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别!广东籍国乒元老去世,被誉为国乒“无名英雄”第一人

8月24日晚,前国家乒乓球队元老教练胡炳权因病在京去世,享年88岁。
胡炳权,祖籍广东,是中国乒乓球队108将之一,曾连续参加了从第23届到第26届四届世乒赛,第25届世乒赛,他和徐寅生搭档,男双止步8强。
图片
23届世乒赛参赛队员合影,后排右2为胡炳权。
图片
25届世乒赛参赛队员合影,后排右3为胡炳权。
26届世乒赛前,他受命模仿日本弧圈球打法,作为幕后英雄为国家作出贡献。
退役后,他长期作为国家乒乓球队教练员培养出了多位冠军球员。
图片
1958年全国锦标赛前四名合影,左起:容国团、姜永宁、庄家富、胡炳权
1960年,26届世乒赛前,日本人创出了“弧圈型上旋球”(俗称弧圈球),改变了整个世界乒坛的态势,并在技术上有力地推动了国际乒乓球的锐变。现在,弧圈球已经是“满天飞”了,只要是拿反贴海绵拍的,不会拉弧圈可以说是不会打乒乓球。
但是43年前,弧圈球是日本队的“秘密武器”,人们从没看过。谁知却从日本乒协的刊物中不慎泄露了一丝“天机”:“球儿呈弧形在空中慢慢飞来。”就凭着这一句话,正在厉兵秣马、枕戈待旦的中国乒乓球队立即悉心研究、揣摩。
因为即将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乒赛,头号劲敌就是已经蝉联了5届团体冠军的霸主日本队。虽然日本乒协曾扬言已经研创了一种“新式武器”弧圈球,但是却只听其声,不见其形。中国队领导和教练们决定凭杂志上那一句话,指定了胡炳权和薛伟初两位队员试验摸索。
每天练习,胡炳权便独沽一味地摩擦上旋(他早在1957年已经改用反胶,对削球时的拉球已略带上旋),甚至回到宿舍也对着墙壁练习和琢磨。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竟让他练成了弧圈球。由于弧圈球已经有了雏形,队里马上又动员廖文挺、余长春等人仿效苦练,然后在练习中让主力队员适应。
26届世乒赛,中国队终于战胜了日本队,首次夺得男团锦标,同时还取得男子单打和女子单打的冠军。
退役后,胡炳权长期作为国家乒乓球队教练员,培养出了多位冠军球员。
胡炳权教练的弟子刁文元追忆恩师时表示:“胡指导是广东人,口音很重,我刚开始听他说话还有些吃力。或许是因为语言上的问题,更大可能是性格上的原因,胡指导话不多,人很温和,是出了名的和蔼可亲。不过只要是训练起来,胡指导要求也非常严格。记得当年国家队学习日本女排的‘极限训练法’,胡指导也用在了我们身上,我们弧圈组的几个人每天都会打多球打到哭,打到躺在地上动不了。现在想想,我们几个虽然是陪练队员,但是后来也都出了一些成绩,这和胡指导对我们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胡指导在国家队待的时间很长,他工作上不怕苦不怕累,做事情从来没有怨言,带队赢了球也从来不说什么。生活中他更是个老实人,一辈子与世无争,从没跟人吵过架,我甚至都没见他跟人红过脸,熟悉他的人都对他印象特别好。
在得知胡炳权去世消息后,同为“108将”之一的国乒名宿、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写道:“中国乒乓球队‘无名英雄’第一人……沉痛悼念胡炳权同志!”
图片
徐寅生曾回忆道:
离26届世乒赛开幕仅剩下三四个月时,国乒突然得知日本队发明了秘密武器——弧圈型上旋球,日本的乒乓球杂志声称日本队将用这一新武器再度称霸世界乒坛。
在此紧要关头,来自上海的薛伟初和来自广东的胡炳权等队员挺身而出,表示为了祖国的荣誉宁愿放弃参加世乒赛,也要学会弧圈球,帮助主力队员训练。
正是这种甘当铺路石的壮举感动了全队。中国队最终在决赛中以5:3击败了日本队,第一次捧得斯韦思林杯。(自此到今年,中国男乒已总计23次捧起斯韦思林杯。)
图片
斯韦思林杯。
来源:《乒乓世界》杂志、上观新闻、上海通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