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国际首个“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发布。目前,这款大模型对月球撞击坑年代和形态识别的准确率已超过80%,将助力科研人员更好地探秘月球。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研究月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和太阳系。其中,撞击坑的大小、深浅、形状等特征,是研究月球地质演化的重要依据。当前月球上直径在1千米以上的月球撞击坑数量已超100万个,直径1千米以下的撞击坑数量尚无法确定,而要识别所有的月球撞击坑,通过人工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目前,这款大模型的最佳落地场景就是月球撞击坑识别,在月球撞击坑年代和形态识别上,其准确率已达到80%以上。研究人员只需输入月球撞击坑的图像和相关问题,大模型即可利用光谱、高程、重力等17种多模态数据,判定该图像对应的模态类型。通过检索知识库,它还能回答撞击坑的形态、大小、年代等相关问题,并给出推理过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忠表示,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准确把握,大模型不仅可以对撞击坑进行分类,还能解决一些目前仍未解决的科学问题。
“随着人类深空探测活动的快速推进,探测数据呈井喷式增长,科学大数据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在相关数据管理方面,我国已经取得先发优势,在数据应用方面则必须充分发挥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月球专业大模型将大大加速海量数据的处理,帮助科研工作者挖掘新的科学发现。”
接下来,月球专业大模型还将嵌入“数字月球云平台”,并推动其智慧化升级。该平台由中国科学院地化所牵头建设完成,是国际上月球探测数据最全,集科学研究、工程应用以及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云平台,它将与“中国天眼”等大科学装置一起,成为科研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我国月球与行星科研创新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