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生活|白露催寒衣 岁月蕴温情

潮新闻客户端 徐益丰

图片


清晨,推开窗户,一股清新的凉气扑面而来。抬眼望去,那草丛间、花瓣上,一颗颗圆润的露珠宛如珍珠般闪烁着微光。它们是秋夜的馈赠,是大自然巧手点缀的精灵。这便宣告着“白露”时节的悄然降临。秋在五行中属金,金之色为白,以白来描摹秋露,故而得名“白露”。

白露之名,清雅脱俗,其所处的清秋,更是美如丹青画卷。白露前一日,花朵与花上蝴蝶似将穿越季节之风,抵达那名为梦的驿站。而白露来临之日,自由的风,飘忽的云;朝开暮落的花,似真似幻的影。我对“白露”一词格外钟情,对这个美丽婉约的词汇始终怀有独特情愫,或许正是源于对这个“露”字的偏爱。

白露作为节气,象征着秋凉的起始。然而,它绝非仅仅是天气转凉的标识,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为诗人赋予了无尽的灵感。唐诗宋词的韵味中,白露依循着旧时的韵脚将缕缕柔情绽放。你看,曹操感慨: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丕吟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倾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陶渊明描述: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任翻写道: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白居易言: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迟钝的人在此时,也能感受到天气的变化了。白天阳光尚热,夜晚降临,温度骤降,晨起水汽在草木间凝结成露水,这一颗颗晶莹透亮、洁白无瑕的小精灵,便如一个个未舍仙气的天地信使,告诉着人们昼夜温度的巨大变化。白露之后,梧桐叶落,荷残莲生,而气候干燥,值此时节,人们要当心“秋燥”伤人。

到了白露,阴气渐盛,清晨的露水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洁白的水滴,故而称为白露。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此两句之意为,处暑时节依旧酷热,每日需以一盆水沐浴,过了十八天,至白露时,就不可袒露身体了,以防受寒。还有俗语:“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即,白露前后若有露水,则晚稻会有良好的收成。

图片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标志着孟秋的落幕与仲秋的开场。此时昼夜温差显著加大,天气逐渐趋向转凉。自白露起始,暑气如同潮水般缓缓退去。夏日的炽热在时光的流转中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秋风的浅吟低唱。秋风轻柔拂起,宛如一位优雅的信使,传递着季节交替的讯息。夜晚仿若一幅被悄然拉长的画卷,静谧且幽深。

白露时节宛如一位温婉娴静的佳人,悄然降临。此时,天空高远辽阔,恰似一幅广袤无垠的湛蓝锦帛;云朵洁白如棉团,仿若一群悠然自得的绵羊,自在飘荡。清风宜人舒爽,恰似大自然轻柔的爱抚,轻拂面庞,送来丝丝凉意。夜幕笼罩下的稻田飘散着一缕清幽的露香,那是秋夜独有的芬芳,轻轻萦绕鼻尖,令人沉醉于这宁静的氛围之中。金黄的稻谷在广袤的田野中摇曳生姿,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澎湃着丰收的喜悦。每一株稻穗皆低垂着头,仿佛在感恩大地的滋养,又似在向辛勤劳作的人们诉说着收获的篇章。这丰收的欢悦,不单洋溢于田间地头,更荡漾在每一位农人的心田。稻田里的每一颗露珠皆似珍珠般圆润,在月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辉,仿佛是大自然洒下的点点繁星。远处山峦在朦胧夜色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淡墨勾勒的山水画,宁静而悠远。

白露,这成熟的露珠,见证了季节的更替,也见证了生命的轮回。它用自己短暂而美丽的存在,告诉我们:成熟并非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在这白露时节,让我们感受秋的宁静与深沉,汲取大自然赋予的力量,以一颗成熟的心,迎接生活中的每一次变化与挑战。

高悬于天边的一轮明月,让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乡愁愈发沉重,更加期盼与家人团聚。白露的到来,更像是一个温柔的提醒,勾起了游子的思念之情,提醒他们在中秋之际要归家探望亲人,告诉他们陪伴才是缓解思念之苦的最佳良药。

秋至白露,微风和煦,正是“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美好时节。让我们摒弃心中的浮华,拂去夏日的躁动,收获一份自在宁静的心境,在这个诗意盎然的秋天里,与一切美好不期而遇。

图片

在历史的长河中,白露时节为家人添衣的传统习俗,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古代,有这样一则动人的故事。有一位贤良的妻子,她对家人关怀备至。每逢白露时节来临,她总会提前为家人筹备好厚实的衣物。她的丈夫是一位勤劳的农夫,每日早出晚归劳作于田间。妻子担忧丈夫在清晨的寒意中受寒,特意为他缝制了一件温暖的夹袄。孩子们也在妻子的关爱下,及时穿上了适宜的衣裳,在渐凉的季节里依旧能保持健康与快乐。

而在这如诗如画的季节里,一项古老而温馨的传统悄然展开,那便是为家人购置寒衣,以抵御即将来临的严寒冬季。白露时节的显著特点,便是天气转凉的速度令人猝不及防。仿若一夜之间,秋意便浓郁得难以化开。正因如此,人们未雨绸缪,为即将到来的冬季精心筹备。在此际,为家人添置一件温暖厚实的衣裳,已不仅仅是满足生活的实际需求,更是深情厚谊的承载。那一件件精心挑选的寒衣,恰似一封封无声的情书,倾诉着对亲人的关爱与惦念。当家人身着这饱含温暖的衣物,便能体悟到那份源自心底的关怀,即便身处寒冬,亦能心生暖意。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被招进水电十二局当上了水电工人,参加了水电站建设。刚进水电十二局,心里挺高兴的,远离家门进入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工作,而且还是部属单位。干了几个月后才知道工作挺苦的,风餐露宿,不管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都在野外作业,长年累月,转战浙西南崇山峻岭。那个年代,冬天特别冷,下雪结冰是常有的事,我从事的钢筋工,粗到ф32mm,细到ф4mm,为了赶工期,气温在零下七八摄氏度,冰结了厚厚一层,双手冻成红萝卜似的,也得用双手敲开冰块,取出钢筋,开始一开的作业。

那时穿的衣服很单薄,不要说棉袄,就连棉毛衫、棉毛裤都没有。下班后,十二个人一间的集体宿舍里,我们只能以小跑步来取暖。冻得实在吃不消。突然接到父亲寄来包裹,拆开一看,是父亲给我寄来了一件旧棉袄,款式中山装,有4个口袋,还挺像样的。父亲在一张条上写道:“儿子,一人在外多保重,父亲得知在工地上很冷,寄上这件旧棉袄给你取暖。”我知道,这件旧棉袄是我父亲唯一一件棉袄,寄给我,他自己就没的穿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白露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中国文化符号。虽然此诗本意并非着重于添衣,但描绘出了白露时节的清冷氛围,让人联想到在这样的时节,人们需要增添衣物来抵御寒冷。这些故事和典故,让我们深入领会和感受这一传统习俗的内涵与意义。它不单是物质的给予,更是精神的慰藉。在寒衣的一针一线中,蕴含无尽的关 爱与祝福;在为家人准备衣物的过程中,我们体悟到亲情的珍贵与温暖。

如今,尽管时代变迁,生活方式改变,但这份传统的温情依然在我们心底流淌。或许我们不再亲手缝制寒衣,但为家人送去温暖的心意从未改变。在白露时节,我们依然会精心挑选一件舒适的毛衣,或是一条厚实的围巾,将关爱与牵挂寄寓其中,让亲人在寒冷季节里感受到爱的围绕。在每一个白露降临的时刻,用真情书写亲情篇章。让这古老的传统用寒衣传递温暖;让岁月因这份温情更加美好,让心灵在爱的怀抱中永远温暖如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