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贡献社科力量 ——湖北省社科理论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编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全省社科理论界持续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更好服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8月29日,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在武汉举办“湖北省社科理论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本版现摘编刊发与会专家学者发言。
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广阔前景
赵凌云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湖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决定》,对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作出系统部署。一个区域的现代化前景是由空间、优势和地位决定的。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空间、培育和发挥湖北现代化新优势、巩固提升湖北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广阔前景。
丰富完善体系框架,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空间。近年来,湖北将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定位细化为“五个功能定位”,探索形成了“五个以”的实践体系框架、“五个一”的省级发展调控机制,湖北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空间不断拓展。现代化实践空间是决定现代化前景的基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紧扣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主题、紧扣制度建设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空间。
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和发挥湖北现代化新优势。现代化优势是决定现代化前景的支撑。比较优势和核心优势,是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基础条件,也是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广阔前景的基础支撑。在进一步培育和发挥优势、做大和夯实底盘的基础上,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体系建设,培育人才支撑新优势、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优势、培育“四化同步”协同发展新优势,将比较竞争优势提升为湖北现代化核心优势和核心能力。
巩固提升湖北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提升全局地位是决定现代化前景的关键。《决定》部署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为湖北提升在现代化版图中的地位提供了重大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对标对标党中央部署,进一步提升湖北国内市场枢纽战略地位、提升湖北内陆开放高地战略地位、提升湖北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以健全体制机制为重点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赵斌 湖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务,又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把准方向、找准路径、狠抓落实,解决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持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努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在精准领会全会精神中把牢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一是牢牢把握改革的指导思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必须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始终把牢改革的正确方向。二是牢牢把握改革的重大原则。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必须自觉落实“六个坚持”重大原则,牢牢把握“六个坚持”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推动改革行稳致远。三是牢牢把握改革的任务要求。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必须明确改革的政治方向、总体目标、具体路径、工作任务,有的放矢、精准发力抓好改革落实。
在紧密结合实际中找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和落脚点。全会对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但有的是方向性的、原则性的,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实际,找准突破口、切入点,探索科学有效的路径、方法,推动改革任务落实。要在深化理论学习中强化改革规律性认识,在总结实践经验中形成改革制度性成果,在洞察大局大势中解决大党独有难题。
在健全体制机制中提升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效。改革的目的是解决体制机制不相适应的问题,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全会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需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持续完善体制机制。结合当前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当突出“四个重在”:理论武装重在健全凝心铸魂的长效机制,组织建设重在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干部队伍建设重在激励担当作为,纪律建设重在完善监督体系。
把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向深入
黄学龙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
《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行专章部署,提出重大改革任务,明确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以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体用贯通,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标志着文化体制在完成四梁八柱改革基础上,进入围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系统推进的新阶段。我们要以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自觉把这一思想贯彻落实到文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全过程各方面。
用新使命激励新担当。“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围绕担当新的文化使命,通过改革进一步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让新技术赋能新转型。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推进,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把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系统贯穿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实现全面彻底的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
把新需求转化为新动能。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从“有没有、缺不缺”跃升为“好不好、精不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更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统筹推进“三位一体”改革
王发洲 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是人才培养主阵地、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中责无旁贷。
不断提升思想认识,助力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是不断深化对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作用的认识,深刻认识高校所肩负的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使命,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二是不断发挥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交汇点的作用,主动对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等举措。
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助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是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高校的重要任务,深化校企地合作和产学研一体贯通,以丰富的科技资源服务区域和行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引导科研人员将传统的“我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观念,转变为“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努力做什么”的观念,时刻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三是发挥学科优势,进一步面向新质生产力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不断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势学科,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能力。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推动科研资源与科研育人同向聚合,依托重点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异地办学机构,形成全方位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强化校地联动、校企互动,面向国家急需、社会急用开展科技攻关联合培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不断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厚植创新人才的成长土壤,构建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邹薇 湖北省政协常委、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既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也是推进全方位各领域深化改革的重要牵引。湖北要勇担经济大省重任,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效应,因地制宜打造新质生产力。
着力促增长,健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把握推进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促进经营主体、民间投资稳步发展,积极探索首发经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档升级。
着力强产业,推进现代化产业发展体制改革。制定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与产业指南,抓住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积极引导、吸引、汇聚耐心资本,布局和发展一批事关国家安全和产业链自主性的关键产业备份。
着力兴科技,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体制改革。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好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创大走廊,高标准建设武汉新城,促进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加强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各级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建设,提高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块状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着力稳财政,全面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抓住“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的改革契机,稳妥化解基层财政压力;抓住“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的改革窗口,尽快明确我省消费税适用商品范围、规模、征收机制。
着力保安全,健全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增强产业链上下游衔接的自主性,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金融、房地产等风险隐患,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上逐渐对齐国际标准,发挥我省国家网络安全基地、遥感信息工程、卫星定位导航等科技优势,总结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形成一批可推广的改革举措。
着力惠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多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加强普惠性、兜底性、消费性民生建设。着重完善就业创业政策,特别是把提供青年人就业机会列为重要事项。把服务型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支持文旅、养老、育幼、家政等消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汪习根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
《决定》第九部分专章部署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规定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全面深刻理解改革与法治、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的关系,重点应从四个方面展开:
把握好一个总体目标,即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七个聚焦”中专门提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从立法、执法、司法、法治社会建设和涉外法治建设五个方面全方位进行了谋划部署,每一个方面都体现了一个“新”字。
诠释好一个基本规律,即法治和改革相统一。具体包括如何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如何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等。湖北可以立足实际先行先试,及时总结成果和经验,为全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资源和参考。
研究好一个新命题,即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这个命题之“新”体现在: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一字之差更有利于实施监督保障。第二,从“法律治理”到“良法善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良法善治作出进一步谋划和部署。
落实好一个战略部署,即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怎样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体现在经济方面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政治方面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等多个方面。
进一步深化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机制研究
刘伟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决定》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具体部署,明确提出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等一系列重要改革任务。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机制的研究,推动各项相关制度有效运转并协同起来,意义十分重大。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来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机制的完善,既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又对新时代新征程中更好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逻辑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通过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融入民主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实现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的有机统一;而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机制的完善,则关系到人民在治理过程各个环节的参与能否得到真正落实。只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机制在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顺畅而有效,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富内涵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民主的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才能得到充分兼顾,并最终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闭环”效应。
总体而言,我们需要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机制作为研究的核心概念,将有效治理的实现路径作为研究的落脚点,重点探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机制及其优化路径,并构建出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提升人民群众参与度、效能感、满意度和获得感的同时,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深化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机制研究
刘伟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决定》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具体部署,明确提出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等一系列重要改革任务。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机制的研究,推动各项相关制度有效运转并协同起来,意义十分重大。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来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机制的完善,既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又对新时代新征程中更好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逻辑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通过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融入民主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实现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的有机统一;而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机制的完善,则关系到人民在治理过程各个环节的参与能否得到真正落实。只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机制在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顺畅而有效,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富内涵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民主的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才能得到充分兼顾,并最终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闭环”效应。
总体而言,我们需要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机制作为研究的核心概念,将有效治理的实现路径作为研究的落脚点,重点探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机制及其优化路径,并构建出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提升人民群众参与度、效能感、满意度和获得感的同时,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
文字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