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融共生”为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供原动力

融入 服务 赋能 职业院校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 本期关注 广东轻工职大

·为了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制定“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方案过程中,基于产教融合理念,专业群团队进行了教学内容改革,重构了课程体系,新增了智能制造模块课程,重新研制了融入产业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的课程标准,以满足产品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方向

·专业群团队将科技项目研发流程融入实训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一个项目的研发过程,自主完成资料查阅、方案设计、方案评审、方案实施、实训总结、成绩评定(成果验收)等整个研发流程,并在研发中不断地试错和迭代方案,着重培养自主决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为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专业群强调“有组织的科研”这一理念,鼓励教师组织校企协同创新团队,围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将取得的科技成果到企业转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工艺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迭代,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要办怎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回答好这些问题,近年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广东轻工职大”)精细化工专业群构建了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教融汇“互融共生”模型,将科研、教学资源优势迁移赋能于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科研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耦合,从而破解教学、科研、产业“三张皮”现象,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书写了新时代科教融汇的新答卷。

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链

我国精细化学品有日用化学品、涂料、染料等11个类别,各类别之间差异较大,要围绕所有类别开办专业显然不现实,也不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为了精准对接广东精细化工产业开办专业,专业群带头人龚盛昭带领团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基本摸清了广东精细化学品以日用化学品和涂料为主,其中日用化学品产量约占全国60%以上、涂料产量约占全国20%左右。为此,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的办学方向确定为对接以日用化工产业为主、涂料产业为辅。

随着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细分成原料生产、产品生产、产品营销的完整产业链。为满足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广东轻工职大陆续创办了精细化工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化妆品技术、分析测试技术等专业,组建成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群,可满足精细化工产品对天然原料、包装材料、营销、产品检验检测等方面的需求,从而实现专业群精准对接产业链办学。

2021年,广东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巩固精细化学品发展优势”,明确提出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质量发展要求。

为了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制定“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方案过程中,基于产教融合理念,龚盛昭带领团队进行了教学内容改革,重构了课程体系,新增了智能制造模块课程,重新研制了融入产业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的课程标准,以满足产品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方向;为了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技术的需求,龚盛昭带领团队建设了教育部绿色日用化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绿色日用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广轻)检测中心等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

同时,实施“四强”团队建设工程,专业群制定了强师德、强教学、强科研、强服务措施,有效提升了专业群教师的产业文化传承能力、教学设计实施能力、科研攻关创新能力、产业发展服务能力,更好地助力大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融入培养全过程

精细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急需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拔尖技术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充足动力。为了给产业输送优秀人才,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群用好第一和第二课堂,将创新活动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用科创价值浸润学生心灵,用科创精神滋养学生头脑,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创新人格,开展了“八进”科教融汇育人行动,包括科技创新思维进课堂、科研研发流程进实训、学生进科研课题组、科技讲座进校园、创新素养进评价、创新实践进社团、创新文化进头脑、科技成果进课程。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理想的洗洁精应该具备什么性能”“泡沫丰富、去污力强、不伤手、安全”……在学习餐具洗涤剂的制备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用什么成分去实现这些性能,从而获得洗洁精的配方。接着,根据配方得到生产工艺,并进行现场实操,然后再结合环保问题、提高产品性价比等进行优化,从而实现创新。

在专业课上,这样的课堂比比皆是。专业群团队围绕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教法改革,将科技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如核心课程“日用化学品生产技术”的课堂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导向”教学法,将科技创新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问题分析—教师讲授—学生探究—师生研讨—归纳反思”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科研素养。

实训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某实训小组的学生要开发一款温和的香氛沐浴液,第一天按照小组讨论设计好的配方和工艺将沐浴液做出来,晚上回到宿舍同学试用,第二天汇总试用情况并对产品性能进行优缺点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配方调整,如此反复试错、迭代,最终开发出满意的产品。这种不断试错和迭代的方法正是企业开发新产品常用的方法。

专业群团队将科技项目研发流程融入实训教学,并改革了实训教学模式,将原来由指导教师制定实训方案,改为由学生设计实训方案,开展以学生创新训练为中心的试错迭代综合实训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一个项目的研发过程,自主完成资料查阅、方案设计、方案评审、方案实施、实训总结、成绩评定(成果验收)等整个研发流程,并在研发中不断地试错和迭代方案,着重培养自主决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科研训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佳手段。郑梓烁等学生参加教师向华的科研项目“餐具用纸材料表涂功能光油”,通过绿色设计和科学复配,获得了高性价比的新型水性无氟替塑光油产品;曾望等学生参加教师栗瑞敏的科研项目“微生物快速检测试剂研制”,通过日夜奋战解决了微生物快速检测的痛点问题;李玉富等学生参加教师李美的科研项目“耐高温聚乳酸薄膜的制备技术”,解决了聚乳酸薄膜不耐高温蒸煮的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实现产业化。

为了让学生受到良好的科研训练,专业群选拔学生进入科研课题组,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并在科技项目研发过程中承担研发任务,让学生熟悉科研流程、培养管理能力,并在科研实战中培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让学生带着研究成果参加创新大赛,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竞争、执着、顽强、坚持不懈的创业精神。

助力提升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是提升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广东轻工职大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助力产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另一方面通过科技服务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

向华从中山大学博士毕业到校工作后,坚定地选择防伪油墨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经过多年科技攻关解决了系列防伪油墨的关键技术,积累了扎实的研究基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成为防伪油墨的领军人才,入选“珠江学者”。

为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专业群强调“有组织的科研”这一理念,鼓励教师组织校企协同创新团队,围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将取得的科技成果到企业转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工艺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迭代,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围绕一个研究方向开展科技攻关,将这个方向做深做透,产出创新成果,才能成为这个方向的领军人才。”龚盛昭从2011年起兼职担任广州环亚化妆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组建了校企协同攻关团队,围绕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开展科技创新,攻克了美白、抗衰老和防腐等多项困扰化妆品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其中获得鉴定的科技成果达32项(包括国际领先2项、国际先进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31次、授权发明专利49件,全部成果在企业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助力企业产生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近年来,团队教师主持研制2项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编著出版6本融合最新科技成果的教材,开发了203个创新教学案例。

“作为工科院校的教师应该有两个战场,一个是学校,一个是企业。要走进企业生产车间,解决生产疑难杂症,通过科教融汇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动力,激发产业主动反哺科研和教学。”广东轻工职大校长卢坤建说。

如今,“教学出题,科研求解”“企业出题,学校解题”已经成为专业群科教融汇的常态,实现教学和科研、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双向”奔赴。

《中国教育报》2024年08月27日第5版 

作者:通讯员 陈金伟 林思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