式战术卡车家族(FMTV)里的M1140式5吨级6×6底盘,配备一台卡特彼勒公司的3115ATAAC型6.6升柴油机,功率为290马力,搭配自动变速箱,最高公路时速85千米,最大行程480千米,爬坡度60%,侧倾度30%,垂直越障高度0.6米,越壕宽度1米,涉水深度0.9米。早期的M142炮车为标准驾驶舱,车头挡风玻璃还配置防护罩,后来都改成装甲驾驶舱,提高人员防护力,车顶中央的人员舱盖处在必要时可加装一挺机枪。
炮车后部配备一套修改后的减重单框“发射装填模块”及框架上方的伸缩式吊架,发射时会举升,旋转调整射向,可装填一组六联装火箭发射定向管箱或是单枚ATACMS导弹弹箱,乘组可直接在驾驶舱内遥控操作。由于只具备M270火箭炮一半的火力,要重新装填火箭弹时,可利用“发射装填模块”前端上方的框形吊臂将空弹箱卸下,并装上新的弹箱,再装填时间为5分钟,备用火箭弹箱以FMTV系列卡车装载。
乘组包括炮长、驾驶员、瞄准手3名,一个标准作战单元包括一辆炮车、两辆采用M1084卡车平台的供弹车(RSV)及两辆M1095补给车。由于M142能用C-130型运输机空运,因此原本只能通过更庞大的C-5或C-17运输机空运M270火箭炮部署的任务区,现在都可直接空运M142火箭炮,提供部队所需的压制火力。
打击火力多元化
保留了M270火箭炮自动化程度、自行再装填能力的M142,车上配备了改进的发射机械系统(ILMS)、改进的火控系统(IFCS),最少仅需两名甚至一名成员即可装填或卸下弹箱。火控计算机可选择自动或人工模式执行射击任务,通过数据链接收目标相关数据后,能在16秒内自动解算诸元。此外,由洛·马公司开发的通用火控系统(UFCS)结合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缩短发射准备时间。2008年中,M142火箭炮完成了ATACMS导弹、M30制导火箭弹(GMLRS)的试射。
M142火箭炮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发射M270火箭炮所用的全部火箭弹,包括标准型、增程型、M28近程教练弹(RRPR)等,火箭弹能在20秒内发射完毕,全部6枚发射时间约45秒。其中M26火箭弹是基本型号,20世纪80年代就列装了,其弹径227毫米,全长3.96米,重307千克,射程30千米。M26战斗部重120千克,装有644枚M77多功能改进常规子弹药(DPICM),搭配M445近炸引信。一枚火箭弹战斗部距地面适当高度在空中引爆,644枚M77子弹药撒布覆盖一大片面目标,每枚子弹药触及目标后引爆,能产生锥形装药(ShapedCharge)的穿甲效果,可击穿轻型装甲并破坏武器内部,同时子弹药钢质弹体爆炸破片能产生相当于一枚手榴弹的破片杀伤效果。
一门M270火箭炮连续发射12发火箭弹,所撒布的7728枚子弹药涵盖面积相当于六个美式足球场大小,能对一个敌军炮兵阵地、导弹阵地、兵力集结区、行军纵队、通信指挥中心等面目标造成巨大损害。当M26刚列装美国和北约盟国陆军时,苏联与华约部队配备的多型火箭炮的弹药战斗部都是高爆预制破片式或单一高爆式,毁伤效果难以望M26之项背。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用M270火箭炮攻击伊拉克军队纵深目标,虽然效果突出,但也暴露出M26火箭弹射程偏近、不足以攻击伊军战区深处的缺陷,于是从1993年开始研制M26A1增程火箭弹(ER-MLRS)。由于受限于发射架尺寸,火箭弹的弹径与长度都不能更改,只得将弹头长度减短,用于增加推进机的长度(即增加推力),使M26A1的射程达到45千米,可战斗部所携带的子弹药则减为518枚。M26A1重296千克,由于加大固体火箭发动机,战斗部只能装填518枚M85多功能子弹药,搭配M451引信,虽然总数减少,但弹着分布更好,杀伤面积增加107%。
M142火箭炮也能发射洛·马开发的M31系列制导火箭弹(GMLRS),它配备GPS、惯性导航套件,弹锥处加装小型弹翼,以提高准确度。GMLRS重308千克,战斗部装有404枚M85双效子弹药,射程约60千米。2002年12月,GMLRS完成系统研发演示测试,2003年4月进入小批量初始生产,2005年9月投入伊拉克实战,2006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2004年4月,洛·马试射更先进的增程型制导火箭弹(ERG),射程延长至60~100千米,采用单一高爆钨合金钢珠(预制破片)战斗部,2020年服役。
除了火箭弹,M142火箭炮的一大“撒手锏”当属发射射程更远的ATACMS导弹,涉及Block1、Block1A及Block1A单弹头型。其中,Block1导弹长3.96米,弹径0.61米,尾部装有折叠弹翼,重1672千克,以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射程165千米,采用惯性导航,其配备的M74战斗部装填950枚M42反人员物资子弹药(AP/AM)。Block1A导弹增加GPS卫星制导装置,战斗部只装填300枚子弹药,射程延长到300千米。至于Block1A单弹头导弹(军用编号M57),2003年3~4月在伊拉克首次实战运用。
从各方面信息确认,美国售台的正是M57,而它的完整称呼是“M57 Block1 AT2K Unitary Missile”,即美国已卖给芬兰、阿联酋的标准外贸型。该导弹最大射程也是300千米,配备一个226.8千克级WDU18/B高爆钻地战斗部(和美国售台的“鱼叉”岸舰导弹战斗部雷同),外壳用钛合金制造,使用GPS加惯性制导(即T2K/TACMS2000),圆周概率误差(CEP)可达10米,能以近乎垂直的末端弹道对目标实施攻顶,而配套的FMU161/B引信有触发(PD)、延迟(穿透后定时)与测速(感应穿透后减速)等三种起爆模式,可穿透坚固防护层后爆炸。从用途看,M57导弹明显针对打击较大型的单一目标,而非较区域性、较多重、较分散、较“软”的目标,尤其是对停泊在港内舰船等大型、高价值固定(或静止)目标威胁甚大。
全球机动打击火力
洛·马公司于2000年1月获得美国陆军工程制造发展阶段合同,生产6门火箭炮。随后,美国海军陆战队也与洛·马签订为期两年的客户评估计划合同,采购2门用于实弹发射测试、编制射表和拟定野战条令及保修手册。2003年3月,洛·马获得第一批小批量初始生产合同,包括美国陆军89门,陆战队4门。2004年1月,第二批小批量生产合同签订,包括陆军25门、陆战队1门。第三批合同则有陆军37门、陆战队1门。洛·马公司的第一笔全面生产合同于2005年12月签订。2007年1月,美军增购60门M142,包括陆军44门、陆战队16门。2009年1月,美国陆军再采购57门,陆战队采购7门。2011年1月,美国陆军采购44门,预计最后采购总数为900门。也因为美军觉得M142“便宜又大腕”,于是“高大上”的M270火箭炮在2003年便停产了。
2004年11月,M142通过美军初期作战测试评估,并有3门炮投入伊拉克前线作战。美国陆军的M142从2005年6月起正式服役,第一个换装的是驻布拉格堡的第18空降军下辖的野炮第27团(FAR.27)第3营,接着是2006年的田纳西州国民警卫队第181野战炮兵团第1营、俄克拉荷马州国民警卫队野炮第158团。驻华盛顿州的刘易斯堡的野炮第3团第5营是2007年11月换装完毕。再看美国海军陆战队,2007年7月野炮第14团第2营携带两门炮部署到伊拉克,2008年实现初始作战能力,美军陆战队现有2个营配备M142。
在出口方面,美国于2006年9月21日批准向阿联酋出售价值超过7亿美元的M142火箭炮,包括20门炮车以及ATACMSBlock1A、ATACMSBlock1A单弹头型导弹各101枚,104组普通火箭弹箱以及GMLRS火箭弹箱、单弹头GMLRS火箭弹箱各130组,60组MLRS训练弹箱等。第一门M142于2009年底交付。2014年9月29日,阿联酋增购12门M142以及100枚ATACMSBlock1A导弹、65组单弹头GMLRS火箭弹箱,价值约9亿美元。
2007年9月,美国向新加坡出售18门M142火箭炮及32组单弹头GMLRS火箭弹箱、30组MLRS训练弹箱等。新加坡陆军于2010年7月接收第一门,2011年9月5日正式服役,配备炮兵第23营。2019年,新加坡又追加订购6门。
2009年9月,美国向约旦出售12门M142火箭炮、72组单弹头GMLRS火箭弹箱、36组MLRS训练弹箱等,价格为2.2亿美元。
美国政府于2012年12月24日宣布向卡塔尔出售7门M142火箭炮、60枚ATACMSBlock1A导弹、360枚单弹头GMLRS火箭弹等,价值约4.06亿美元。
2017年8月,美国向罗马尼亚出售54门M142火箭炮,单弹头GMLRS火箭弹箱、GMLRS火箭弹箱各81组,以及54枚ATACMSBlock1A单弹头导弹等,总价约12.5亿美元。
2019年2月,美国向波兰出售20门M142火箭炮,36组单弹头GMLRS火箭弹箱、9组GMLRS火箭弹箱、30枚ATACMSBlock1A单弹头导弹等,价值4.14亿美元,波兰陆军从2023年开始接收。
与台湾的“孽缘”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原生产商沃特公司就多次向台湾“国防部”与陆军总部推销M270,但因刚在海湾战争打出名气,奇货可居的沃特公司开出天价,让台军“敬谢不敏”,加上当时台湾陆军总部针对“防卫固守、有效吓阻”的“多层吓阻”战略(如今被蔡英文当局修改成“防卫固守、重层吓阻”),已要求岛内“中科院”开发能“击敌于海上、毁敌于水际、歼敌于滩岸”的“雷霆”2000火箭炮,这笔买卖没能谈下来。
按照台军一贯对大陆解放军的作战思维定式,他们觉得解放军如果两栖登陆夺岛,势必先组织登陆船团航渡至距岸27~18千米的换乘区(也称泊地)下锚,然后进行换乘,人员装备换乘小艇后到会合区集结,再以舟波泛水、抵岸、抢滩、登陆攻击。而“中科院”就是根据这种思维开发出系列火箭弹,然后部署到模仿M270模块化设计的“雷霆”2000火箭炮发射架上逐次发射,打击攻击方的换乘区、会合区、泛水区和滩头。鉴于火箭弹有效射程往往只有“最大射程的一半”,“中科院”除了为“雷霆”2000准备了弹径同样是227毫米的最大威力火箭弹——射程为45千米的MK45,还把台军既有的老式“工蜂”七号和“工蜂”六号火箭炮所用MK30、MK15火箭弹纳入系统,形成能射击三种不同范围的火箭弹箱,射程衔接距发射阵地45~7千米间的区域。
观察2011年之后台军列装“雷霆”2000火箭炮的使用情况,可以发现它的使用套路是先配置在距岸适当安全距离,装填与发射不同弹种弹箱,逐次攻击假想攻台舰艇所在区域,满足反登陆作战需求。按照测算,一门“雷霆”2000如果配备全套12枚MK45火箭弹(集成于两个发射弹箱),每枚火箭弹的战斗部内装有518枚仿制美国M77子弹药,撒布范围相当于7个美式足球场,主要瞄准停泊于距岸20~40千米的换乘区的登陆舰艇。如果炮车换上三个MK30火箭弹箱,一次齐射可发射27发火箭弹,弹着区覆盖距岸10~15千米的泛水或抵岸舟波,火箭弹所携带的预制破片能覆盖约8个美式足球场。至于射程最近的MK15火箭弹,一门炮可装填三个弹箱共60枚火箭弹,爆炸所形成的破片区能覆盖约7个美式足球场。
美国售台M142火箭炮项目,目前公开的细节是11门炮车、64枚M57导弹与相关附属装备,共耗费4.361亿美元,却没有用量更大的火箭弹,而导弹不仅不能执行“逐次发射火箭弹,打击登陆部队换乘区、会合区、泛水区与登陆滩头”的战术任务,未来台军无论火箭炮部署到台湾本岛还是金门、马祖外岛,都只能攻击大陆福建沿海有限地区,且单一战斗部的杀伤面积与效果皆甚为有限,和台军鼓吹的所谓“防卫固守、重层吓阻”战略相去甚远。而当初台军“参谋本部”立项采购M142火箭炮时的主要作战需求,则是强调在全岛分散部署该炮,配合各型不同火炮或战术地地导弹,对解放军在滨海泊地、两栖换乘区的舰艇或突击舟实施快速火力打击,从而取代兵力调动或跨区增援,可现在所购武器内容却与目标并不契合。
有岛内学者声称,即便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引进M142火箭炮和M57导弹,就能支持台军进行所谓“源头打击”,瘫痪解放军兵力集结,特别是通过“在解放军集结阶段便对其袭扰、耗损、迟滞”来扩大交战空间,以便达成“滨海决胜、滩岸歼敌”的“整体防卫构想”。可问题是大陆解放军绝不会给台军留出“先制奇袭”的机会,毕竟作为作战体系完备高效特别是全球火箭炮技术最发达的玩家之一,中国大陆全方位掌握了远程火箭炮平台通用化、弹药精确化和武器体系化的技术精髓,特别是2022年8月开始的台岛周边慑压演习中,解放军偶露峥嵘,以最新式PCH-191箱式模块化火箭炮技惊四座,它采用尺寸较PHL-03式“远火”更紧凑的8×8高机动重型越野底盘,最大公路时速可达60千米,基本实现了全地域、全天候机动。其信息化程度达到更高境界,地形定位、轨迹定位、发射仰角确认都自动完成,只需3人就可完成发射,尤其是模块化定向器有三种,即五联装300毫米定向器、四联装370毫米定向器、单管750毫米定向器,分别装5枚300毫米、4枚370毫米火箭弹和1枚750毫米战术地地导弹。演习中,PCH-191炮车只装载两个基本型五联装300毫米定向器,射程便超过150千米,看似比M142火箭炮发射的M57导弹低,但这种火箭弹能利用卫星导航、惯性制导与前端控制鸭翼修正,能达到横向圆周概率偏差(CEP)几十米以内,且价格便宜得多,况且台湾距大陆只有百余千米,这种武器足以高效快速地覆盖目标。
很显然,如果“台独”分裂分子胆敢轻举妄动,PCH-191仅从东南沿海覆盖台湾岛东西海岸,既可对作战地域实施全纵深火力打击,也可与海军、空军、火箭军协同完成联合火力打击任务,完成不同阶段的火力歼敌任务,再加上无人机与侦照吊舱所能提供的近实时情报监视能力(ISTAR),能实现真正的“源头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