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健康丨这些“中毒”症状,测测你中了几条?

没有手机,就跟丢了魂一样;
总幻听手机有震动或铃声,生怕错过任何一条小消息;
铺天盖地的短视频和游戏让你焦躁,却又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朋友圈发了美食美景自拍后,心情跟随小红点的数字变化波动;
社交平台上是个大E人,现实中却以I自称,极力避免和人深度交往……
这些“中毒”症状,测测你中了几条?
在手机深度嵌入人们生活、成为必需品的同时,无疑也成为了新的毒素成瘾来源,为摆脱干扰,“数字排毒”成为当下年轻人一种新的自我实践。
图片
一位女士在公交车上使用手机。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2013年,“数字排毒”首次被收录进《牛津词典》。这个概念源自英语Digital Detox,指个人主动停止或减少使用数字产品,降低对数字产品和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减轻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对身心健康和现实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回想一下,你有多久没有尝试过不受手机干扰、专注于现实生活、享受现实人际交往带来的满足,或仅仅是沉浸于阅读一本书了?
1
当手机回归使用功能
发现自己过度依赖智能手机,难以控制和戒断,察觉自己总因此感到焦躁和沮丧,却为了回避压力将手一次又一次伸向手机。为了免受干扰,重新拿回现实生活的主动权,这届年轻人掀起了新的“物理排毒”潮流。
比如主动放弃智能手机而选择功能机。过去各类功能机“按键、大声、超长待机”的卖点,如今变成了“防游戏、戒网瘾、专注学习”等关键词。前不久,诺基亚推出的复刻机型在各渠道迅速售罄,社交平台上#诺基亚回归#一度上了热搜,还掀起了一波网友的“回忆杀”。
通过强制戒断,人们在席卷而来的信息流冲击中,似乎重新找回了长久涣散的注意力和思考的能力。可大脑在短暂的喘息之后,发现没有智能机却造成了新的问题和困扰。据调查,不少人在使用功能机之后不久,便重新用回了智能机。在外出行、工作学习、支付扫码……功能机始终无法满足各类生活使用场景的强需求。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戒断数字产品成为年轻人对反技术依赖的迫切尝试,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他们。在各网络售卖平台上,搜索“手机”词条下便紧接着推荐“手机自律定时盒”,为手机定制“临时监狱”,借助技术和外力帮自己自律,拿回对时间的支配权。
豆瓣上,豆友们自发建立了“远离屏幕计划”“今天你被手机奴役了吗”“戒掉手机”等小组。帖子里常见#发帖找队友#、#互相监督手机使用时间#、#打卡每天用手机不超过2个小时#等话题,在屏幕的这一端知道还有另一个想要戒断手机的人,这条路上彼此并不孤单,更多了一分精神鼓舞。小红书上,检索“手机戒断”有2万余条帖子,教你如何防手机沉迷,倡导让大脑重回简单、干净、专注的状态。
爱摆弄数码产品的何同学也逃不过对手机的依赖,在B站上,他分享了自己戒手机的心得,包括对app设置使用限额,将界面调成黑白模式,以及灵魂三问之“你为什么打开手机,你需要多长时间,你还能做什么?”追问直击天灵盖。
手机极简化,配合戒除手机成瘾的应用app,如番茄ToDo、Forest专注森林、时间锁等,一套组合拳下来,备考学生、具有强烈学习需求的工作党也能实现“有痛”过渡,在更重要的工作学习前,强行戒掉数字依赖,尽可能为自己创造一个长时间、可维持、能让大脑专注的外在环境,减少信息、画面对大脑的刺激。
2
“数字中毒”如何奴役身心
美国神经科学专家指出,花太多时间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上,会对大脑产生结构性改变。有研究表明,数字成瘾的人,大脑中的胼胝体会产生结构变化,而胼胝体负责连接大脑的左右半球,其损伤与部分长期认知功能和神经活动异常相关,不少成瘾者在记忆、反应抑制等信息功能处理上存在问题。
长期在数字世界的沉浸,可能会导致人们在一些严肃而重要、需要系统思考的工作中,丧失一定的深度思考、辩证多元的思维能力,失去对信息处理的判断,并进一步在众多繁杂信息中迷失,甚至模糊对现实时间、空间的感知。
何况作为用户而言,平台推荐算法机制往往是选择在人性或意志最薄弱的地方进行操控和诱惑,换作是谁,恐怕都很难正面抵抗。打开社交媒体开始刷短视频,不用付出任何脑力和体力成本,就可以立刻获得快乐。下一个只会比上一个更有趣,光影交错,声音旖旎,常常令人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夕,流连忘返。手机像黑洞一样吞噬了人的时间,任由生命力和创造力流逝。
由于人类认知资源有限,长时间的信息超载,也使得人对现实的注意力,不得不转为对社交平台各类信息的投入。跟过去相比,人们变得更在意网络世界发生的事情,更相信屏幕中的信息和观点。不知不觉中,逐渐忽略自身对真实生活和周遭环境建构的能动性。
当时间坍塌、信息流冲击、观点的重复推送,种种机制层层叠加后,人们自由支配注意力和理解现实的能力,似乎更受控于数字世界或社交媒体。
他们说得对吗?对我有影响吗?在收到十次相同或类似的内容密集推送后,你还会坚信自己的判断吗?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似乎一切都变得难以琢磨,难以可控,这种缺乏判断的无力感,如同一记重拳在棉花上。
美国心理学会的年度压力调查中,曾有五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约18%)表示,科技使用已成为生活中的主要压力来源。无处不在的数字连接、随时待命的消息轰炸、不断查看社交媒体上小红点的冲动……这一切将人和数字信息牢牢捆绑在一起。
不少年轻人发现,除了快节奏、压力大的生活外,现在还很容易因为手机焦虑。听到新通知会不自觉警惕,但当自己错过某条消息、某个大家都在谈论的热点,或者遗漏某个好友动态时,又会变得不安。尽管这一切都发生在小小屏幕里,但心理总会不由自主浮现出脱离群体的恐慌,产生“错失恐惧症”。而这种网上信息差和所处环境氛围的差异,也蔓延至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充满了不确定性。
“好像越来越不知道怎么跟人相处交往了”,由于现实社交意愿和渠道的匮乏,过度依赖手机和网络带来的不安和负面情绪,使人重回社交媒体中寻求共鸣以释放,由此陷入一个循环的怪圈。人们好像很难再有过去一样的耐心和信心,选择和对方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往,加深自己与社会的联系。
“数字中毒”如浪潮一样,不断重塑冲刷着人的主体性,以及面对现实的勇气。
3
寻求数字解放
“数字有毒论”认为,信息技术具有侵入性和伤害性,目前其使用模式是危险和不健康的。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数字排毒”并不仅仅是教条化的抵制或反对,也并非是“一竿子都打翻”,更多是提倡健康、有意识、有选择地使用。
但无法否认,沉浸于手机并受到“成瘾分子”多巴胺的控制后,对预期快乐之事能够立刻得到回应和奖赏的诱惑感,没那么容易说放就放。
在感到自己已经过度依赖时,有时候需要逼自己一下,才能从数字中脱身,发现什么对自己更重要,因此,这届年轻人开始强逼自己进行“数字断舍离”,以拿回对时间的掌控权。但除了传统的物理强制“排毒”方式外,也更转向对生活方式的反思和尝试。
时下流行的登山、骑行、徒步、冥想、攀岩、正念、Citywalk等活动中,无一不是将自己从“线上online”状态中拽出,重新在变化中探索现实生活的乐趣。全身心投入到现实中,沉浸地感受心流状态带给自己的美好体验,明智、安静、专注,已经成为这些社群圈内的精神标语。
在尝试过生活的乐趣和不再被数字控制的自由感后,这些过来人说,自己很难再被信息和社交即时短暂的快乐所吸引,反而更珍惜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现实规划和兴趣爱好,也对数字带来的影响更多了一分警醒。
新生代时间管理优质偶像谷爱凌曾分享戒手机心得,“短视频中的小猫那么可爱,可跟滑雪比起来,我当然更愿意滑雪”。数字产品和社交平台有好有坏,戒的不是手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找到,或加入自己更喜欢的事情。届时,“排毒”成功也会自然而然发生。
在寻求解放数字和手机的束缚时,可能是需要“刮骨疗伤”和重塑生活的勇气,需要一点点找回被磨损的力量感,需要在实践中找回理性和平衡,让数字信息真正为我所用、被我所用。而寻找及改变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成就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