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跌倒深度报道丨“我们不能让跌倒成为老人的最后一摔”

在我国,跌倒是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而我国65岁以上老人中,平均每10人就有3至4人发生过跌倒。
去年重阳节,贝壳公益“我来教您防跌倒”项目正式启动。依托各城市的社区门店触角,我们联合各地专业医生、社区开办通俗易懂的“防跌倒”健康指导课堂。
近一年的时间里,防跌倒课程覆盖全国8个城市,走进了260个社区,开展防跌倒课1213节,惠及2.43万人次老年人。
每一个防跌倒课堂里有着怎样的故事?
人生不倒
我们推出防跌倒深度报道「人生不倒」系列,首期我们一起走进贝壳大连与半岛晨报·半岛老友乐共同启动的防跌倒课堂。
这个课堂里有坚持“不能让跌倒成为老人的最后一摔”的主讲人——大连松山颐养院院长杨玲,她是贝壳公益大连站防跌倒课堂第一位医生讲师。
和“见到谁,就要把防跌倒的知识传递给谁”助教袁雪明,他是大连德佑的一名普通经纪人。
大连市甘井子区姚宏社区开设的第一节防跌倒课,是《认识防跌倒》,由大连松山颐养院院长杨玲进行授课。
课程已经开始了五分钟,80多岁的王叔叔才从楼下一点一点迈着步子走上来。助教袁雪明赶忙向前搀扶。而叔叔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摆了摆手说:“不需要,我是上楼梯才走得慢,我自己可以走。”
课程正好进行到“测试您的跌倒风险”,杨院长马上结合着王叔叔的例子,邀请王叔叔上台测试身体的平衡性。
王叔叔坐在椅子上,往前起身的时候,明显感觉自己不扶膝盖是起不来的,步态也不平衡。杨院长就此解释,叔叔阿姨们可能内心觉得自己还是很硬朗,但身体其实已经发出了警告。王叔叔的腿部肌肉和身体协调性,已经开始慢慢退化。这时候,如果我们有一些助行工具,比如拐杖,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摔倒。
课堂的气氛因为王叔叔的实例演示变得活跃起来,叔叔阿姨们开始纷纷测试起自己的身体情况,积极地提问如何选择助行工具。
图片
提起防跌倒课堂,这是袁雪明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个场景。
袁雪明是大连德佑泉水D1区店的综合经纪人,在防跌倒课堂中充当助教的角色。袁雪明提到的杨玲院长,是防跌倒课堂的主讲人,她军人出身,从医数十年,从事养老服务事业已有十余年。由杨院长参与建立起来的松山颐养院如今已经开设十二年,服务着140多位老人和他们背后的家庭。
讲到下面这些话,杨院长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松山颐养院是‘我来教您防跌倒’公益项目的首批宣讲合作单位。我们院里的三位同志非常荣幸被选为首批宣讲老师。目前我们已经走进了五个社区,完成了12节课的宣讲,反响都非常不错。
图片
仅通过一个多月的课程开展,杨院长就已经深深感受到防跌倒知识科普的必要。9073是中国目前的养老格局(约90%的老人居家养老,7%左右依托社区支持养老,还有3%的老人由机构养老)。
但通过社区宣讲,杨院长有了自己的“防跌9073”感知:90% 的老人严重缺乏对预防跌倒知识的了解, 7% 的老人一知半解,只有3% 的老人了解得相对全面。可以说,大部分人对防跌倒的意识非常不强,因此防跌倒知识的广泛宣讲显得尤为迫切。
不仅是老年人缺乏对于防跌倒的认知,作为照护者和流行“提前养老”的年轻人也同样一知半解。
袁雪明自己也印证了这点
刚听到防跌倒这个词的时候,觉得跌倒就是一个偶然的意外。摔跌倒以后,无非就是扭伤、擦伤这种轻微的伤害。但是听完课以后才真正知道,跌倒,尤其是对于老人来说,真的不是一件小事情,甚至有可能是人生中最后一摔。
也许是因为越上课,越发觉得缺乏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课堂上,叔叔阿姨们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防跌倒课程每周开设一次。每堂课上,三十几平的课室坐得满满当当,叔叔阿姨们聚精会神地听,把老师说的知识点做成笔记,并且积极上台练习平衡的动作。
图片
每当看到二十几个叔叔阿姨自发地在台下跟着练习的场景,袁雪明总是莫名受到触动。“他们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每况愈下。所以他们其实非常想通过课堂来了解自己身体到底是有哪些问题,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种情况。”袁雪明能感受到叔叔阿姨们对于健康的渴望。
其中,一位78 岁的李阿姨让杨院长印象非常深刻。
课堂开始的时候,李阿姨就举手分享自己的跌倒经历:自己本身是糖尿病慢性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导致了视力模糊。再加上小区楼道灯光昏暗,没有扶手,在下楼梯最后一层的时候一脚踩空,足跟韧带断裂。虽然术后恢复不错,但走路明显不如以往利索了。
李阿姨的故事不是个例,瞬间引发了台下学员们的共鸣。杨院长也针对性地向大家讲解起疾病管理的知识和预防跌倒动作。
图片
李阿姨认真地把杨院长的话录下来,回家之后反复学习,“摔过一次之后我就特别注意。了解到有防跌倒课程以后,我马上就报名了。第二课、第三课我都一定坚持来听。”每多一位受益的老人,杨院长便多一分欣慰。
杨院长的课堂上,还会着重讲到和助行器相关的知识,“在和老人的接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老年人对助行工具会有抗拒心理。”杨院长也向我们分析了背后的原因。
首先
传统观念上,部分自尊心比较强的老人会觉得,拄拐是人老了、残疾的体现。
第二
没有得到合理的使用指导。助行器的类型有多种,很容易产生选择困难。比如,轮椅、单拐、三爪、四爪、带轮式的助行器,应该怎么选择,是杨院长课堂上会着重提到的知识。
深入社区授课也为杨院长带来了很多灵感和反思:虽然养老机构对防跌倒非常重视,也会向老人传递相关的知识,但是没有像防跌倒课堂这么生动的教学。
为了提升老人防跌倒能力,杨院长把课程也带给了颐养院中的半自理老人和轻度阿尔兹海默老人,手把手教他们运动的动作,锻炼平衡能力。
下一步我们准备把我们防跌倒的课程给老人的家属再做一次宣教,让更多人了解到防跌倒的必要性。
随着自己对于防跌倒知识的不断学习,袁雪明也逐渐化身为“防跌倒宣传大使”——带看客户的时候会提示对方小心门槛,和邻居老人聊天会教授简单的运动动作,在家里也更加注重物品的摆放位置……
自己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也慢慢开始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知道,要让大家都重视起防跌倒,这个路还很长,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反复的灌输和科普。
袁雪明想,等哪天,当大家见到谁,就把防跌倒的知识传递给谁,让每个人都引起重视的时候,就是防跌倒课程发挥了最大用处的时候。
采访的最后,我们问,王叔叔后来买拐杖了吗?
袁雪明笑着说,我们一直跟进着呢,他买了。
来源:贝壳公益 半岛晨报、39度视频 记者马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