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都晨报】
□本报记者 王渊博 通讯员 杜怡霏
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天气日渐干燥,昼夜温差大,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李向辉提醒广大市民,由于这种忽冷忽热、忽风忽雨的天气的强刺激,很容易引发各种疾病,所以秋季保健很重要,切莫让疾病钻了空子“秋后算账”。
要防“秋燥”伤人,饮食“润一点”
秋季燥邪当令,容易耗伤津液,出现皮肤皲裂、口鼻干燥、口渴咽干等症状。“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气侯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而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乘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
李向辉建议,秋宜少辛多酸,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少吃辣椒、生姜、肉桂、花椒等;同时忌食煎炸烧烤,否则易生湿热,损伤脾胃,加重秋燥,及时补充水分,色白入肺,可多吃白色食物,比如大米、豆腐、白萝卜、银耳或莲藕等等,要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保持饮食的多样化。
要防“温差”误人,穿得“暖一点”
出伏后的气温变化无疑是非常大的,早晚温差会有8℃~10℃,这也是很容易让人感冒的原因,再加上气压的影响,很容易让人出现头痛、乏力等症状,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虽然我们常说“春捂秋冻”,但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长袖“薄衣”。这样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要小一点,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小一点。
要注意及时添加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以防腹部着凉。由于秋季天气时冷时热,衣服不可一下增加过多,要注意随温度变化而增减衣物,以保暖不受凉为宜。
要防“秋乏”缠人,睡觉“早一点”
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浑身懒洋洋的,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秋乏”。出伏之后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渐弱,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想要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睡眠。出伏后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
李向辉说,晚上11时到凌晨1时,为子时,是阳气生长的开始,同时是保养阳气的关键时段,也是人体的最佳睡眠时间,错过这个时间段,睡眠质量就会大打折扣。一般最好10点半就上床睡觉,特别是一定要在凌晨1时前入睡,否则会影响第二天的阳气的生成,不利于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对身体会有比较大的损伤。
另外,运动也要收敛强度,这个季节,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运动量不宜过大,以舒缓柔和为佳,防止出汗过多,阳气耗损,最好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比如健步走、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