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郎静山和他的《静山集锦》

图片

郎静山1892年生于浙江兰溪,享年104岁,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摄影史一位重要人物,被誉为“亚洲摄影之父”。郎静山不仅摄影艺术著称,他还是出色书家和“集锦摄影”的创始人,这种技术将绘画技巧与摄影暗房曝光技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尤其是水墨山水画。他的作品风格多模仿国画,是典型的“画意摄影”,即将绘画语言及表达方式应用到摄影上。他的作品融合了传神与气韵,是阳刚美和柔韧美的交融,也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郎静山的集锦摄影在国际上享有极高评价,被认为是“最现代的、同时又是最中国化的”,郎静山的摄影艺术和理论贡献对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郎先生以相机为画笔,塑造出中国画悠远、冲淡、超逸的意境,将西方光影技术与中国画完美融合,创造具有中国水墨意境的摄影艺术,在世界摄影界独树一帜。

手头保存一份由海上画家谢之光孙子谢宏发给我的《静山集锦》图片数帧,这也是他收藏的原版画册,丁亥十二月吴敬恒题签。这里将其中铅字版《自序》和张大千与徐蔚南手书版序文摘录于下——

图片

《静山集锦》自序

美术摄影,世界已公认为新兴之艺术,每年展览多至百数十起,此项摄影颇多精心结构,别出心裁,以之觇社会之风尚,以之察人情之波动,以之赏山水之清幽,环境变化,尺素可知,喜藉卧游,毋须筇杖,乐似登临,讵劳跋涉。摄影固属于科学,然亦具别有纪象以外之情趣,故其艺术必赖理法与技术之综合。窃以中国绘画艺术有数千年之历史,而理法技术已达神妙之境。摄影为国宝,绘事亦为图画,其工具虽异而构图之理则相同,尤以集锦之法,更能与画理相通,摄影初限于机械,只能在天然境地中取景,不易改造环境,今有集邮之法,则可取舍万殊。余耽习摄影卌年矣,偶有心得于集锦,朝夕于斯者垂二十年,盖以其道正可与中国绘画理法相吻合也。如气韵生动,经营位置,可为摄影艺术之借镜,特技术之有别者。一以笔墨渲染,一以光化感应,如得其运用,易如反掌耳。六法六要六长,大为摄影之助,神品妙品能品,均可应乎天成。集锦照相,即选择摄影多数底片中景物配合于一纸而参融之,亦即舍画面所忌,而取画面所宜者而成之也。余爱画而不能画,终日劳劳而不得画,今有集锦之法,画之境地,随心所欲,于大自然景物中,仿古人传模移写之诣构图,制成理想中之意境,集十余寒暑,得集锦卅余幅,及近年所作,合共六十六幅,刊印成册,以俟博雅君子教之。

丁亥冬十月郎静山识于海上桐云书屋

《张大千序文》

吾友静山道兄摄影数十年来流播海内外,声华回激,久推牛耳。静山所迩,无不影与神合情,共真传薪。奇涩离动,心悦目然,此静山不以为己长,静山以为传神守真。画乎文挟不过得文一端未达乎摄影之至极,不足以为高静山夙,擅绘事于六法深,能发其立兴以为摄影之道,要得月六并论以言绘事山水,则云岭叠嶂隐岩壑宫殿则碧瓦飞檐画栋,文梁试以目之所能及则七步百步之外,得其前而蔽其后守其下而失其上。自以在昔有高远深远平远之说,又谓尺幅有千里之势,可以求其形与神者,至矣然犹有所不足,必也得其全而守其大若谓要当依诸十步百步之所见。支离破碎以为理合而法全者,此中国绘事之所耻。故摄影之至极与六法道虽殊而理则同静山二十年来殚精极思,深有心得于集锦,照相即取摄影,多数底片中景物融合于一纸,集自然之景物发胸中之丘壑,使摄影与绘事合为一体特立独行。见此造端将与秋毫并其神妙矣。大千此来上海获覩。斯集之印行,赞叹何极静山因嘱为申。其意适又将此行匆匆殊未能尽道兄所长。

录十一月二十日大千张爰

图片


郎静山曾任上海《申报》《时报》记者,在摄影圈外他一生所交的挚友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都是名流大家。郎夫人雷佩芝曾师从张大千并获赠其《执扇仕女图》。雷佩芝(1909——1985)广东省四会县人,生于清末官宦之家,长于沪上,为沪上知名画家擅长仕女画,所绘人物笔力遒劲。1937年于上海女子书画会展出《孔子像》被誉为“有金石气息”。郎静山曾创立中国最早的摄影社团“中华摄影学社”及“中国摄影学会”。张大千许多得意照片皆出自其手。郎静山在摄影界国画界颇有名气,并被誉为诗、书、画、影四绝于一身。雷佩芝青春时期习画始学于郎静山,后经他举荐转拜张大千为师。“日久生情,1930年父母亲结婚,并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婚礼。”其女郞毓敏说,由于其父结交诸多知名书画家,所以后来母亲拜齐白石张大千为师。雷佩芝与两位老师情义很深。张大千把他重要藏品《赵孟頫‘九歌图’湘君》让她临摹,并赠送很多敦煌佛像、飞天、乐团画稿。抗战时期,雷佩芝还追随张大千赴峨眉山学画。当时张大千与家人住成都昭觉寺,雷佩芝与郎静山两人共组‘桐云书屋’。雷属鸡,寓意凤凰栖息梧桐树上。郎属龙仿佛在云上飘游。在书屋雷完成了“百美图”“中国历代名将图”,并出版了《桐云书屋画影合展特刊》。
1968年l0月,郎静山带女儿去纽约张大千住所观其作画。事后由女儿开车带张大千与家人前往中国街‘鲤鱼门’用餐。”张大千是美食家,还曾为她开的第一家餐厅画了一幅牡丹。“二哥曾在香港‘泛美航空’公司上班时,替大师从非洲带了只猿猴到巴西,过境香港时,我记得猴子一刻不停地跑来跑去,对着大街不停地咆哮。”“父亲的‘集锦相片’很多是大师的肖像。大师以父亲的‘梦境’画出祖父郎锦堂的遗像上有很多名人题字。”郞毓敏说,此画由母亲雷佩芝1955年后由上海带到台湾,每年过年,郎静山与孩子们都要跪在画前磕头。

《徐蔚南序文》

摄影是现代的一种纯粹科学的技术,而郎静山先生却能精通之。他能驾御任何一架摄影机,而随心所欲摄取一切的现象。然而郎先生不是仅仅精于摄影的技术就罢了,并且他能使每一幅摄影作品,强烈地表现了我国民族的色彩与精神。郎先生的可贵,就在他的作品是最现代化的,同时又是最中国化的。我们日夜所祈求的“中国的现代人,现代的中国人”,郎先生真正做到了。我们要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不要做现代的外国人,原是一个极平庸的道理。无奈守旧的只知道一切都是中国好,一切中国都已有过,甚至原子弹,也以为我国早已发明,简直不知道时代有古今之分;而维新的人,恰恰相反,只知道盲目崇拜美国苏联,中国的一切都应打到,一切都是外国好,简直不知道地理有中外之别。就是因为守旧维新两派人物的糊涂才造成中国今日的局面。要是人人都能像静山先生能够认清时代,堂堂地做个现代中国人,能够认识地域境界,堂堂地做个现代中国人,那么中国早就现代化了,中国民族精神早就发扬了。要知道郎先生在国内就是以其挟有现代的摄影技术而成为卓绝的时代艺术家;在世界便以其摄影能表现中国的精神而亦卓然成为代表中国摄影的大家。总之,郎先生在艺术上所走的路径,我们认为完全正确的,是值得人人爱护的。现在他选择了他的若干作品,印成这一本集子了。如果还有人怀疑我上面的说话,那末就请看看这本集子里的作品究竟怎么样。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一月徐蔚南谨识

这篇序曾发表在《中流》1948年第1期上,标题为《郎静山兄摄影选集序》。《静山集锦》1948年3月由艺文书局印刷、桐云书屋发行,吴敬恒题写封面,张大千、徐蔚南、郑午昌、陈万里四人手书序言,郎静山撰写自序。《静山集锦》收入郎静山摄影作品共66幅(其中1幅自摄像)。这66幅作品中有“西湖春柳”“灵隐晚云”“金陵司牧”“蓬莱一老”“西蜀熊猫”“峨眉秋月”“香江春树”“雁荡炊烟”,尽览祖国大好河山,不仅展现了郎先生“中国画风”的摄影技巧,也可领略题材的丰富多样和题款的国学修养。

图片


受父亲影响少年时期开始学画,在1903年进入上海南洋中学预科念书,师从李靖兰先生学习中国绘画,并启发他对摄影产生兴趣。绘画对于郎静山的摄影,尤其是对他日后创作集锦摄影,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成年之后的郎静山与著名画家张大千之兄张善孖是好友,与画家黃宾虹、林风眠、朱屺瞻、刘海粟、齐白石等均有往来,这些交流与影响为郎静山利用画意进行集锦摄影创作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由于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郎静山在还没有创作集锦摄影之前,拍摄的作品也大模仿于绘画,尤其是风景摄影作品。如1919年拍摄的一幅描写富春江畔风景的照片《富春初雪》,这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郎静山最早的摄影作品,画面结构非常明显带有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并留有大量空白。其画面表现的内容虽是万物洁白、空灵飘逸的南方雪景,而其中包含的意境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神韵与禅机。1930年郎静山在嵊县拍摄的《金波泛筏》,郎静山早期作品中较出色的一幅,它先后被选入国际摄影沙龙达27次以上,同样也是属于中国绘画风格的风景作品。1934年拍摄的《冬季森林》,尽管不是集锦摄影,但在经营画面及余留空白等方面已经接近于山水长卷表现形式。稍晚一些的作品有1933年拍摄的《林隐归人》与1938年拍摄的《山村熔烟》《烟江晚泊》《烟林落日》等,这些风景摄影作品显示了作者中国传统绘画的深厚功底,展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创作态度,形成了郎静山摄影艺术最为明显的个性风格---模仿传统绘画、写意抒情、师古之法。

图片


郎静山(1892-1995)祖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淮安。受父亲影响少年时期开始涉及绘事,在1903年进入上海南洋中学预科念书,师从李靖兰先生学画,并启发他学会了摄影原理、冲洗和晒印技艺,一生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绘画对于郎静山摄影尤其是对他日后集锦摄影影响深远。成年后与著名画家张大千之兄张善孖是好友,与画家黃宾虹、林风眠、朱屺瞻、刘海粟、齐白石等均有往来,与画界名流交流为郎静山利用画意进行集锦摄影创作打下坚实基础。1925年发起成立中国摄影学会,并入《申报》担任摄影记者。他将中国水墨画技巧与摄影暗房重叠曝光技术相结合,创立了“集锦照相”的独特风格自成一家,被誉为中国绘画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的第一人。徐蔚南与郎静山的交往最早是1932年12月,全国艺术家捐助东北义勇军作品展览筹备时,徐蔚南被聘为宣传特刊的五十位编辑之一,郎静山担任展览活动后援会理事,他们一起开会讨论展会事宜。1936年1月1日,张若谷与费志仁在南京路新雅酒店举行订婚仪式,傅彦长、徐蔚南作为“媒人”出席,朱应鹏、郎静山与双方家长以及另一对恋人做陪客。1939年11月13日,“郎静山西南摄影作品展览会”在大新公司四楼画厅展出的前一天,徐蔚南与张若谷、胡道静和《申报》记者4人一同前往位于沪西的郎静山寓所,观摩了全部即将展出的作品。记者于开幕第一天在《申报》上刊登这次访问记,并说他们在观摩时“目不暇接,大呼过瘾”,对其中一幅《灌县安澜索桥》“啧啧赞叹”。1946年3月沪上美术界召开“上海美术协会”成立大会,会上,徐蔚南、郎静山与刘海粟、马公愚、郑午昌、颜文梁等25人被一同选为理事;1947年6月徐蔚南与郎静山一同被聘为上海美术馆筹备会设计委员会委员。1947年徐蔚南、郎静山与吴湖帆等共45人被聘为《中国美术年鉴》编委。摄影评论家龙憙祖著《中国近代摄影艺术美学文选》,如是评论徐蔚南这篇序言:这篇序言总结郎静山“在艺术上所走的路径”,就是“作品是最现代化的,同时又是最中国化的”;“在国内以其挟有现代的摄影技术而成为卓绝的时代艺术家;在世界便以其摄影能表现中国的精神而亦成为代表中国摄影的大家。”郎静山在国际摄坛享有极高的声誉原因正在此,既“现代化”又“中国化”,实在是值得称赞、值得仰慕、值得效法的。但有一点必须辨别清楚,就是以最现代化的摄影技术表现中国精神,这个“中国的精神”“中国化”究竟包括什么内容,从郎静山作品看,从他1939年在上海第一次举办个展至今,贯穿着的一条主线就是始终坚持继承中国绘画传统,特别是中国文人画的理法和意趣,以之和他的独特创造集锦照相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摄影艺术风格。
关联阅读


旅途上的故事,请告诉我们;

有喜欢的文字,请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