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败后的德国经济萧条,1923年经济危机时马克贬值到形同废纸。纳粹党鼓吹以铁腕振兴德国,得到民间的响应,以兴登堡、鲁登道夫为首的旧德国军官团也赞同这种复仇思想。
1923年,小胡子在慕尼黑啤酒馆暴动未成被关进监狱,在牢房里他口授了《我的奋斗》.声称以日耳曼民族为主的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由于西欧面积有限。未来德国应以波兰、俄国为扩张方向。
1933年受各方压力,兴登堡以总统的身份任命小胡子为总理。兴登堡死后,其“遗嘱”称,将总统之位交给小胡子。许多人认为“遗嘱”是假的,小胡子却声称遵照兴登堡的遗愿,将总统和总理两个职务合并,有了震惊世人的称谓“元首”。
在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上层人物大多想利用苏联帮助德国冲破《凡尔赛和约》的限制,而其时的苏联,受西方排斥又不受国际条约限制。这两个被称为"国际弃儿"的国家一拍即合,在1922年4月签署了《德国和苏维埃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即《拉巴洛条约》,条约为随后两国缔结秘密军事协定奠定了基础。
1922至1933年,德国以向苏俄提供成套武器制造生产线,帮助苏俄红军建立新式指挥和训练体制为代价,换得苏俄对德开放基地和工厂,让德国在那里秘密训练装甲兵、飞行员等军事人员。后来苏德战场上拼死厮杀的双方指挥官,很多都是同一军校的同学,双方交战的不少装备也"师出同门"。
纳粹竞选时利用了德国下层民众,然而,其当政后却保障了贵族豪门的利益,让民众把不满倾泻向犹太人和共产党,并用对外扩张解决国内矛盾。
靠着剥夺犹太人以及国家统治经济等手段,德国经济产值在5年内增长102%,除犹太人外的民众生活普遍大有改善,这刺激了拥护纳粹的狂热情绪。
有强烈复仇情绪的德国军官团又集体宣誓拥戴希特勒,并对扩充军备十分满意。1936年纳粹召开纽伦堡大会时高唱,"今天我们拥有的只是德国,明天将是整个世界"。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的地理位置,定了其想扩张就会四面受敌。纳粹上台前,德国国防军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秘密制订的复仇战争计划是"先西后东"。
“元首”上台后,大肆叫嚣反对布尔什维克,同意大利、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条约》,也是想利用他们"祸水东引",先解决捷克、波兰和法国,并争取同英国建立友好关系,再解决苏联。
1937年11月5日,“元首”在柏林召开了军事首脑秘密会议,阐述了他的战略目标有5个,依次是:奥地利、捷克、波兰、法国、苏联。
“元首”一直不想同英国开战,其种族主义理论认为,不列颠岛上的民族是德意志民族的"北欧雅利安兄弟"。英法在1938年曾容忍了德国吞并奥地利,并签订了出卖捷克的《慕尼黑协定》,不过当希特勒要对波兰下手时,英国、法国都同波兰有军事互助协定,攻波很可能引发同英法的战争,德国对此做好准备,并将此战排在攻苏之前。
为避免两线作战,“元首”决定利用苏联对英法绥靖政策的不满,主动向斯大林表示要改善关系。他上台不久就向苏联驻德代表表示,"两国在反对《凡尔赛和约》的问题上有共同利益"。
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英国和法国虽然对德国宣战,但实际上是“宣而不站”。1940年春天,德国只用了一个半月便征服了欧洲第一强国法国等西欧国家。
1940年7月,“元首”下令尽快将主力调到东线对付苏联,并向英国提出媾和建议,不料被英国拒绝。“元首”一度想进攻英国本土,然而,在8月开始的不列颠空战中,德国空军损失惨重,没能夺得制空权。德军难以渡过英吉利海峡,于是“元首”决定回过头来解决苏联。
军事准备,“元首”联合了战争伙伴,组建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军事同盟,包括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国家。这些国家为德国提供了兵力和资源支持,增强了德国的军事实力。
德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兵员动员,组建了多个新师,并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和战术演练。这些措施确保了部队的战斗力和协同作战能力。截止1941年,德国军队达到723万。
制定作战计划,德国陆军总参谋部、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和经济军备局在“元首”的授意下,共同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该计划经过两年多的认真准备,特别是在制定军事打击方案时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计划以北方集团军群进攻波罗的海国家和列宁格勒,中部集团军群进攻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进攻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为目标,通过闪电战迅速击溃苏联的军事力量。
在入侵苏联前,德国进行了多次军事演习,以检验和修正作战计划。通过这些演习,德军指挥部发现了许多问题,并由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对进攻方案进行了修订,从而为随后侵略苏联铺平了道路。
经济准备,德国深知入侵苏联需要庞大的后勤保障和资源供给。因此,在战前储备了大量的粮食、燃料和弹药等物资。特别是燃料方面,德国从苏联进口了大量石油,同时在国内加紧生产合成燃料。为了保证物资运输的顺畅,德国在东欧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和改造工作。通过改造东欧的铁路网,德国确保了作战期间物资的及时运输。
在外交部分,签订协议迷惑苏联: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项条约的签订以客观的方式迷惑了苏联,使苏联放松了对德国的警惕。同时,德国还通过外交手段安抚了东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确保这些国家不会在德国入侵苏联时站在苏联一边。
情报收集与分析,德国对苏联的军事、经济和地理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情报收集和分析工作。通过间谍网络和技术侦察手段,德国收集了大量关于苏联红军的部署、装备和指挥体系的信息。这些情报为德国制定作战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但是这次德国的情报机构出了大笑话,德国东线外军处,负责东线苏联情报收集。但这次任务不单是收集苏联情报,东线军情处还得去收集北欧,远东和美洲的军情情报,可以想象是多么混乱。
至于有关苏联的工业实力、兵力规模、装备水平等情报,东线外军处也是两眼一抹黑,只能依靠沙皇俄国时期的资料,结合德国驻苏联外交人员的情报和那些真假难辨的情报,拼凑或者说编一份苏联的情报出来。这也为“巴巴罗萨计划”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德国在二战对苏联开战前进行了全面而周密的准备。这些准备在多个方面都为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提供了有力支持。1941年6月22日,德国出动550万大军,兵分三路入侵苏联,“苏德血战”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