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原上养鹿,西藏农牧民手头更宽裕了

近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在拉萨启动。新京报记者探访西藏林芝市,走进西藏第一家规模化高原生态养鹿基地,了解从东北来的鹿,如何造福当地的农牧民。
为村集体带来超10万元年分红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同吉村,一群梅花鹿和马鹿正吃着青贮玉米。这种闻起来略有酸味的饲料,能让它们长出更好的鹿茸。圈舍里的鹿,安静地待着。基地四周的鹿,则到处游走。几个月前,它们中的5只在此被割去鹿茸。基地技术员预估,这5对鹿茸产值超过7.8万元。
同吉村隶属于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娘蒲乡,位于娘蒲乡西部,距乡政府10公里。当地村民一半的收入来源靠的是畜牧业,他们拥有136.5万亩草场,除了3000多头牛,他们还养殖了50余匹马。如今,一大群鹿也开始围着他们转,为当地创收。
图片
目前基地里有梅花鹿和马鹿共165只,其中产茸公鹿85只。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摄
同吉村的这些鹿,其活动范围有45亩,这里被誉为西藏第一家规模化高原生态养鹿基地。在这块土地上,梅花鹿和马鹿共165只,其中产茸公鹿85只。高原养鹿有天然优势,凭借优渥的林草资源,周边大片森林中的枯枝落叶,稍微加工就能成为它们口中的粮草。鹿的饮食得到丰富,这些新增“菜单”也显得更有“生态味”。
小鹿乱跳,大鹿也健硕。今年5月底,基地上首只梅花鹿幼崽顺利出生。基地技术员吴云龙介绍,出生后的幼崽即刻具备站立行走、自主吮食能力,母鹿配合哺乳,状态良好。吴云龙是东北人,也是一名地道的养鹿专家。去年,他带了50只鹿落户基地,开始探索这项富民产业。
这50只鹿和吴云龙一样,都来自东北。娘蒲乡党委书记陈云飞告诉新京报记者,这50只实验鹿的养殖带动了当地两名群众稳定就业,实现年综合收益超50万元。在就业工资和劳务输出带动增收的基础上,基地的这些鹿能为当地村集体带来10万元以上的年分红。
农牧民获取收入的渠道变多了。他们想:家中的粮食作物可以被收购,用于饲养鹿群;有了空闲,还可以兼职转运饲草料的临时工;再加上土地流转增加的分红收入,这样一来,大家手头自然宽裕不少。
力争2025年底前达到千只以上养殖规模
为了建好高原生态养鹿基地,工布江达县和娘蒲乡两级政府共同出资773.8万元。在现有存栏鹿群本土化适应良好的基础上,他们决定,将持续推进规模化鹿场建设,这其中还包括验证高原养鹿业的科学性。
图片
工布江达县高原生态养鹿基地。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摄
基地技术员先后开展了鹿的越冬实验、公鹿的产茸实验、母鹿的分娩实验以及自主繁殖配种实验。经过测算,鹿落地高原地区成活率在95%以上。此外,他们还瞄准了青藏高原特有物种——白唇鹿,并计划人工驯化养殖它们。
陈云飞说,“高原养鹿业是一个综合收益好、带动效果好的产业。自高原生态梅花鹿养殖项目实施以来,当地群众参与度高,拥有不错的产业发展前景。”
企业也看好高原养鹿业的巨大潜力。他们认为,该项目具有低投入、高产出、一次投入多年受益的有利条件,管理方式也较为简单,再加上鹿茸价格行情比较稳定,所以市场前景广阔。
依托西藏高原生态自然环境,通过仿野生养殖方式,该基地采取“企业+基地+农牧民”的运行模式,共同研发冻干鹿心粉、鹿茸血片、蜂蜜鹿油、鹿筋尾膏、鹿角帽粉等9个系列12种“藏地天鹿”产品,年产鹿茸及茸血(酒)等鹿系列产品1000斤以上,预期年产值200万元以上。
陈云飞是河南人,戴着眼镜,瘦高个。在西藏上完大学后,就留在此地15年。2023年,娘蒲乡完成经济总收入14185.7万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62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依旧是他时刻思考的课题。
不过,在养鹿这件事上,他有信心。“按照我们的发展规划,2024年底前,这个高原生态养鹿基地的鹿将增加到500只以上,并力争在2025年底前达到千只以上的养殖规模,形成西藏第一个高标准规模化的高原生态养鹿基地。”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