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们讲《西游记》

图片
孩子都喜欢《西游记》,何况我家的两个都是男孩,从小翻来覆去都听了不知道多少回。也因此,反倒没有完整地从头到尾系统讲过,但回想起来,多年来还是有一些有趣的话题。

1

为什么妖怪要吃唐僧肉?

当然,谁都知道“吃了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唐僧是如来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转世,也就是他天生基因好,比常人更容易佛,然而那也是他本人能长生不老,为什么吃他的肉也能长生不老?猪的平均寿命只有20岁,那我们人类吃了猪肉,也就只能活20年吗?
小毛小时候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答案可能有点少儿不宜,但我还是回答他了,因为我知道为一个问题困惑多年的滋味不好受。
我的理解是:妖怪们的这种想法,其实是远古食人习俗的残余,而那又出于一种巫术信念,即相信只要吃了英雄的血肉,就能获得他的生命力——实际上,这是除了血脉遗传之外仅有的方式。
在《鲁滨逊漂流记》里,当地原始部落仍通行人祭,身为土著的“星期五”也有食人习惯,在他看来,被吃掉的人并非消失了,而是融入了自身,作为他的一部分继续活着。按照这种观念,食人者与其说是在残杀对方,不如说是继承对方。
这看着似乎很原始野蛮,但请想一下,基督徒在教会仪式中吃饼、喝葡萄酒,也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些食物是救世主耶稣的身体和血液,他们在分享那种神圣感。这一点,曾让许多异教徒对其行为感到相当不解、不舒服乃至反感,甚至为之贴上“食人宗教”的标签。
图片
为什么妖怪捉住唐僧后,一定要举行仪式、请老妖们来分享?因为在那样的社会规范中,共享食物是极具意义的社会联结。从这一意义上说,妖怪们看似无法无天,但其实又很拘泥于固有的规范。
那时才6岁的老二阿福提出了一个问题:“妖怪如果不是那么傻,抓到唐僧之后就吃了,那么孙悟空来打,他们也能不死吗?”哥哥小毛冷静地答:“吃了唐僧肉是老不死,不是杀不死。”
小毛也有疑惑:既然吃了唐僧肉,还是会被打死,那为什么妖怪们还要冒那么大风险去抓唐僧呢?唐僧师徒都吃了人参果,那么是否吃他们的肉也都可以长生不老?如果偷吃人参果也能长生不老,那是不是说明实现长生不老的办法不止一个,有的可能风险还没那么大?
最重要的是,他们要是不那么做,也不会被孙悟空灭了,说不定还能多活很多年,毕竟“千年老妖”都不少,说明他们原来寿命也不短啊,那这么做值得吗?

2

妖怪与神仙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妖怪们其实都在与自己不可遏制的欲望在搏斗。
仔细看《西游记》的妖怪,你会发现,很多都像小孩,毫不掩饰自己的欲望,有时甚至显得很天真。他们做事与其说是基于理性计算,不如说是受强烈的本能欲望驱使。在这一点上,妖怪们和猪八戒、取经之前的孙悟空,都是同类。

图片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原本很丑
我们因为偏爱,常常忘记一点:孙悟空论出身其实也是妖怪,而猪八戒和沙僧虽然出身天庭,犯事后落入凡间也成了妖怪,只是取经之后又成了神佛。
也就是说,妖怪与神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像是社会身份,可能堕入底层,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向上流动。既然如此,那妖怪们想要逆天改命,变成人形、挑战神仙,又为何不能?
妖怪之所以是妖怪,不是因为他们固定的身份,倒不如说是他们的道德:他们不能循着恰当的途径、使用正当的手段去实现目标,而是采取了一些无法被神佛们承认的偏门路数,又无法克服自己身上的欲望,结果是堕入了黑暗之中。在这一点上来说,他们就是黑社会之类越轨人群的隐喻。
从另一面来说,他们放纵自己的欲望,肯定也获得了建制规范内所无法获得的自由与乐趣。不说别的,猪八戒一遇到困难就想回高老庄、孙悟空也不止一次想极力摆脱金箍,回花果山去逍遥自在,这都证明这都自有其迷人魅力。
对比《水浒》就可以发现中国人的矛盾心态:有时歌颂那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自在,但有时这又是纵欲享乐的负面象征。孙悟空的西天取经路,也可以说就象征着“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的历程。

3

孙悟空在路上

在我们现在看来,孙悟空人生的高光时刻是在取经之前的“大闹天宫”(就像水浒英雄的精彩故事都在招安之前),但原著的本意肯定不是不在此。
取经之前的齐天大圣就像一个无法无天的青少年,被镇压五百年后,开始遵守规范,自觉承担使命,努力成就自我,取经就是他的修行。
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孙悟空,很少人会喜欢其它角色,或哪个妖怪、菩萨,为什么?那不仅是因为他神通广大,而是他在小说中最有“成长性”:唐僧似乎一直是那样,但孙悟空能看到他的英雄历程和艰难转变。
图片
阿福不喜欢唐僧:“唐僧说是师父,但什么也没教孙悟空啊,连佛法也没教,就给了一顶帽子,还藏着金箍。”确实,唐僧对孙悟空似乎更像是父母,是有“恩”,而未必是具体做了什么,但如果是救命之恩,也早就还过了,后来他出山,与其说是报恩,不如说是因为猪八戒的激将法伤到自尊心(妖怪贬低了孙悟空),那么他为何要一次次保护唐僧
小毛也觉得奇怪:“如果是保护唐僧,那么他护送到达西天了,要求摘掉金箍,回到花果山去,这样可以吗?究竟是什么让孙悟空一直走下去?他又得到了什么?”
他得到的可能就是“在路上”——在这一点上,《西游记》堪称中国最伟大的公路电影。人生就是旅程。如果护送完唐僧回花果山,倒也不计功名,显得很酷,但这就意味着取经路纯粹只是他无偿的安保任务,他自己没发生任何变化。
孙悟空原本无拘无束,但在花果山的那种幸福其实是静态、无变化的,五行山下出来,他才开始社会化的历程,在西天取经路上,他一点点觉悟了(“佛”本身就是“觉悟”之意),促使他转变的不是唐僧的说教,而是这个过程本身。
这么说来,他求取真经是为了成就自我吗?如果是这样,那就是小乘了。他既是为此,又不完全只是为此。反过来说,唐僧、猪八戒和沙僧又觉悟了什么?还是只觉得“终于成功了”?

4

取经团队

取经团队四人组是《西游记》最深入人心的形象之一,但小毛也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四个人而不是三个人或五个人呢?这么一问,阿福也同意,因为他觉得遇到妖怪的时候,猪八戒和沙僧没起到多大作用,这两人有一个就够了。
这我也猜不到作者为何如此设置,但我隐约感觉,这四人恰好对应印度社会的四大阶层:僧侣(婆罗门)、武士(刹帝利)、俗人(吠舍)、佣人(首陀罗)。
唐僧不必说了,孙悟空护送唐僧,正是刹帝利负责守护婆罗门的体现;猪八戒虽称“八戒”,但他身上的俗人气息最为浓厚;而沙僧面色黧黑,一路挑担,其职司正是佣人。
图片
颐和园长廊里的《西游记》绘图
在中国社会没有印度那样的种姓制度,我好像也没看到有谁这么解释这四人的对应职能,事实上,在取经故事中,他们更像是一个家庭:家长和三兄弟,这从猪八戒对孙悟空的称呼(“猴哥”,沙僧则敬称“大师兄”)也能有所体会。
这四人的团队自从组成后就非常稳定,一路打怪升级,差不多一集解决一个对手,但为什么没有带着妖怪一起上路呢?小毛说:“如果猪八戒和沙僧也是妖怪,那为什么他们可以加入团队,后来的妖怪就不行?”我笑:“因为早期创业团队,后来编制满了。”这是开玩笑,因为猪八戒、沙僧也都是观音菩萨指点的,这团队不是想加入就能加入的。
如果有人半途而废呢?不止猪八戒老说散伙想回高老庄,孙悟空也回过花果山——事实上,他是唯一真正曾退出的,让他继续取经的原因不是对佛法的执着,而是因为对团队的感情,而剩下几个也不是因为想拯救他,而是没了他不行。
如果孙悟空退出,那《西游记》还怎么写下去?设想下猪八戒武力值大增,成了主角,能行吗?这乍看不可思议,但试想一下,《功夫熊猫》里的熊猫阿宝其实就很像猪八戒:肥胖、懒惰、欲望(食欲)旺盛的俗人。
当然,我得承认,没了孙悟空的《西游记》,我恐怕也看不下去。西天取经路上,没了谁都可以,但不能没了老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