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艾药更新迭代提速,专家:感染者坚持终身治疗可回归社会

全文1467字,阅读约需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中国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但老年人群和新感染学生人数仍在增加。

02专家强调,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鼓励感染者坚持长期治疗,可回归社会。

03由于抗HIV病毒药物的不断改进,治疗方案的更新迭代速度越来越短。

04然而,感染者需终身服药,部分感染者会自我污名化,需要关注其心理健康。

05二期项目将聚焦预防和提高感染者生活质量,继续通过短视频带来全方位的知识科普。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随着国家的“四免一关怀”等防治措施不断推进,我国的艾滋病现在已经处于低流行水平。但我国每年老年人群的艾滋病新诊断人数在增加,感染的年轻学生也在稳步增加。而艾滋病的终身治疗需要持续不断供给医疗资源,这些挑战加在一起,归根结底还是要从防入手,我国才有望在2030年终结艾滋病。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等于近日联合启动HIV持续关怀倡导疾病教育合作项目(第二期)后,天津市性病艾滋病协会会长、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二科主任马萍,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副主任龙海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提及我国艾滋病防控目前面临的上述现状,并强调要从防入手,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并鼓励感染者坚持长期治疗,长期控制HIV病毒处于稳定水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报告的HIV/AIDS病例的死亡率和患病率趋势——2002年至2021年》报告显示,中国艾滋病报告率和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截至2022年底,全国报告存活HIV/AIDS122.3万例,2022年新报告HIV/AIDS10.7万例。目前,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基本阻断,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得到有效控制,抗病毒治疗覆盖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治疗成功比例也达到95%以上,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
2023年7月,HIV持续关怀倡导疾病教育合作项目(第一期)启动,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健康科普提升公众疾病认知,提高全人群防艾意识,减轻社会歧视。第二期项目将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前沿研究成果及国家HIV防治需求,持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疾病教育活动,助力推动中国HIV防治事业发展。
在第一次推进过程中,马萍发现依然存在一些误区。其中,公众对艾滋病有认知上的误区,不管是一般人群还是所谓的高危人群,对艾滋病的了解都不够充分。因此,首先要向全社会进行正确科普和引导,鼓励相关群体通过科学、文明、自我保护的生活方式,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马萍强调:“一旦感染HIV,不要‘谈艾色变’,这个病有药可治,虽然不能治愈,但坚持终身治疗可以回归社会。”
其次,感染者群体存在治疗上的误区,需要修正。马萍指出,以往艾滋病治疗药物组合复杂,副作用较大,导致部分感染者中断治疗。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抗HIV病毒药物也在不断改进。“最早期是每天吃一把,之后每天吃三片,再到每天一片药,现在长效注射治疗方案也进入了中国,只需每两个月注射一次,这是医学的进步。”马萍表示,随着治疗方案的推进,不断有新药研发上市,全球抗HIV病毒治疗方案更新迭代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我国也针对抗HIV病毒创新药开辟绿色通道,可以让中国的HIV感染者更早地享受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加上政府的关注、慈善的关注,药物可及性提高,坚持长期治疗的HIV感染者完全可以重返工作岗位,为国家做贡献。
“只有坚持终身治疗,才能长期控制HIV病毒在稳定水平。但正因为药物需要终身服用,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此外,有药物暴露就存在耐药风险,导致中断服药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副作用等因素外,治疗过程中的耐药也需要密切关注。”龙海强调道。
龙海表示,“随着抗HIV病毒药物服用片数的减少,感染者的服药依从性将有所提高,进而提升生活质量。”但他也提醒,因为感染者需终身服药,部分感染者会自我污名化,每日服药时刻提醒着感染者自身携带HIV病毒,担忧其暴露HIV感染者身份。因此,还需要关注感染者的心理健康,给予感染者心理支持。
上述两位专家所谈及的认知和治疗误区,也反映出了公众和重点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高需求,而这也是HIV持续关怀倡导疾病教育合作项目推出的重要原因。去年启动的一期项目围绕四个重点主题,在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的抖音号、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了25个高质量的短视频。二期项目计划聚焦公众比较关心的预防和提高感染者生活质量这两个主题,继续通过短视频带来全方位的知识科普。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