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在哥伦比亚大学办公室。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 供图
这个世纪最天才的头脑之一,几乎持续思考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2024年8月25日,“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举行。李政道的长子李中清追忆了父亲李政道最后的岁月:父亲逝世一周前,自己还在旧金山和父亲见了面。大约在7月26日或27日的早上,李政道出奇得有精神,试着在房里走了走。过了一会儿,李中清将父亲推到轮椅上,回到他的卧房,但李政道不愿回到床上。他说,自己产生了一些关于“亮光”的想法,要儿子帮他一起做实验。
李中清赶紧帮忙,可做了一会儿,李政道说两人不够,实验人数便增加到了三个。李中清是社会历史学出身,不能完全理解父亲在忙什么、想什么,迷糊间过了一个半小时,李政道朝他们说:“实验失败了,但我很开心,谢谢你们的合作。”
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凌晨,在美国旧金山家中,李政道与世长辞,享年97周岁。按照李政道的遗愿,今年11月,他将回到祖籍苏州,与离世多年的夫人秦惠䇹女士合葬于苏州东山镇。
8月25日,追思堂的李政道影像展板上,有大量李政道晚年的影像。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摄
8月25日,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会在上海举行。 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摄
李政道研究所,这是李政道生前大力推动设立的基础研究的科学“殿堂”。8月25日的悼念追思会大屏幕上,“细推物理 何用浮名”八字隐现——“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正是李政道的人生信条。追思会还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设分会场,全球中英文线上直播,242万余人次收看,共同悼念。
6项诺奖级成果
在上海交大校长丁奎岭介绍李政道生平时,一束光透过李政道研究所天问厅的透明穹顶,洒在从五湖四海奔来的人们的脸上,现场座无虚席。环绕向上的天问长廊坡道间,站了好些学生,天光也落在这些年轻的面庞上,他们听得认真。
8月25日,“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会”在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举行,光线透过建筑穹顶。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摄
1926年11月24日,李政道生于中国上海市,祖籍江苏苏州。1943至1945年,他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入读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1950年6月获博士学位。1950至1953年在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李政道最为人所知的,或许是1956年,他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翌年经实验验证后,他们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两人的研究工作对粒子物理学和量子场论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政道先生所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章(李政道图书馆藏)
“我以为我对李先生的工作是比较了解的,但从8月4日他过世以来,有不少物理学家都在用各种方式回忆李先生。根据他们的回忆,另经过我和同事的梳理,我发现李先生比我们想象得还要伟大的多得多。”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是李政道的“忘年至交”。8月25日悼念追思会的现场,他特地以长卷的形式向观众们呈现了李政道一生的学术成就。
从1949年发表第一篇论文到2010年,整整62年时间的学术生涯里,李政道共发表了321篇论文。“李政道先生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诸多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出贡献。这些成果中,除了有6项诺奖级成果之外,在许多领域也都是奠基性的贡献。”
李政道学术成就总结 李政道研究所 制图
何为“诺奖级成果”?张杰解释,除了李政道和杨振宁1957年获得的诺贝尔奖之外,事实上,李政道还为另外五项诺贝尔奖做出了基础性和奠基性的贡献。
比如,1952年前后,李政道曾研究了极性晶体中慢电子的运动,得到对极性晶体中传导电子低能级的系统理解, 为超导BCS理论的建立作出直接贡献——BCS工作后于1972年获诺奖。“获奖人有明确提过奠基性的工作有李先生做的。李政道在科学方面其实影响了方方面面,这个影响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张杰说。
推进祖国科教事业发展
自1972年李先生首次回国访问开始,到2010年最后一次回国,李政道38年间回国49次,为祖国科技事业和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诸多奠基性的贡献,影响极为深远。
李政道全方位推动中国科教事业发展 李政道研究所 制图
悼念追思会的现场,致辞、发言人数达到18人之多,他们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多所国内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白发苍苍的老者、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有的是挚友,有的是后辈,每位发言者都仿佛是张拼图,共同拼出李政道影响深远的生命征程。
因为忧虑中国教育和科学人才匮乏难题,李政道建议设立 “少年班”、“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博士后制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这些项目、机制培养了无数科学、技术和商业等人才。
在张杰看来,李政道在推进中国科教事业发展的路径上,有很清晰的逻辑链条。
“最早20世纪70年代‘少年班’设立时,中国还没有从中学里选拔大学生的这种高考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李先生提出中国也应挑一些年轻的孩子们,让他们长期关注科学;后来我们有了自己的大学生,但博士生的培养制度还没起来,李先生又创立了CUSPEA,做中美联合培养;再往后,当我们中国开始有了博士时,李先生想得更远,认为还需要有博士后的制度,以及再往后当这些人再成长起来,还应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扶持。”张杰总结说,在中国发展到每一个关键的阶段、对人才提出不同的特殊需求时,李政道总能提前看到,并最大化地利用他的影响力,帮助中国把这些奠基性的工作提前做好。
“爸爸是一个做事的人,不是讲话的人。”谈及父亲李政道生前点滴,李中清这样概括。他向媒体回忆,李政道本人生前最引以为傲的,还是自己出钱发起了CUSPEA。“这是很大的一件事,但一开始全家人都不知道,后来我步行去帮父亲投递邮件,才知道了这件事。”
CUSPEA项目启动后的十年间,培养了915名留学生前往北美接受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当年的CUSPEA学子如今已成为多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和精英骨干,就职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所,成为企业的杰出领导者。其中15位科学家成为中国、欧洲、美国、加拿大等地的院士,300多人次在各国际科学技术组织中担任职位或成为Fellow,100余人次获得各类国际科技大奖,有400多位成功的高科技发明家和企业家。
2010年6月,李政道先生与张杰院士会面
2010年,李政道曾专程来上海交大访问,与时任校长张杰数次“秉烛深谈”,并决定将诺贝尔奖章原件及毕生所藏手稿、信件、书籍和艺术作品等档案资料和位于上海宛平路的旧居托付给上海交通大学。也是那一年,李政道向张杰袒露自己未来可能不再回国的打算,这让张杰大吃一惊。
“他后来说,过去回国时,他都以为他是可以给别人东西的,但这一次回国,他感到是别人在照顾他更多一些了。”张杰说。2010年后,由于身体原因等,李政道再未回到中国。
最后的时光
在李中清看来,李政道向来重视家庭,不过在退休后,他才得以将更多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2014年,李政道搬离待了61年的纽约,去旧金山与儿孙相邻。李政道有两个儿子、七个孙子和一个曾孙。他常沐浴在加州的阳光下,独自在金门大桥海边漫步。
8月25日,李政道长子李中清教授在现场追忆父亲生前点滴往事。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摄
长孙李善时说,在旧金山的退休岁月里,祖父常重复一句话:“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昨天如此,明天亦然。”
8月25日,李政道长孙李善时教授分享了自己和妹妹的一些感想。 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摄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是李政道身上的一抹“亮色”。8月25日的追思会上李善时谈到,退休后,李政道还会花时间研究新的方程式,并且翻阅以前解决过的计算问题的笔记本,查看他为学生、研究生编写的问题集。不过大部分时间,他会越来越多地通过绘画和艺术来记录他周围的世界。
李善时称,退休后李政道总是随身携带一本速写本和几支彩色笔,以便捕捉到一棵萌芽的树、扑腾的鸟儿、水面上反射的阳光以及天空和相邻大海略有不同的蓝色,那是他捕捉视觉记忆的方式,“爷爷对自然和美有深刻的理解,这也激发了他在物理学上的创造力,他经常会为奶奶画一些她所到访过的景点的风景画。奶奶去世后,他还会为家里的其他人画画。”
李政道《常相伴》(1995)右:李政道《䇹喜食樱桃》(1995) 图源“知识分子”微信公号
“他经常鼓励我们练习书法,阅读中国诗词。”李善时记得,李政道会将自己写下的汉字给他们描摹,他教会了家人对艺术、自然和美的深深感激与敬意。“除了学术上的追求之外,我们家将通过我妹妹的艺术来纪念爷爷。”
李中清曾向媒体回忆,他7月底从美国回到香港,返港前与父亲告别时,李政道的思路仍还清晰,还可下地走路,仍然保持着思考的习惯。不过,根据医院的诊断,父亲的病情已经没有继续深度治疗的必要了,所以,父亲家选择回家治疗。“实际上就是回到家中,接受安宁疗护治疗。父亲很早就告诉我们,他一定要在家中离世。”
8月25日,李中清在致辞中念到:“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爸爸还会说,我永远会是你的一部分,你永远会是我的一部分。尽管这个时候只有家人在身边,但我想,父亲这句话既是说给我,更是说给他多年来的各位老师、同道、朋友、永远的科学和祖国。”
李中清说,父亲生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再回国看看。他原本计划99岁时在国内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其中一部分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现在这个愿望无法实现了。不过,据张杰透露,从2024年11月24日开始到2025年11月24号,为李政道先生举办的百岁诞辰系列纪念活动,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李政道、秦惠䇹夫妇,摄于1957年动身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时。 图源“知识分子”微信公号
李政道先生的夫人秦惠䇹女士1996年11月去世后,葬于苏州吴中区东山镇华侨公墓万隆墓区。“生命的最后阶段,父亲反复地说他多么爱我们,也越来越多地谈到与母亲团聚和回家的愿望。”李中清感慨,如今,父亲和母亲将达成心愿了。今年11月,李中清将和家人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到苏州,举行安葬仪式。
李政道先生的故事或许永远不会落幕,就像网友为他写下的这一句:
“先生回家了,化作太阳和星光,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