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盛会,永不落幕——第八届湖南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综述

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8月21日至31日,第八届湖南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在衡阳举行。10场决赛,4场巡展演,多种艺术形式各具特色,争奇斗艳,展示了湖南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的态势和群文工作的新成效、新突破、新作为,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源于生活的艺术、根植于生活的温度。
近年来,湖南以“群众文艺精品创作三年行动计划”为引领,打造群众文艺创作基地和群众文艺创作工作室,推动全省群众文艺创作繁荣发展。
全省群文工作者,从三湘儿女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素材,创作了一批批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的群众文化精品。第八届湖南艺术节上,126个优秀群众文化作品同台比拼,角逐“三湘群星奖”。
少儿表演唱《小鸭哩哩》
小品《当事故成了故事》
从音乐、舞蹈、戏剧到曲艺、合唱、广场舞等艺术门类,既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历史题材作品,也有反映时代精神、贴近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长沙弹词《骄杨记》讴歌了革命烈士杨开慧英勇就义的事迹,唱词吸收古典诗词的手法,独具传统韵味。相声《种子》讲述了文化馆曲艺专干小胡用自己的热情和才华,为留守儿童播撒下艺术的种子的故事。群舞《晒·村晚》则通过“村晚”的热闹景象,展现了村民们丰富的文化生活,秀出了乡村振兴新风貌。情景女声小组唱《女人花·八角花》以世界唯一的性别文字“女书”为基本元素进行创作,充分展示了“女书”发源地江永的秀美风光和文化底蕴。
相声《种子》
群舞《晒·村晚》
薪火相承  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坚定文化自信,要做好文化传承。
“妈妈,我要学丝弦!”这是常德丝弦《丝弦悠悠》中,女儿“小悠悠”一心想去鸳鸯走马楼的“秘密”。其扮演者周诗桐是常德武陵区北正街小学一年级学生。
图片
常德丝弦《丝弦悠悠》
“我们武陵区积极推动‘常德丝弦进校园’,开设丝弦传唱与弹唱班,在校园内培养丝弦小传承人,让校园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融合,探索常德丝弦的活态传承新路径。”节目中妈妈的扮演者常德丝弦青年代表性传承人、武陵区艺术团团长张莉告诉记者,“小悠悠”就是该项目定向培养的学生之一。
一首益阳弹词《竹韵悠悠姑嫂情》,唱出了文旅融合背景下,竹艺传承人李春红借助“非遗+旅游”“非遗+直播”的东风,促进非遗产品销售的故事。“益阳弹词起源于清嘉庆15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益阳弹词非遗传承人盛兰介绍。
益阳弹词《竹韵悠悠姑嫂情》
今年是盛兰第二次参加湖南艺术节,这次与她一起演出的是她的学生王胜、刘燕。“这个节目我们构思打磨已经2年多了,希望借助湖南艺术节的舞台,让更多人了解益阳弹词、爱上益阳弹词。”盛兰说。
一场别开生面、精彩纷呈的群文盛会,既是一代代群文人展示、交流、提升的重要平台,也是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力载体。
文化惠民  公共服务触手可及
群众演、群众看,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特点。
本届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14场舞台艺术类专场演出均免费对公众开放,广大人民群众可现场感受艺术的魅力。其中,3场优秀作品巡演更是将优秀群众文化作品送进衡阳石鼓区万居广场、高新区雁鸣溪广场、雁峰区市府路广场等地,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舞台上,演员们全情投入,表演精湛。舞台下,观众的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
图片
舞蹈《绣瑶乡》
“震撼!尤其是舞蹈《绣瑶乡》,既有民族特色,又融入了非遗元素,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邮政公司退休员工李芙蓉专程从长沙赶来衡阳,看完演出后疯狂点赞。
“50位小朋友一起跳《湖南摇叮阔》,旋律太洗脑了!”看了展演的开场舞,衡阳市民袁晓满脑都是湖南文旅推广曲“摇叮阔”。
展演开场舞《湖南摇叮阔》(以上图片均由湖南省文化馆提供)
除了线下演出,活动还通过多场网络直播,让广大群众在“云端”共享艺术成果。从线下到线上,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累计惠及群众3300万人次。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形式,是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内容。”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尚斌表示,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高水平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更多人文地标、文化品牌、群文精品,努力让文化空间处处可见、文化服务人人可及,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提供更多价值引导力和文化凝聚力。
与艺术共舞,与人民共情,与时代共鸣。这场永不落幕的盛会,创造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和感动,也再一次吹响了湖南群众文化前进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