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探索网络文明新图景?行业精英:技术能激发民族文化创新活力

万物互联、人人触网,随之而来的,网络文化逐渐成为塑造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力量。网络世界,多种声音交织激荡,如何塑造新空间的秩序与文明?这成为当前需要深切思考的问题。

8月28日,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成都举行。在网络正能量分论坛现场,百度集团总编辑李小鸣,腾讯公司副总裁蔡光忠,追光动画总裁、《长安三万里》监制于洲等行业精英齐聚,围绕现代科技、传统文化等关键词,探讨新形势下的网络正能量建设。 

图片

 ▲分论坛现场

关键词:现代科技

“穿越”百年,与苏轼一同把酒问月,是什么样的体验?

论坛现场,百度集团总编辑李小鸣分享了基于文心一言所推出的“苏轼智能体”。隔着手机屏,苏轼向我们抒发“不思量、自难忘”的向往,也重温“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情境,“如果说2023年是大模型的爆发,那么2024年应该说是智能体的爆发,而这个浪潮才刚刚开始。”

李小鸣认为,智能体是以技术赋能传播的重要尝试,从而形成传播的新生态、新矩阵,“苏轼、诸葛亮、李白等都在智能体当中‘复活’了,有当代的国学学者借助智能体,与国学爱好者进行深入的互动,还有农业方向的院士通过智能体,向广大的农民传播新知。”

在他看来,技术能够激发民族文化创新活力,这种活力也体现在互联网之中,“在正能量澎湃大潮当中,(技术)激荡创新浪花,来探索网络文明的新图景。”

今年夏天,中国体育代表团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国家荣誉永远超过个人”“我的这块金牌献给祖国”等等金句在网络空间接力传播。“通过互联网,大家看到了奥运中的中国,激发了信心和活力;世界也通过这个窗口感受到了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在腾讯公司副总裁蔡光忠看来,技术的进步让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和全面,“我想这就是互联网的价值,是科技向善的生动写照。”

中华文明绵延不断,正能量在自然生长,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蔡光忠提出,“一方面,技术的发展正重塑媒体形态、舆论生态和文化业态,带来更多挑战和可能性,因此我们需要将科技与文化进一步融合。”例如,利用AI提升正能量的沉浸式体验,探索“活化”北京中轴线、四川三星堆、敦煌藏经洞等文化遗产,让全球用户穿越时空与中华文明互动。

另一方面,他还提到,游戏成为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最近火爆出圈的《黑神话:悟空》就是现象级的。用户的自发选择,恰恰说明以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为内核的正能量作品具有全球通行的感染力,需要我们创新思路,打造更多网络精品IP,培育独属于中国的‘文化名片’。”

关键词:传统文化

甘肃的敦煌旅游、河南的《唐宫夜宴》等频频出圈。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一股清流,激活了互联网的“正能量密码”。

今年,《长安三万里》在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上获得优秀影片奖,这部动画电影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唐诗热”,“无论是《白蛇》在杭州,《长安三万里》在西安、在黄鹤楼、扬州,都传承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追光动画总裁、电影《长安三万里》监制于洲表示。

网络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类似于优质内容的供给,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呈现、网络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是关键。

于洲说,“我们仰望千百年来,中国文化中广为尊崇的闪光人物和经典作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用具有高度艺术表现力的动画电影的形式,向当下年轻观众、家庭观众讲述他们的故事,传承和展现中国文化在当代的自信和力量。”

河南卫视总编室主任、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总导演徐娜也有类似感受。“如何让更多人看见中国?我们需要进行文化的转化和传播,同时从历史中找到一个韵脚,与当下的人们产生情感共鸣。”

她表示,“就像唐宫夜宴在互联网上火出圈的时候,很多网友说好像看到了在赶地铁的自己,包括我们看到很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其实都是找到了与当下进行共情的渠道和展现的方式。”她提到,例如,河南春晚的《龙舞》将西宁鲁沙尔的社火高跷、重庆铜梁的龙舞、少儿街舞三种元素相结合,“既向大家展现非遗之美,又展现了当下的青少年街舞向上的力量之美。” 

“优秀的传统文化自有力量,它能鼓舞我们、关照我们,影响我们,启示我们。打开传统文化这本书,也需要方法。”徐娜认为,在传统文化的生产、传播、社会化等方面,“我们需要关注文化本身,同时还需要更多的文化探照灯。”

红星新闻记者 吕佳羽 摄影报道

编辑 于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