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何 敏
轻快的乐音响起来,七彩的拱门迎客来;洁白的哈达献上来,甘醇的美酒奉起来。正值高原旅游旺季,记者来到互助土族自治县彩虹部落土族园,这里一派游客络绎不绝、欢声笑语不断的热闹景象。
彩虹部落土族园是一座大型土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是互助土族故土园的重要景点之一。景区拥有十八洞沟老油坊、活佛院、安召广场、土司府、庄廓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等大型土族民俗文化古建筑群,集中向游客展示土族历史和民俗文化等。
“我们的民俗文化展示,从三杯‘拦门酒 ’就开始了。每当有游客到达时,就会有十来个阿姑(土族语:姑娘)手捧洁白的哈达前来欢迎,紧接着会有一对儿阿吾(土族语:小伙子)阿姑分别托着盘子、捧着酒壶,奉上三小碗醇香的美酒,这些阿吾阿姑都是我们的工作人员,这种给客人献上‘拦门酒 ’的仪式,是土族迎客的一种礼仪。”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管委会游客服务中心主任林建科介绍说。
世义德酒坊、多士代老水磨、安召广场、土族老庄廓……对于互助群众来说,历经十数年建设的土族园是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了故事和情感,见证着互助的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人的美好记忆。
在土族服饰展示馆一隅,74岁的鲁桃花老人坐在土炕上,一针一线地绣着一朵大大的、色泽鲜艳的太阳花,就像在她自己家里一般随意、安详。
鲁桃花老人是附近的村民,随着园区旅游发展需要,她来到这个馆里,每天按时向游客展示土族盘绣技艺。老人最爱的太阳花盘绣,象征着家庭美满、幸福团圆,寄托了土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别看我年龄大了,但我也是园区的员工啊!”见有人来,老人乐呵呵地说,还不忘给记者展示自己身着的漂亮服饰。
“你看啊,鲁桃花老人穿的是我们土族的传统服装,即便是这个年龄,老人的衣服颜色也不单调,更不要说是年轻人的服饰了,那颜色真是十分鲜艳,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园区工作人员侯的娟说。
再来看看,全部以青砖青瓦、生土土坯、砖雕木刻等材质和技术建造的老油坊、传统手工艺粉坊、土司府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游览点,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和韵味,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岁月的低语。来土族园,若是只赏风景而忽略了厚重的历史,那岂不是白来一趟。只有真正领略了蕴含其中的土族厚重的文化底蕴,感受历史沉淀,才能不虚此行。
土族老庄廓,展示了土族民众传统居住习俗。
走进一家游客众多的庄廓院,遇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族婚礼代表性传承人董思明,他热情地招呼大家品尝土族民家常吃的青稞饼和奶茶,展示民俗文化。
多年前,初中毕业的董思明拜舅舅为师,学起了土族婚礼民俗。土族有语言无文字,民族风俗传承全靠口传心授。“一个家族四五十户人,懂民俗的也就五六个人,这些人要包揽整个家族婚丧嫁娶等重大事务。”
从20多岁起参与家族民俗事务,董思明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还进行了一些创新,如将原有的藏语唱词改为土族语言,便于土族群众理解和接受。
2006年,土族婚礼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董思明又承担起了展示和传承土族婚礼文化的重任。作为园区的一名员工,他每天要为游客表演几场土族婚礼仪式,参与的游客众多。
“土族婚礼说唱种类有近20种,说唱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神话、童话、民俗礼仪、先人伟业等,是土族民间文化中说唱艺术精华的集中体现。”董思明说罢,看大家饶有兴趣,又即兴唱了几句“花儿”,引得游客掌声不断。
还有被誉为“土族民俗体验第一村”的小庄村,也是互助土族故土园景点之一。在这里,一年四季歌声不断、安召不歇;美丽阿姑纤手飞针、多情阿吾轮上飞旋,“七彩袖”诉说着亘古流传的情缘。在这里,进入任何一个农家小院,都可以真实体验到土族人民原生态的风土人情,真切感受到土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编辑:王有婧;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