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珊瑚搭建“避难所”:广西北海涠洲岛的珊瑚礁保护与修复之路

全文3405字,阅读约需10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广西北海涠洲岛自2015年开始开展珊瑚礁保护与修复工作,通过人工种植珊瑚来恢复海域生态。

02涠洲岛珊瑚馆作为珊瑚保护宣传的“航母”,已有30多万人参观,提高了公众对珊瑚保护的认识。

03然而,气候变化导致全球珊瑚白化现象日益严重,涠洲岛可能成为珊瑚未来的“避难所”。

04为此,黄雯团队通过驯化的方式提高珊瑚的耐热性,已在海底种植30万平方米的珊瑚。

05除此之外,黄雯团队还尝试推出“珊瑚认养”项目,让游客参与珊瑚保护工作。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8月18日,黄雯带着学生乘坐一艘快艇从涠洲岛蓝桥海岸出发,向西北海域驶去。到了目的地,他们穿上潜水服、背上氧气瓶,跃入海中,在一片珊瑚礁修复区巡查珊瑚的生长状况。
当天小雨,海上的风浪逐渐加大。原计划三小时的海底快速巡查计划,因天气原因只巡查了一个多小时就返航了。但他们也颇有收获,捡到了一杆渔具、两个灭火器还有一些缠绕在珊瑚上的废旧渔网。
图片
涠洲岛珊瑚馆里展示的珊瑚苗架。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陈忠善 摄
自2015年开始,广西大学在涠洲岛开展珊瑚礁保护与修复工作,在海底人工种植珊瑚。2024年初,由北海市政府和涠洲岛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主持、涠洲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广西大学牵头施工的北海市涠洲岛北部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完成,目前已进入三年管护期。
黄雯是广西大学副教授、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他雇佣当地渔民的船带学生不断地下潜养护、巡查、监测珊瑚的生长状态。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使全球珊瑚白化现象日益严重,广西北海涠洲岛处于热带珊瑚礁分布的北缘,黄雯团队研究发现,可以通过驯化的方式来提高珊瑚的耐热性。他们已经在海底种下30万平方米的珊瑚,并通过持续的管护来恢复这片海域的珊瑚。
“如果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涠洲岛可能成为珊瑚未来的‘避难所’。”黄雯说。
保护与修复之路
成千上万珊瑚虫分泌碳酸钙骨骼,在千百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珊瑚礁。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虽然它们只占海洋面积的0.2%,却能为30%的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近30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海洋酸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退化的威胁。有科学家预测,至2040年,全球一半的珊瑚礁恐将消失。
据黄雯介绍说,在我国珊瑚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从台湾岛到最南边的西沙、南沙、曾母暗沙,这些区域是我们国家珊瑚分布的主要区域。
涠洲岛比邻雷州半岛,是整个南海珊瑚礁分布最北的一个区域。在黄雯看来,这一区域的珊瑚研究非常重要,所以他的团队也扎根在这里,进行珊瑚礁保护与修复方面的研究。
图片
图片
黄雯团队在海底种珊瑚
珊瑚的种植包括选种、育苗、建设苗床、移植、管护等复杂的工作流程。珊瑚移植后,还要定期下海观察,直到珊瑚苗与礁体牢固结合、足以抵抗海水的冲击,才算移植成功。
但保护与修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0年,涠洲岛海域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水下的珊瑚大片大片地白化;还有一年,一场台风吹倒了二十多个珊瑚苗架,等黄雯他们下水查看的时候,苗架上的珊瑚也不见了。
“我们当时下去一看心里拔凉拔凉的,从水里上来反正饭都不想吃了,这干了几年的活一下就没了。”黄雯说,那次遭遇也让他们反思之前的种植方法还是存在缺陷,后来他们调整了苗架的固定方式,把四个苗架捆绑在一起,增强抵抗风浪的能力。
8月18日这天,广西大学海洋学院硕士生周榆鹏跟着黄雯一起出海巡查珊瑚长势。“去年刚种下去的珊瑚有四五厘米,今年巡查时看到自己种下的珊瑚已经长岛十几厘米了,心里还是很欣慰。”周榆鹏说,2023年10月份他第一次下潜参与到了珊瑚的种植项目中,刚开始很好奇,后来慢慢觉得珊瑚生态修复是一项很意义的工作,珊瑚移植研究也成为他研究生期间课题的一部分。
参与珊瑚种植的女生不多,张瑜彬是这次巡查唯一的一位女生。她觉得珊瑚修复这件事情很有意义,本来对潜水也很感兴趣的她就参与了这个项目,按照计划出海参与巡查工作。
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具备本硕博全链条的人才培养的体系,是我国珊瑚礁研究人才输出最多的地方。他们的研究范围覆盖整个南海乃至亚太区域的珊瑚礁。
通过大空间尺度的研究,黄雯团队研究发现,南海珊瑚总体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存在由南向北的基因流,可能是南海珊瑚响应全球变暖而发生种群北迁的产物。另外他们还发现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的相对高纬度地区(如涠洲岛、大亚湾)的珊瑚具有更强的抗逆性,可能是更能适应全球变化的“明星”珊瑚。
珊瑚“幼儿园”
珊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深海珊瑚可作为海洋气候的“记录仪”,其钙质的骨骼具有年轮状的“生长纹”,通过测试其地球化学指标,可以为千万年来海水温度变化提供高分辨率记录,是独特的珍贵研究材料。
珊瑚礁生态系统极其重要但又非常脆弱。黄雯介绍说,珊瑚跟虫黄藻存在共生关系,随着全球变暖温度升高,虫黄藻就会被珊瑚排出体外,珊瑚就会出现白化,这种共生关系就会被打破。
“影响珊瑚生态系统的因素很多,人为的因素比如人工捕捞我们可以干预,但是全球变暖海温升高我们很难去控制,我们能做的方式是研究如何提高珊瑚的耐热性,可以通过驯化的方式来提高珊瑚的耐热性。”黄雯说。
图片
黄雯在水下查看珊瑚苗架 受访者提供
因为“种珊瑚”,在网络上有人称黄雯是“珊瑚奶爸”,他觉得放在水里的珊瑚苗架更像是一个幼儿园。“这个‘幼儿园’培育了非常多的珊瑚苗,我们天天都要去看,看看珊瑚苗吃饱了没有,喝好了没有。”黄雯说,“刚种下去的时候,珊瑚苗才5公分左右,半年就能长到这么大了,整个苗圃的长速是非常快的,珊瑚长起来以后,大量的鱼类贝类等等就都来了,整个生态也能明显看到改善。”
涠洲岛深呼吸潜水创始人、潜水教练郑庭钰,是参与黄雯团队珊瑚种植的岛民。生于海岛,小时候他就经常在海里游泳,在海底看珊瑚。
“小时候海里的珊瑚很多,各种鱼类也很多。”郑庭钰说,2008年左右他开始从事潜水行业后,再潜入海底看到的景象就跟小时候完全两个模样了。
图片
参与黄雯团队珊瑚种植的岛民,涠洲岛深呼吸潜水创始人、潜水教练郑庭钰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
“我们这里过去发展渔业对珊瑚的整体影响并不大,可能在挖贝类、拖网作业的过程中破坏了一些,但珊瑚断枝还可以慢慢自己去修复。破坏更大的还是海温升高,我们可以看到大面积白化、退化的现象。”郑庭钰说。
五年前,郑庭钰第一次跟着黄雯团队下海“种珊瑚”,刚开始是出于好奇,在“种珊瑚”之前,他并不知道珊瑚可以通过人工培养珊瑚苗进行恢复。那次下海后,他感受颇深:“我潜水那么多年,亲眼看到过生态的退化,我总觉得那种改变是无能为力的,直到我接触珊瑚修复这项工作后,我就在想其实我们也能够为生态、为珊瑚做点什么。”
除了下海“种珊瑚”,郑庭钰也参与海水水质的监测、勘查等水下工作,福建、海南、广东沿海的很多地方他都去过,配合科研工作者下海做些样品采集、珊瑚培育等工作。他感觉到,正因为有了这些珊瑚修复项目,公众特别是涠洲岛岛民对珊瑚生态价值的认知在提高。
生于海岛,今年36岁的郑庭钰如今也从事着依赖海洋资源的工作,他会把在参与科研项目中学到的生态知识传播给游客,尽可能避免游客下到海里面对珊瑚造成破坏。
“生态变好了,对我们潜水行业影响也很大。潜水观光非常依赖海下的资源,海底的生境更漂亮了,水下的鱼、珊瑚更多了,当然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过来是吧?但如果珊瑚持续退化,带着游客浅水去看珊瑚看不到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意。”郑庭钰说,“如果珊瑚消失,不管是对我个人而言,还是对我们后辈来说都是影响蛮大的,我不希望以后我的孩子看不到珊瑚。
珊瑚馆
图片
涠洲岛海域风光
在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珊瑚群中,鱼儿穿梭游弋,水草漂浮,虾蟹盘踞其中。在广西,90%以上的珊瑚分布在涠洲岛海域,目前已探明的珊瑚分属26属、43种,是广西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值暑期旅游旺季,涠洲岛上游人如织。在岛上的珊瑚馆,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欣赏珊瑚。
“珊瑚礁是海洋里面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虽然它的面积只占海洋面积的0.2%,但是有30%的海洋生物都是在珊瑚礁里面进行栖息的。”在珊瑚馆,黄雯边走边讲解,“世界四大名螺中,万宝螺、唐冠螺、大法螺都是在珊瑚礁里面生存的,如果珊瑚礁没有了,这些贝类的生存场地也就没有了。”
黄雯还有一个身份是涠洲岛珊瑚馆馆长,不下海的时候他时常在珊瑚馆里给公众做科普讲解。他认为珊瑚保护科普宣传非常重要,因此在涠洲岛上建了这座珊瑚馆,这里作为珊瑚保护宣传的“航母”,从2019年开放以来已经有30多万人参观,让来到这里的公众对珊瑚保护有更深的认识。
图片
黄雯(左一)在珊瑚馆给公众做科普讲解
近年来,随着海底“种珊瑚”项目的推进,涠洲岛的渔民大都意识到珊瑚礁的重要性,也会有意识的进行保护,“比如有时候渔民的渔网挂到了珊瑚,他们就会主动联系珊瑚馆,说我们挂了一些珊瑚,看你们能不能过来帮忙救助一下,我们就回去把珊瑚拿回馆里暂养一段时间后再把它放到海里面”。
让黄雯欣慰的是,一些小朋友在珊瑚馆听了科普讲解后,会有意识的做好保护工作。“前两天有几个小朋友我跟他们讲珊瑚很重要,需要我们一起来保护,并且提醒他防晒霜对珊瑚的危害是很大的,很少的一点剂量就可以对珊瑚有很大的伤害,然后那天我在沙滩边走,他们看到我特意跑过来跟我‘汇报’说,黄老师我们下午去潜水,听了您的话没有擦防晒霜,并且把身上的防晒霜洗干净再下去潜的水。”黄雯欣慰地说,“他们听进去了,并且能够付诸实践。”
珊瑚修复耗费资金巨大,如何进行可持续的保护跟修复?今年,黄雯团队开始尝试一个新项目“珊瑚认养”,当来这边的游客认识到珊瑚的重要性后,可以从珊瑚馆里认养一颗珊瑚,给它命名或者写一个愿望,然后项目团队会把公众认养的珊瑚种到海里去。
“这是一种有效的、沉浸式的科普,让公众认知并参与其中,我们希望把这个项目做大,产生更好的效果。”话语间,黄雯充满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