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晚,“未来之夜——让科技之光点亮网络文明”网络互动引导活动在成都举行。活动聚焦“科技+青年”主题,邀请社会各界代表和网络知名人士,通过情景讲述、现场互动、文艺表演等形式,对网络文明建设进行时代表达、中国表达,引导广大网民将科技的力量转化为网络空间向上向善的力量。
探索无极限
他在青藏高原找“石头”
在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长久以来,旧石器时代的文明一直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下,仿佛是一片未被探索的处女地。然而,这一切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皮洛遗址考古领队郑喆轩及其团队的努力下,逐渐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这儿的环境是如此之恶劣,那远古的先祖们,想靠着简单的石器生存下来,除非有奇迹……”在“遇见文明‘蜀’光”的主题讲述中,对古人类历史充满无限热情的考古学家郑喆轩讲述着他和团队在青藏高原找“石头”的经历。
自2019年起,郑喆轩便踏上了这片充满挑战与未知的高原。起初,他们选择了一个地形优越的平坝区域进行了一周的拉网式调查,但结果却令人失望——一无所获。面对青藏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即便是能抵御六级大风的帐篷也显得脆弱不堪,这不禁让人对远古先祖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智慧与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敬畏。
然而,正是这份敬畏之心,驱使着郑喆轩和他的团队不断前行。2020年5月14日,一个看似平常却又不平凡的日子,他们在皮洛遗址的调查中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和冰雹。“正是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风雨中,奇迹发生了。”他说道,在这片被雨水冲刷的土地上,各种石器纷纷显现,仿佛是大自然对人类探索精神的回应。“其中,光是手斧这一重要工具就发现了20多件,这些石器不仅制作精良,更承载着远古先祖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发现,郑喆轩和他的团队成员激动不已。尽管他们的冲锋衣已被雨水淋透,身体因寒冷而颤抖,但他们却丝毫没有下山的念头,反而更加兴奋地在这片土地上寻找着更多的“石头”。这些看似普通的石器,在郑喆轩的眼中却是无价之宝,“它们不仅证明了人类早在20多万年前就已踏上青藏高原,更展现了人类与自然搏斗、勇敢开辟新生存空间的伟大精神。”
“当我们穿过风雪、翻越高山,在这片苍茫高原上进行考古时,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先祖们的呼吸和心跳。他们用勤劳与智慧与大自然搏斗,勇敢无畏地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这种精神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人类的基因里,成为了我们不断前进、不断探索的动力。”郑喆轩在台上如是说。
郑喆轩和他的团队在青藏高原上的考古发现不仅填补了旧石器时代文明在这一地区的空白,更让人类的起源和演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考古事业中,为我们揭开更多关于人类历史的谜团。
驰而不息 久久为功
做时光的逆行者
在巴蜀大地的深处,三星堆古文明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躺在历史的长河中,等待着时光逆行者的探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冉宏林,这位对古文明充满无限热爱的考古工作者,便是这群时光逆行者中的一员。
一个多月前,三星堆玉石器“生产车间”的惊人发现再次将公众的视线聚焦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然而,在这辉煌时刻的背后,是冉宏林和他的同事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他们穿梭在历史的尘埃中,用双手轻轻拂去岁月的痕迹,让古老的文明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冉宏林深情地回忆起广汉历史上第一位文物调查员敖天照老先生。“敖老先生几乎用一生的时间守护着三星堆遗址,他的坚持与奉献成为了后来者学习的榜样。”冉宏林曾亲自到访敖老先生的家中,不足80平方米的老旧宿舍楼里堆满了与三星堆相关的书籍资料,这一幕让他深受触动。2020年,当三星堆新祭祀坑的发掘工作重启时,敖老先生却遗憾离世,但他的精神却如同不灭的灯塔,照亮了冉宏林等考古人前行的道路。
面对三星堆发掘工作的漫长与艰辛,冉宏林和团队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与决心。在他看来,“相比起考古成果的高光时刻,‘甘坐冷板凳’才是考古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常态。”尽管或许此生都无法窥见三星堆的全貌,但冉宏林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他相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总会有一群可敬可爱的考古工作者继续他们的使命,将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
冉宏林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只要人类对自己是谁、从哪儿来、要到哪去保持好奇与探索,考古事业就永远不会停歇。”他说道,先辈用石头、青铜等最坚韧的物质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文明遗产。而今,广大考古工作者正以自己的方式继续书写着中国故事的新篇章,为这些古老文明注入新的生命力。
在这片充满奇迹的土地上,冉宏林和他的同事们如同一群永不言倦的时光逆行者,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古老的文明之光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黄雪松 李霞 摄影 詹妮 责任编辑 刘杨 编辑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