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建成!看“天空地一体化”如何全方位呵护三江源

全文1292字,阅读约需4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实施一周年,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等监测网络建设明显加速。

02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一个“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率先建成,解决了当地生态环境监测条件艰苦、效率较低的难题。

03通过卫星遥感,实现了对园区19.07万平方公里内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等重点要素周期性监测。

04此外,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划分也于近期完成,划分结果突出了保护优先原则。

05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还将通过智能AI、大模型的建设,提升旗舰物种的监测与保护。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今天(9月1日)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正式实施一周年的日子。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一年以来,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等监测网络的建设明显加速,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一个“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率先建成,解决了当地生态环境监测条件艰苦、效率较低的难题。
8月下旬,可可西里藏羚羊大规模迁徙产仔刚刚结束。在青海省西宁市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研究今年监测设备拍摄到的迁徙现场画面。
图片
今年监测到的藏羚羊数量较往年明显增加,截至8月19日,仅通过青藏公路的藏羚羊数量就达到了6800多只,较去年增加1000多只。
图片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监测信息中心工作人员 王岳:这个就是通过新建的五北大桥监控点监控到的藏羚羊迁徙,画面上大概有100只藏羚羊。
目前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已经基本建成,通过卫星遥感实现了对园区19.07万平方公里内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等重点要素周期性监测,布设的各类生态监测地面站点已增加到1000余个,相关生态监测治理信息超270项,实现了对典型区域的生态类型、自然景观及野生动物的“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实时监测。全天候实时监测的数据可快速无损地传输到西宁算力中心。以往只能通过一线工作人员徒步观测统计的形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图片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监测信息中心主任 靳代樱:以前接到任务,从下园区核查确认到核查成果提交业务闭环,至少需要四到五周才能完成。现在,整套业务从宏观遥感监测数据获取处理到一线基层数据反馈上报,再到节点大数据中心智能整合分析,一周即可完成。
图片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总工程师 朱彦鹏:在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只有几个月是比较气候宜人的,现在建立这一套远程的监测体系之后,就可以克服高寒缺氧艰苦的工作环境,能够获得更多的实时的准确的监测数据,对于我们整个展示这块区域的保护成效以及相关的决策来讲的话,都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三江源国家公园还将通过智能AI、大模型的建设,提升旗舰物种的监测与保护。
填补青藏高原各省区生态保护方面法律空白
除了监测体系的逐步完善,记者了解到,《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实施以来最大的成果就是填补了青藏高原各省区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空白,确保了各项保护措施有法可依,让青藏高原开发与保护协调有序。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实施后,在青海和西藏,生态环境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进入了快车道。青海省在今年8月1日正式实施了《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条例》偏向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以及绿色发展。而西藏自治区则出台了《关于全面贯彻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决定》,突出了生态安全体系建设。此外,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划分也于近期完成,划分的结果突出了保护优先的原则。
图片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总工程师 朱彦鹏:以青海省为例,共划定了613个生态空间的管控单元,其中有335个是属于优先保护的管控单元,占国土空间面积达到了将近70%,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记者了解到,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目前需要克服的难点是对气候变化长期影响的评估。特别是冰川融化、冻土层退化等问题,仍然需要不断地研究突破。
图片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总工程师 朱彦鹏:影响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可能都超过我们目前的认知,希望能够在这个方面共同加强监测预警以及下一步的应对研究,共同实现整个区域的可持续保护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