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网格治理在农村难成功?很多事没有网格也能解决,村干部却越来越悬浮

全文3597字,阅读约需11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农村地区的网格治理普遍未能成功,原因包括制度设置上的移植城市治理逻辑、缩小治理单元和作为创新政绩的网格治理。

02L镇网格治理试点过程中,村干部与网格员职责不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03然而,网格员的设置初衷在于回应群众诉求,但实际上网格事件解决不了,反而提高了发现问题能力,没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04为改善网格治理效果,建议纯网格员只做网格事务,形成兼职网格员,半天制压缩成本,关注老年人情况。

05另外,取消网格员或精简队伍纳入扩大化的村委干部,与包组制度相结合,以提高治理效能。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网格治理作为一种治理技术,已经没有多少新鲜感,全国各地都陆陆续续建立了网格系统,试图重塑治理架构。然而,从调研情况来看,农村地区的网格治理基本上没有成功案例,许多地方也开始调整、收缩网格制度,无疑意味着网格作为一种失败尝试已经成了过去式。

从制度设置上来看,网格治理的旨趣至少有三:一是移植城市治理逻辑,网格管理作为大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模式已经得到验证,有很多经验,将城市治理经验移植到农村,试图提高村治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二是缩小治理单元,实现治理下沉,模仿或延续应急时期的治理模式,提高精细化治理水平,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网格系统,增强国家信息建设,提高国家治理水平;三是作为创新政绩的网格治理,地方政府将各类花样的网格治理模式总结成不同的创新经验并推广,为了创新而创新,成为干部政绩的组成部分。

L镇之前就有设置网格员的尝试,但是由村干部兼任。2018年,该地作为试点推行网格治理,(县级)市里发文要求一个网格派一个专门的网格员,当时划分了71个网格,按照一个网格一个人员统一招聘,基于岗位需求,有一些限制条件,倾向于招聘大专学历以上、年轻的、男性、本地人,由于待遇水平不高,报考的人比较少,就吸纳了一批退役军人进队伍。

2019年新市民服务中心将派出所户籍专干作为新市民协管员划拨到镇里面,镇里将其安排到各个村,加入网格员队伍,这批人员有20多个,至此网格员队伍一共就有90多人。2020年开始,该镇逐步消化网格员队伍,每年有5个左右名额,让网格员推优转编为村编队伍,到2024年已经转了20多个,工资待遇提高了五六万。

从架构上来看,每个村实际上分成3-4个综治网格,但每个网格依然范围较大,无法插到底,人员不足,因此L镇将50-100户设置为微网格,从全镇700多个志愿者中遴选微网格长,形成网格管理员(副书记)—网格长(一般工作人员)—专职网格员—微网格(长)的系统架构。

2018年网格员进村职责还未明确,作为补充村干部参与工作,比如C村的F网格员就负责了安全生产、消防、环境等工作。2019年开始,网格员建设逐渐明晰,岗位职责和考核体系慢慢健全,主要的工作任务包括:日常巡查,巡查时间每天3小时,定位追踪;一周报事件数量要求50多件,每天3条;走访上报,重点人群定期走访。

后期工作任务有一定的调整,现在包括:巡查,定位轨迹;报事件,有数量要求、类别要求、字数要求、处理周期要求;民情走访,拍照、定位,走访事件上报;新市民(流动人口)摸排和信息更新,比如工作单位、电话号码等,每月有抽查;写报道、宣传材料;民情日记,一周2条,比如安全隐患、矛盾纠纷调解等,各类临时性工作,比如房屋安全排查、社情民意调查、人口普查等。

一定的治理结构与治理事务及其密度相适配,此地网格治理的功能在于:一是村庄行政化,村干部行政化后的村治行政化、悬浮化,村庄的重点在于服务经济发展,社会面向没有那么强,脱离群众,网格的设置可以增加跟群众互动的频次,解决一些小事;二是在于当地为人口流入村,每个村都存在不等数量的流动人口,网格的设置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是更有效的;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大问题基本解决,大多是一些小问题,能够解决,且村集体经济收入能够支付得起,高成本运行,就可以形成问题解决的闭环。

在某种程度上,网格治理弥补了传统村组结构中的部分治理缝隙。传统的村组结构作为自治组织的架构,是自下而上的一种村治结构,但网格治理完全是自上而下的国家力量,推动治理单元下沉和属地管理原则的一种模式。随着村级行政化的加深,传统村组结构的自治功能弱化,村干部眼光向上,对上负责,小组长虚化,面向群众的工作减少,村干部也不可能精准对应全村20多个小组,时间精力都跟不上,并且更多的行政任务,尤其是条线工作下沉,村组结构承担不了,最后就需要新的角色/层级,也就是网格员来承担,一个网格员实际上负责好几个小组,成了“大组长”,形成村干部-网格员(大组长)-小组长/微网格长(户数规模接近)成了新的村治结构。

虽然在村民眼中,网格员跟村干部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认为他们都是村干部,有事情都可以找,但在分工和岗位职责上,村(委)干部与网格员还是存在诸多不同的。村干部是有村委编制的,是村编干部,正式的全职干部,主要负责行政事务和中心工作,也就是各条线工作和经济发展任务,他们的工作面向是向外的,很多村干部也不是本村人。而网格员虽然也是正式全职的固定人员,但没有村编,工资待遇低很多,主要负责条线工作与网格工作(仅限本网格),工作面向主要还是向内的,负责部分行政事务和群众事务,解决一些群众诉求,他们大部分是本村及周边村的人。

网格员作为大组长,跟村民小组长的角色也是有不同,小组长是村民选举出来的非全职、不固定的自我管理成员,他本身就是本村本组的村民,配合村干部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范围也仅限于本组。小组长与村民之间是基于地缘、血缘的强关系,很多工作不能强制,所以有时候推行不动工作,而网格员作为行政化的工作人员,与村民是一种弱关系,反而能够推动工作,在某些时候可以强制。因此,从工作面向、功能发挥上村干部、网格员、小组长在一些层面上可以实现互补。

然而,从实践来看,网格制度的运行既没有达成预期效果,反而违背了制度设计的初衷。网格治理不是光靠设置一个网格员就能运行起来的,而是要建设一整套网格系统,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难度很大,如果没有一把手工程或主要干部推动,很难落到实处。

在很多地方,网格管理的设置不上不下,大部分网格管理仅仅是一个部门/条线,还是一个不那么强势的条线,所以它就不可能调动或统筹与它平级的其他部门资源,因此就不可能快速解决问题。网格治理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无法解决条块矛盾和部门主义壁垒,最后只能是小范围的合作,很难解决大事。

而且网格事件本来就是事本主义的,解决完就完了,如果只能解决一些小微事件,比如卫生、垃圾、环境等,那么建立如此一个系统来处理小问题实际上是完全没有效率,这些事情本来就没那么重要,且村干部平时顺手也能做,不至于再增加治理成本,制度成本和人力成本,弄一个网格专门去做。

现阶段,网格员的设置初衷在于回应群众诉求,为群众办实事,但现实是网格员只是问题发现的初端,能够把群众沉默的问题发掘出来,但是发掘出来却解决不了,只提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没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不了问题,就运转不起来,最后变成网格员自循环。

L镇的网格员设置从一开始并不健全,也不纯粹,最开始是当地高度行政化,村委对于新的行政任务承接不了,干不完,就不得不再招人,提供新的岗位,来完成新的工作任务,设置了网格员这个岗位。

“那时候网格员本来就不明确,实际上是以网格员的名义招聘村干部,本来就是村里缺人干,村里的工作没人干,招进来人干活,后面才说要换成网格条线,只能在做条线工作的同时做网格工作。”(F姓网格员)

同时,网格员虽然受到乡镇网格中心的管理,但人是在各个村工作,工资也是村里出了打给镇上,镇上再发给网格员,网格员如果想晋升也与村委有部分关系,所以无论是经济待遇,还是人事关系,网格员都很容易被行政吸纳去做其他条线的工作,有的网格员称条线工作与网格员工作占比一半一半,而且其他部门也可能给网格中心塞进来一些工作,比如12345等。

“除了计生和财务,其他条线都能给网格员做,网格员都能做,都要配合,我们又没有发言权,反正要我们做,我们就做。不做的话,书记有一票否决权啊,就不让你在这个村干了啊,把你踢回镇里,镇里调到其他地方,你可以摆烂,就是干网格员的活,但还这么年轻,不是说能摆烂就能摆烂,又不是年纪很大了。”(C姓网格员)

另外,网格工作也是有考核的,考核跟网格员的绩效相关,跟工资挂钩。考核体系的设置是完全数字化、标准化的,与村庄社会不均质、模糊性的社会现实存在差异,用标准化的考核体系对接非标准的社会就会出现不适配的问题,但由于考核目标的设置,网格员就必须完成,因此网格员就会反向适配考核目标,采取策略性行为,背离岗位设置的初衷,有选择性地上报问题,报能解决的事情,走访有问题的群众。乡镇干部也知道这种情况的存在,几乎默认,报太麻烦的事情,他们也解决不了,所以“网格员都是自己的人,一般不会报特别难的问题,时间有限制就不会报上来,都不要给自己找麻烦”

”网格员报事是有一定处理周期的,考核要求一周解决,但是实际上可能涉及多方,一周肯定解决不了,比如减速带损坏,上报,转到路政,路政解决有周期,要预算,解决不了,不在一个系统,综合治理条线管不到别人,最后事件完不成,核查不通过,那就要追责网格员,扣网格员的分(扣分还要扣基本工资),那最后就不报这些事情,不报就大家都没有问题,人家路政就给我打电话不要报了,让我也不要做系统,直接说也能解决,但是不走系统,我一个月的工作量怎么完成,只能自己想办法,这个岗位的存在意义在哪里?最后就是我发现问题我自己解决,周期内能完成的我就报,还有些村民反馈的问题也解决,只是不再报系统了,那还要系统干嘛,最后就是完成工作任务,一点实际效果也没有。“(C村F网格员)

最后,网格系统成了自导自演的完美闭环,(上报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实际的)所有问题又都没解决。网格能解决的问题,以前也能解决,没有网格也能解决,现在依然可以解决,只是流程复杂了许多。

最后的最后,村治回到原样,甚至更差,村组结构解体,村干部越来越悬浮,越来越不做群众工作。

及时止损的可能路径就是:

纯网格员只做网格的事情,事情数量减少,可形成兼职的网格员,半天制压缩成本,期间完成民意收集、流动人口、定期走访巡查的事务;网格员任务标准以能解决的小事为主,大事报事较为宽松,走访巡查以走到为主,重点关注老年人情况;

不变体制变机制,取消网格员,或精简网格员队伍纳入扩大化的村委干部,与包组制度相结合,村委干部兼任网格员,包2-3个组,差不多100-150户左右,同时缩减网格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