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春城古韵绕茶香,十里宝洪韵味长。
古木移栽存火种,新苗繁育绿波长。
山间翠色添诗意,园里清风送晚凉。
莫道此中多辛苦,匠心独运谱华章。
石径踏歌寻古韵,茶山观景入仙乡。
三产融合兴产业,万众齐心奔小康。
文化深挖传后世,品牌重塑耀八方。
春城茶韵千秋在,共赏佳茗醉意扬。
昆明十里香茶、宜良宝洪茶是云南省较早的地方历史文化名茶、名种,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种质资源、历史名茶资源、农业文化遗产,在众多专业典籍、省志、市志中均有记载。由于诸多原因,解放以来两个历史名茶一直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
种质资源是国家农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地方特色种质资源是发展壮大区域特色产业的基础。深知资源价值,昆明市农业科技工作者四十年数代传承,坚持 不懈致力保护发展濒危昆明历史名茶。2008年,由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牵头,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宜良县农业农村局、石林县经济作物站及企业组成地方历史名茶保护研究与开发项目组,以“种质资源要在生产中应用才是真正保护”的思路,从三茶统筹、三产融合的发展方向去系统开展资源保护发展,不断推动十里香茶、宝洪茶科技文化创新,深度服务企业与农民,培植产业发展。
抢救资源、种苗扩繁。
开展种质资源研究,为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十里香茶原产于昆明东郊金马镇十里铺,源自宜良宝洪寺的宝洪茶,二者均源于唐代,历经千年的沉淀与传承,承载着深厚的茶文化历史。然而,这两款珍稀名茶急剧缩减而屡屡告急。
2006年,十里香茶仅剩9株古茶树历经周折移栽到云南农业大学得以保存。至2008年宝洪茶已严重衰败,亩产值不足千元,面积锐减。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通过组建“产学研+企业”的团队,以发展滇中小叶种特色绿茶作为昆明发展茶叶生产的突破口,针对昆明十里香茶、宜良宝洪茶等种质资源开展了品种基因分析、主成分分析、加工技术研究等,为地方种质资源利用、品种选育提供了依据。
2008年至今共繁育82万株,技术稳定可复制,实现濒危资源规模化种苗繁育。使临近消亡的名茶种质资源重获新生。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宜良基地茶叶品种园。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重塑地方特色产业
种质资源得以保存,如何达到“宝洪名茶万里醉,十里香茶天下享”的愿景?团队从资源价值、文化历史、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方向等先后开展十里香茶产业化开发、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十里香茶技术集成与开发等项目,探索出一条以科技创新为支撑,重塑文化品牌,做小而精、特、美产业的发展路子。为濒危资源产业化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以“产学研+企业+农户”模式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团队在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宜良基地建立品种园、成立加工实验室,依托企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省市县专家工作站,以此促进关键技术研发,更深入系统地为产业提供科技研发与服务。项目组开展农户培训4000多人,联农带农,吸引农民主动参与发展。
围绕城市需求建“小而美”观光茶园,在石林台创园内建立十里香茶文化园,在宜良打造宝洪茶万亩茶山观光游,实现茶、文、旅三产融合发展,使昆明十里香茶、宝洪茶重塑为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成为濒危资源保护、产业化发展的成功案例。
石林十里香茶文化园。
系统挖掘茶文化,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依据
项目组以保护促发展,深挖文化重塑品牌,总结和梳理地方名茶文化脉络,撰写的《昆明十里香茶》专著被全国省会城市省级、市级及重点大学图书馆70余家馆藏,为地方特产创制名片。
完成市政研项目《抢抓机遇在昆明建设世界茶树原产地博物馆的几点建议》被纳入省市政策,已落建昆明。2021年完成十里香茶、宝洪茶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省级审核上报农业农村部,加工工艺先后入选省、市非遗。十里香茶、宝洪茶分获日本世界绿茶评比最高金奖、金奖,均入选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
项目组积极参与在产区举办丰富的茶文化活动、茶叶加工技术与品质比赛,树立技术标杆提升产品质量,同时也扩大了品牌宣传。
全国红茶加工云南选拔赛在石林十里香茶企业举行。
宝洪茶采茶比赛现场。
注重科技研发,填补多项研究空白
项目组聚焦关键技术创新提高,聚焦产业发展需要,以创新提高的思路促进发展。针对昆明十里香茶、宜良宝洪茶种质资源开展了二者间的茶多酚组成的HPLC分析、茶多酚组分相对含量的聚类分析、亲缘关系AFLP鉴定及品种差异性分析,填补了昆明十里香茶、宝洪茶种质资源的研究空白。
在现有产品结构单一的情况下,开展夏秋鲜叶利用研究,特色茶加工技术研发,丰富产品结构。基于昆明十里香茶晒青茶生化成分、香气判别为基础创制三款十里香紧压茶产品。
针对十里香茶、宝洪茶的红茶品质形成关键环节开展工艺研究,率先开展基于生化成分及香气判别的花香型、蜜香型红茶工艺筛选研究。完成《中小叶种茶树品种红茶初加工技术》入选2024年昆明市农业主推技术。
茶叶审评试验。
红茶加工技术筛选试验茶汤颜色比较。
持之以恒,科技创新路上不断前行
在项目组的共同努力下,昆明十里香茶、宝洪茶现已成为云南省最高端绿茶,获国内外奖项十余项,形成特色富民产业,对昆明市乃至省历史名茶保护发展意义重大。《地方历史名茶保护研究与开发》项目荣获云南省农技推广三等奖、昆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总工会海峡两岸创新成果金奖。《十里香茶保护开发实践与探索》荣获云南茶科技茶文化创新一等奖。《十里香茶、宝洪茶AFLP分析》荣获昆明科技论文一等奖。研发新工艺3个产品荣获云岭杯名优茶评比金奖,1个产品荣获特别金奖。《云南历史名茶十里香茶特色加工工艺创新应用》获云南省第五届职工创新成果十佳先进操作法。项目主持人先后荣获弘扬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发展贡献奖、云茶发展贡献奖等,昆明市总工会和昆明市人社局授予“昆明工匠”荣誉称号。
项目主持人沈雪梅说:“抢救保护这两个资源,到今天已经付出了数代农科人的艰辛努力,我们团队将不忘初心,薪火相传,深耕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价值,继续与企业、合作社和农民朋友们一起为之努力和奋斗,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项目技术推广负责人杨丕琼说:“没想过产区近五年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当初我负责技术推广服务,只是为了让资源用到生产中,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这么一个朴实的想法。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现在产区有了7家茶企,5家茶叶合作社成为了产业发展的龙头,在乡村振兴中带动了3000多人增收致富。看到这些我觉得大家的努力是值得的。目前我们还在继续推进2项茶叶地方标准的制定、特色加工技术系统研发、品种系统选育等。”
昆明十里香茶地理标志农产品省级审核田间鉴评。
如今昆明历史名茶种植面积增加7倍达1.5万亩,农业产值增加20倍4825万元,培植形成年综合产值为1.28亿元的昆明历史名茶产业,项目团队累计技术服务带动产区实现经济效益2.99亿元。这些鉴证了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科人把保护发展地方特色资源的工作写在了大地上。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张力院长表示,一个濒危资源培植形成富民产业的过程是漫长而艰巨的。产业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全产业链上下游各生产要素有序联动,当然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一直在粮食、经济作物各领域深入开展特色资源保护、评价及品种选育工作,目前种质资源保存中心每年活体保存农作物育种材料1000余份,并获批“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昆明库”,为地方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继往开来,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项目组将继续践行工匠精神,突出昆明“春城”特色,擦亮历史名茶金字招牌,服务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在这条科技赋能历史名茶的创新征途上,步履不停,以智慧为墨,以汗水为砚,书写着昆明茶叶产业的新篇章。(文/邱丽君 刘相妤 图/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