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产业化信号已至,赣锋锂电产品有望拓展到低空飞行器

当前,固态电池正成为新能源领域中最受关注的细分概念之一。
2024年以来,固态电池板块相关概念多次走强,行业出现半固态电池量产车型上市、半固态电池装车渗透率达1%等变化。中信证券日前在研报中提出,固态电池产业化信号已至。
固态电池是一种使用固体电极和固体电解质的电池。在日前举行的2024中国(新余)锂电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大会(下简称“锂电大会”)期间,中国锂业巨头赣锋锂业控股子公司——江西赣锋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赣锋锂电”)副总裁黄晓伟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400-500Wh/kg固态电池产品的研发将是赣锋锂电未来的重点之一,公司计划将其应用于低空飞行器等前沿领域。”
固态电解质材料出口到日韩
据黄晓伟介绍,目前,赣锋锂电研发的420Wh/kg的固态电池产品,已实现800次循环;而500Wh/kg的固态电池产品,可以接近300次循环。
图片
赣锋锂电研发生产的固态锂电池。澎湃新闻记者 迪娜尔 摄
在固态电池核心材料固态电解质方面,黄晓伟透露,赣锋锂电主攻氧化物、硫化物技术路线,并且已经实现千吨级的氧化物固态电解质量产能力,由于在材料电导率、产品成熟度和工艺成本方面的优势,目前赣锋锂电所生产研发的固态电解质材料被部分日韩厂商购入。
早在2017年,赣锋锂电就进入固态电池赛道。当年,赣锋锂业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科技与工程研究所共建了固体电解质材料工程中心。2018年宁波固态电池研发中试生产线建成,次年,第一代固态电池年产3亿Wh生产线建成投产。
据黄晓伟介绍,2022年,赣锋锂电成功推出半固态电池产品,并与东风汽车进行联合搭载验证,至今已经实现200多万公里无故障的成果验证。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超级半固态“新锋”电池正式发布,同年,搭载赣锋锂电半固态电池的产品在海外正式上市。
据黄晓伟透露,当前,赣锋锂电低于400Wh/kg的固态电池产品已有4.0G的产能,已实现商业化;而高于400Wh/kg的固态电池产品目前的产能为0.3G,主要面向低空飞行等领域。
实际上,实现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的固态电池技术,需依赖于采用金属锂作为负极材料。凭借在金属锂产品化领域的深厚积淀与领先地位,被誉为“锂王”的赣锋锂业,已与广汽集团赛力斯等众多汽车企业建立了固态电池研发与应用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固态电池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有望开启新一轮电动化创新周期
“固态电池是未来锂电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在锂电大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长贾明星如是说。
固态锂电池采用锂、钠制成的玻璃化合物为传导物质,取代以往锂电池的电解液,大大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
普遍认为,相比液态电池,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耐高压、耐高温、循环寿命等各项指标均优于液态电池,兼顾了传统液态锂电池无法兼顾的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特性,成为电动汽车的理想电池。
业界根据液态电解质在电池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含量,将锂电池分为液态电池(25%)、半固态电池(5%-10%)、准固态电池(0%-5%)和全固态电池(0%)。
今年以来,国内外科研院、电池企业、各大车企、所纷纷对外官宣自身在固态电池的最新突破与进展。
8月15日,中国科技学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公开表示,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开发出一种高容量硫化物复合正极材料,其比容量是当前三元正极的5倍以上。这一成果不仅为全固态锂硫电池的正极结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策略,也有助于全固态锂硫电池实现商业化应用。
在此之前,宁德时代公开称,2027年有望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欣旺达近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已经完成开发。
图片
固态电池概念图。视觉中国 图
据不完全统计,蔚来、宝马、丰田等多家车企已相继宣布固态电池装车时间点。
日前,中信证券在一份关于固态电池的研报中提到,固态电池因高安全和高能量密度,有望开启新一轮电动化创新周期。2024年以来,我国固态电池行业出现半固态电池量产车型上市、半固态电池装车渗透率达1%等边际变化,产业化信号已至。“测算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需求643GWh,渗透率12.2%,其中预计全固态渗透率约1%,合计市场空间约1.2万亿元。”
该研报表示,纵观全球,当前日本全固态电池研发较为领先,但我国具备技术路线低风险、“小步快跑”节奏好、产业化条件充沛等优势,有望在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产业化下半场胜出。中国锂电产业将继续领跑世界,开启新的黄金时代。
不过,业内对于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前景目前尚有争议。
在全固态电池这条路上,中国的参与者多选择了半固态电池的过渡方案。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目前如蔚来汽车、孚能科技、清陶能源、国轩高科、天齐锂业、辉能科技等,产品多为含有部分液态电解质的半固态电池,大部分还在实现量产落地装车的进程中。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孙学良曾指出,完全没有电解液的全固态电池正极、电解质、负极的化学组成和物理、化学、力学性质还需改进,材料间兼容性、界面稳定性仍需提升,电池整体的安全管理策略及工程化制备技术尚不成熟,这些都是还需突破的难关。
“提高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寿命、安全性仍然是固态电池开发的研究重点,而探索低成本的高性能电极、固态电解质材料是关键因素。”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张久俊此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如是说。
不仅如此,动力电池行业资深人士杨光辉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切勿混淆全固态电池的概念,虽然国内有产业链优势,但企业还是需要深耕于技术发展,虚标、偷换概念、误导市场和消费者,必将伤害产业链的发展,企业自身也会遭到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