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兵深入?胡济失约?姜维在段谷之战遭遇惨败究竟是何原因?他真的斗不过邓艾吗?

洮西大捷,姜维取得了蜀汉立国之后最大的胜利。
姜维的声望由此到达顶峰。
巨大的成功并没有让姜维得意忘形。他本就是“宅舍弊薄,资财无余”的淡泊之人。
大将军的任命书送达之时,他还带着军队驻扎在接近陇右的大山中。
他在等待一个机会。
洮西之战,姜维离完成断陇右的战略目标只差一步,连当时邓艾都认为魏军应该避蜀军锋芒暂时放弃陇右。但陈泰的坚持让姜维无法进一步扩大战果。最终姜维只好在斩杀三万多人后退去。
姜维实在心有不甘。
他占领陇右的计划远未完成,他在等待下一次机会,他期待与邓艾一决高下。
姜维和邓艾,谁才是西凉这块土地上的最强者? 
或许论战绩,姜维不如邓艾。据三国志记载,姜维和邓艾共交锋五次,邓艾三次战胜姜维,两次战平。
邓艾因此对姜维颇为不屑。在打进成都后,他曾自我夸耀,说姜维比不上自己。
艾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有识者笑之。
邓艾的这句自夸遭到了众多有识之士的耻笑。
显然,在当时人们心中,姜维的水平应该远超过邓艾才是。
因为蜀军有太多短板和劣势,加上自己人的中伤和拖后腿,姜维的北伐实在打得太艰难了。
那么论水平和实力,邓艾和姜维究竟谁更胜一筹?让我们通过段谷之战来一探究竟。
图片
姜维遭遇段谷之败
有人说姜维是好大喜功之人,他试图通过不断北伐来获取权力和地位。
且不说这种说法正确与否,先让我们代入一下,穿越到了姜维身上体验一把当蜀汉大将军是啥感觉。
其一,手上的兵力越来越吃紧
姜维北伐期间,‌对手曹魏的总体兵力达到了50万人,‌相比之下蜀汉的总兵力满打满算只有10万。‌魏军总规模是蜀军的五倍。
虽然魏国兵力大部屯于中原,关中仅有不到二十万人。即便如此,魏国兵力依旧远超蜀国。
比如举个例子,257年诸葛诞在淮南起兵作乱,司马昭派去第一批平叛军队就有26万人,后续又增加了20万。就这样,雍凉地区守军依旧比北伐蜀军多一倍。
与魏军的出兵规模相比,东吴孙权举全国之力亲征也仅能发出20万人。
而蜀军发兵最多的记录是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人数勉强达到了十万人。
到姜维时,他历次北伐出兵仅为数万人,甚至有时不到万人。
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其二,能独当一面的将领越来越少  
253年,姜维掌权后,能打的将领已经寥寥无几。
还能上场一战的还包括廖化、张翼、胡济、傅佥、霍弋、赵广、董厥、罗宪、张嶷等人。
关羽张飞的后代关兴、张苞都已死。诸葛瞻当时是个27岁的小年轻,极其缺乏作战经验。
可谓严重地青黄不接。
可就这么几个人,其中诸葛瞻、廖化、张翼、董厥都反对姜维北伐,至于坑姜维的胡济待会在后面说。
凭着这么几个将领,能不能撑起一场十万级别的大兵团作战都令人怀疑。
图片
曾经蜀军实力强劲
其三,士兵战斗力下滑严重
诸葛亮在234年去世之后,到姜维执掌蜀军,已经过了二十多年,足足一代人。
也就是说诸葛亮时代一名二十多岁的老兵,到了姜维时代已经有了四十多岁,要么脱离一线成为军官,要么就已经解甲归田。而新补充的年轻战士,受姜维北伐规模限制,作战经验极其有限。
老兵逐渐流失,而新兵缺乏足够经验,就不难得出蜀军战斗力大幅下滑的结论了。
其四,装备水平处于劣势
诸葛亮北伐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打得异常精彩,靠的就是在武器装备上的降维打击。
他发明了诸葛连弩、木牛流马等装备,挽救了夷陵之战后精锐损失殆尽的蜀军,让蜀军战斗力在黑科技加持下重回巅峰。
但在诸葛亮去世后,这一情况出现改观。
魏军痛定思痛,开始花大力气搞武器创新,并培养出了一个领军人物:马均。
他尝试复原并改进了诸葛连弩。诸葛连弩一次可以射出十支弩箭,马钧设计的新弩箭据称可以一次性射出五十支之多。
此外,马钧还制作出一种轮转式发石机,能连续发射石块,远至数百步。
这些创新被迅速投入实战,在司马懿征讨辽东时大放异彩。
与之相比,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军装备鲜有创新。这样一来,魏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已经实现了对蜀军的反超。
兵力更少,将领越来越少,士兵战斗力大幅跳水,装备渐处劣势。假如你是姜维,了解到蜀军的困境后,你还有兴趣带着这群占尽劣势的军队去刷战绩吗?
图片
蜀军后期战斗力大不如前
不仅蜀军战斗力堪忧,姜维还要与内部的反对者作斗争。
反对姜维北伐,最有名的便是谯周,他反对北伐,并不惜与尚书令陈祗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而后写《仇国论》一文,借着爱惜民力的由头,认为应该审时度势,不能穷兵黩武。
后来连带兵打仗的廖化也反对,甚至对姜维进行人身攻击。
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
也就是直接指出姜维智力不比敌人出色,实力也不如敌人,却还一个劲地尝试,这简直就是找死。
这种反对几乎无处不在,到了不分场合不论形势的地步。
比如255年洮西之战,在姜维迎战王经取得歼敌数万的大捷之前的节骨眼上,张翼还在廷争中认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
事实上,不少前期反对姜维北伐的益州派人士,后期变成了坚定的投降派。比如当邓艾兵临成都后,益州派人士谯周就成功劝说刘禅开城投降。
当然这些投降派的理由也十分充足:曹魏占据了中原的九个半州,而蜀汉仅有一州之地,曹魏在地理和资源上拥有明显优势,蜀汉这么弱还要去和曹魏打,不是以卵击石吗?
所以不如放弃所有努力,避免与曹魏交恶,过一天算一天就好了。
这种想法很现实,不是吗?
但姜维不想过这样浑浑噩噩的日子,并且这种日子注定也过不久。因为若放任曹魏飞速发展,蜀汉的衰弱将呈现出肉眼可见的加速度。
尘埃落定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为何不能抗争一把?
为了诸葛丞相的嘱托,为了兴复汉室的理想,为了身后的关陇集团。
他不能允许蜀汉就此滑向慢性死亡。他打心里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他要做一个逆行者。
既不想慢性死亡,可对抗难度又极大,应该如何行动呢?
姜维想到的,是配合东吴,每当曹魏朝局不稳时发起攻击。
250年,曹魏集中兵力进攻东吴,无论从协助盟友还是趁乱偷袭的角度,都有利于蜀军进攻;
253年,东关之战,魏军损失惨重,东吴诸葛恪再次伐魏,给了蜀军南北呼应的机会;
255年,淮南二叛,毌丘俭集结大军与曹魏开战,曹魏权臣司马师在战斗中意外而亡,此外雍凉都督郭淮病故,接替其的陈泰经验欠缺。
趁你病要你命,总有一次会扎到曹魏的要害。这便是以攻代守之策。
果然姜维的策略奏效了,255年姜维取得了洮西之战的胜利。这次胜利犹如一针强心剂,让姜维又燃起了挽救蜀汉的希望。
图片
姜维北伐
姜维迫不及待地想出兵陇西。
之前他已经将狄道、河关、临洮等三县的百姓迁往蜀地。然后又歼灭了数万陇右守军。
现在陇右空虚,正是扩大战果的最好时机。
对此,姜维的对手邓艾也看得十分清楚。
今以策言之,彼有乘胜之势,我有虚弱之实,一也。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我将易兵新,器杖未复,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三也。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当有守,彼专为一,我分为四,四也。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五也。贼有黠数,其来必矣。
邓艾也觉得陇右空虚,而蜀军上下一心,能集中兵力攻击一处。
并且更关键的是,姜维可以不考虑补给问题,在南安、陇西,他可以依靠羌人供给的粮食,而一旦突破到祁山,就是大片的麦田。
这样看来,姜维的胜算极大。
很多人在评价姜维在段谷的失败时,往往认为姜维轻兵突进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姜维因洮上之利,轻兵深入,粮饷不继,军覆上邽。
其实姜维之所以敢不带辎重,就是如邓艾所言,他一开始是计划到魏军那抢粮。
有人就会问了,既然邓艾都知道意图了,那么姜维为什么还要率轻兵冒险?难道就不能稳一点带上辎重去打吗?
事实上,早在诸葛亮北伐时,陇右就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要塞体系。而到了姜维北伐时,邓艾还增修了更多的堡垒。
艾在西时,修治障塞,筑起城坞。泰始中,羌虏大叛,频杀刺史,凉州道断。吏民安全者,皆保艾所筑坞焉。
也就是当你带着辎重走大路来到陇右,会发现前面的道路都是一连串的堡垒,不知道拆到猴年马月才拆得干净,你该有多绝望?
该怎么办?
那就必须走野路子,轻装上道走人迹罕见之处,通过大迂回绕过一些堡垒,直接冲目标而去。
所以轻兵是唯一的选择。
图片
姜维不得不进行大迂回
但轻兵有一个缺点,就是必然会缺乏粮草,所到之处必须能够找到补给。
所以人们也许会惊讶:为什么邓艾情报会这么准确,每次都会堵在姜维的前方?
因为邓艾抓住了姜维缺粮的命门。既然缺粮,那么必定只能往有粮的地方去。如果邓艾将这些有粮的地方都守住,坚清壁野,是不是就能迫使姜维不战自溃啦?
如果邓艾这么做,那姜维就算不要辎重,轻装前行都会被邓艾给拿捏住,注定会劳而无功。
但姜维又不会轻易放弃。
如果就这样退了,洮西之战岂不是白胜利了?下一次还会不会有这么好的机会呢?
姜维能破解这个进退不能的困局吗?
256年七月份,姜维毅然发动北伐,蜀军由钟提向祁山进发。
秋,七月,姜维复率众出祁山。
不出所料,邓艾对祁山这个补给要地设下了重兵,姜维得知邓艾有防备,便放弃了进攻。  
姜维转而经过董亭往西攻南安郡。
南安郡位置相当重要,它处在陇右诸郡的中间。占领了它,就能阻断关中魏军与陇右、凉州的联系。
如果邓艾不去救,那么姜维将南安攻下,就能将陇右拦腰截断。这样就能达成姜维“遮断陇右”的战略目标。
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才武,欲诱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
这样只要姜维派兵死守南安,然后调兵北上,就能关门打狗清光魏军守军,并进而占领整个陇右。  
前面说了,邓艾是派重兵防守了祁山,这样拆东墙补西墙,南安兵力必定捉襟见肘,姜维占领南安的把握很大。
如果邓艾率大军去救南安呢?那么就中了姜维的围点打援之计。姜维通过进攻南安,就能将邓艾主力从防御工事中引诱出来,两军面对面地较量一场。
经过洮西之战后,姜维对蜀军的战斗力颇有信心。
这样邓艾救或是不救南安,都会陷入险境之中。
姜维刚到陇西就能迅速把握局势,打法果然凌厉凶狠。
图片
邓艾
邓艾到底是老谋深算,他既没有放弃南安,也没有去救南安。    
他亲自带兵守在了通往南安路边的武城山。
艾据武城山以拒之。
在通往南安的半道上设防,说明邓艾有伏击姜维的想法。
这就反将了姜维一军:你还敢往南安去吗?
对此姜维也心知肚明,他本早想与邓艾主力对决了。择日不如撞日,不如就打一下试试,说不定能够一举将邓艾主力击溃呢?
但现实很骨感,姜维还是高估了蜀军的战斗力。
维与艾争险不克。  
这个结果肯定让姜维颇感吃惊。他原以为歼灭数万魏军后,陇右守军来不及补充,战斗力会大幅下滑,不堪一击。
可眼前这支新老兵混杂的队伍,怎么还这么能打?!
究其原因,可能是邓艾在一年前就分析了敌我优劣,并争取到了关中的增援。
也就是说,姜维想靠着一支轻兵收割陇西的计划已经彻底落空了。
接下来,是打还是退?
图片
蜀军在武城山未能战胜魏军
姜维还不死心,他觉得一定还有机会的。
他决定转而进攻上邽。
在上邽,蜀军或许还有最后一丝获胜的希望。
其一,攻上邽可解燃眉之急
上邽城外有大片的麦田。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时,曾经也抢收过上邽之麦,让前来迎战他的司马懿一度陷入粮食危机。
如果能袭取上邽,就能解决粮草已不足的问题。
其二,攻上邽可以与援军合围
在出兵之前,姜维就和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好了在上邽会师。
这一招可以说是保命之举。
因为诸葛亮在卤城之战后,同样也在上邽附近面临缺粮的问题。当时诸葛亮是要求李严及时将军粮送到前线。如果李严按要求赶到,或许诸葛亮便不用撤退,而是能继续肃清陇西之敌,说不定就能实现“跨有凉益”的战略目标。可李严失约,导致诸葛亮最终不得不撤军。
姜维同样也和胡济约好,让他由汉中前往上邽。
这条路也是姜维的撤退之路。
也就是说,即便胡济不抵达上邽,也能在半路上接应姜维安全撤退。
但现在姜维改主意了。
他打算进攻上邽,然后和一路追赶得气喘吁吁的魏军进行最后的决战。
若姜维获胜,等胡济来了,可以考虑再一起杀回南安去。
若姜维难以获胜,那么突然赶到的胡济就能成为一支让邓艾措手不及的奇兵,两支蜀军前后夹击,就能将邓艾主力彻底击溃。
那么“遮断陇右”的目标将唾手可得。
......
图片
姜维原设想与胡济合围邓艾
邓艾的追兵果然赶到了上邽。 
姜维本想以逸待劳伏击一把。
但不出意料,蜀军还是没能获胜。往昔的巅峰状态一去不复返。 
姜维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到底有多难。
一股悲凉绝望的情绪涌上了他的心头。
但这还不算最糟糕的。更让人绝望的消息还在后头。
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
姜维本带着大军边打边往汉中方向撤退,已经到达了段谷,可援军的影子都没看到。
本就力战不敌,再加上援尽粮绝。蜀军这次彻彻底底地垮了。
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
段谷之战后,姜维引咎自贬三级。
不靠谱的胡济,后来也被彻底架空,调离了汉中,在敛兵聚谷中被安排驻守汉寿。汉寿是作为后方,在如今四川广元一带。足可见他犯下的错误有多严重。    
由段谷之战,我们可以大致得知姜维和邓艾的真实水平。
邓艾虽然占据主场之利,且行动力超强、经验丰富,但作战谨慎拘谨,难免有被牵鼻子走的嫌疑。  
与之对比,姜维视野开阔,多谋善断,能够及时发现并把握战机,打得要灵活得多,甚至几次有望完成围点打援。
只是可惜蜀军辉煌不再,即便占据有利态势也难以取胜。
而胡济失约,则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蜀汉失去了在陇右翻盘的最后一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