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TBA?揭露神秘“交叉污染”事件

作者 | 林少美、李蔼文

单位 |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检验科






前  言




交叉污染(亦称携带污染)是指前一个生化测试过程中残留的物质(生物样品、试剂、混合反应液或反应产物等)通过仪器元件(包括但不限于探针、比色杯、搅拌棒、管路等)被携带到下一个生化检测反应中,参与反应、影响反应进程、直接或间接干扰比色或比浊等,并导致检测结果显著偏差的过程。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各试剂间的交叉污染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造成了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导致检测数据的显著偏差,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误导临床医生的诊断,从而延误患者的治疗,引发严重的医疗后果。因此,消除试剂间的相互干扰在日常生化检验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保障患者诊疗质量的关键环节。




案例经过




自5月1日起,我们实验室的A品牌a型号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启用某品牌的总胆汁酸测定试剂(酶循环法)。在短短的一周内,总胆汁酸(TBA)的质控结果频繁失控,这种失控并非偶然,而是呈现出一种规律性:失控后重新单独测试该项目时,结果又恢复在控(图1)。


图片

图1  TBA质控图(5月1日-5月7日)


尽管失控后重新检测该项目能够恢复在控状态,但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使用的是液体复合质控品,该质控品的其他项目均保持稳定在控,而且该品牌试剂在A品牌b型号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使用同样的质控品结果稳定,因此可排除质控品本身的问题。


我们提出了以下疑问:这种看似有规律的失控现象是否真的意味着检测过程失控?是否有可能是因为本实验室的变异系数设置严格(CV<1/4Tea),导致了“假失控”现象?其次,我们也需要考虑是否存在交叉污染的可能性,这或许是导致TBA检测结果频繁失控的另一原因。




案例分析




针对第一个疑问,我们通过与A品牌b型号生化分析仪的TBA试剂进行5个样本比对,结果通过,可排除试剂准确性问题;针对第二个疑问,我们通过对TBA进行批内精密度检测(重复测量20次),结果明显小于室内质控CV,可初步排除试剂精密度及质控设置原因。


那么,交叉污染是导致失控的真正原因吗?查阅资料得知脂类试剂中含有胆酸盐,胆酸盐可能具有胆汁酸的反应特性,易与TBA试剂反应,从而干扰TBA检测。尽管本实验室的A品牌a型号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并未进行脂类项目的检测,但这一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含有胆酸盐的试剂可能会对TBA检测产生干扰。


本实验室使用复合质控品进行25个项目检测:aHBDH、ALB、ALT、AMY、AST、Ca、CHE、CK、CL、CO2、CR、D-BILI、GGT、GLU、K、LDH、Mg、NA、P、TBA、T-BILI、TP、UA、BUN、LIPC,我们找出上述25个项目的试剂说明书,仔细检查各试剂成分,最后发现,脂肪酶(LIPC)检测试剂盒(酶比色法)试剂主要成分中,试剂1包含脱氧胆酸钠,试剂2包含牛黄脱氧胆酸盐(图2),由此判断LIPC对TBA存在交叉污染的可能性较大。


图片

图2 LIPC试剂成分


另外,我们检查质控检测加样顺序发现,在TBA之前的项目确实为LIPC(图3),由此锁定“真凶”LIPC进行交叉污染实验。


图片

图3  LIPC与TBA加样顺序


实验1 干扰项目的确认:


为了缩短试验时间和节省成本,我们通过查找原因发现,由于该试剂在b型号的2模块质控稳定,因此可基本排除2模块相邻运行的项目,着重对a型号剩下的项目进行排查。


将血清在无污染的条件下对以下项目按照BUN-TBA、UA-TBA、CR-TBA、AMY-TBA、LIPC-TBA、GLU-TBA、CA-TBA、P-TBA、Mg-TBA的模式对TBA进行交叉污染实验(TBA原始结果7.3 μmol/L),结果如表1所示,LIPC-TBA模式下TBA的浓度明显升高,由此确认干扰项目为LIPC。


表1 干扰项目的确认

模式

TBA结果(μmol/L)

BUN-TBA

6.9

UA-TBA

7.2

CR-TBA

7.4

AMY-TBA

7.5

LIPC-TBA

11.1

GLU-TBA

7.4

CA-TBA

7.3

P-TBA

7.1

Mg-TBA

7.5


实验2 干扰试剂成分的确认:


分别取干扰试剂项目LIPC的R1、R2试剂成分,当做样本进行TBA浓度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LIPC的R1和R2试剂均对TBA检测产生明显干扰。


表2 干扰试剂的确认


试剂

TBA结果(μmol/L)

LIPC-R1

1358.4(>test)

LIPC-R2

1390.7(>test)


以上实验可以确认LIPC确实对TBA存在交叉污染。很明显,本案例是典型的试剂针携带污染,因此我们优先考虑设置特殊清洗作为去污染手段。特殊清洗设置为试剂针做LIPC之后用纯化水180μL清洗再做TBA。


我们设计实验分别对R1试剂针和R2试剂针进行清洗,然后按照TBA-TBA-TBA-LIPC-TBA-LIPC-TBA的模式进行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单独清洗R1和R2试剂针都能减少交叉污染但清洗效果不良,同时对R1和R2试剂针进行特殊清洗可以有效达到去污染的目的。我们连续观察一周,设置特殊清洗后TBA质控均在控(图4)。


表3 特殊清洗试剂针避免交叉污染


图片

图4  TBA质控图(5月8日-5月15日)




知识拓展




随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广泛应用,其测定过程中存在的交叉污染问题也备受关注。配套试剂由于经过厂商验证可提前得知,在使用时可通过调整试剂位置、顺序或增加清洗参数设置尽量避免,而非配套试剂,各个厂家所提供的产品说明书不能够全面反映试剂组成的情况,而生化反应的影响因素又是相当复杂的。


由于分析仪的试剂针、比色杯和搅拌棒的反复使用,即使有完善的清洗系统,项目间的交叉污染也在所难免。而且随着仪器使用年限的增加及仪器老化,若维护保养做不到位,项目间交叉污染程度会逐渐加剧。


临床生化项目检测中常见的交叉污染类型:


①前一检测试剂中含有后一测试项目所要测定的待测物,如某些HCY试剂含TG,对TG有影响;


②前一检测试剂中的某些成份干扰后一测试项目待测物的检测,比如这次的LIPC含有胆酸盐对TBA结果有影响;


③前一检测试剂在某波长有很高的吸光度,残留会影响后一测试项目的OD值检测,如ALB影响UA、GLU、CHOL等主副波长600nm左右的终点法项目。


生化仪常见的交叉污染案例:试剂针、比色杯和搅拌棒。不同仪器的检测方法和检测顺序不同,交叉污染试验不同。但首先得明确污染源,再通过不同得试验锁定污染位置。如试剂针污染可通过上述方法确定,比色杯污染的话可通过用水,单独做100个试验项目,如有异常,可以确认比色杯污染。


常见干扰的消除:①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如擦拭试剂针,定期清洗或更换比色杯等;②合理安排检测项目顺序或安排不同通道,如;尽量分开有干扰的项目;③增加清洗设置,比如使用酸液清洗或者增加碱液清洗次数等;④选用具有抗干扰强的试剂。




总  结




交叉污染是生化分析的常见问题,本案例是典型的试剂针携带污染。大多数情况,会优先考虑设置特殊清洗作为去污染手段,但是调整试剂添加顺序才是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尽管我们暂时通过特殊清洗手段降低了交叉污染的影响,但未来我们仍需要考虑对试剂添加顺序进行优化,如果将LIPC的检测顺序放在TBA之后进行,就能更完美地解决交叉污染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分享这一案例,提醒广大同行,在日常工作中要密切关注试剂间的相互影响,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专家点评


谭俊青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检验科 主任技师


本文针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交叉污染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系统地阐述了交叉污染现象、原因、影响及其解决策略。作者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并采取科学严谨的方法进行验证和分析,最终成功定位并解决了交叉污染问题。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性较强,数据详实,为检验科同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仪器的日常维护和试剂管理,优化检测流程,以进一步提高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化学学组.生化分析仪携带污染的分析评估及处理方法专家共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0,43(7)

[2] 陈国伟,强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汁酸的试剂交叉污染及消除措施[J].上海预防医学,2012,24(2)

[3] 甘永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生化项目间试剂交叉污染及解决方案探讨[J].养生保健指南,2021,(1)

[4] 邓正辉、张华,李龙平.生化试剂对胆汁酸测定的交叉污染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0):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