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专家,北京市科协第一、二届主席茅以升的女儿茅玉麟走进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以“我的父亲茅以升”为主题,讲述了这位一生怀揣科学报国梦想的科学家,如何架起一座座有形之桥和无形之桥。
受父亲的影响,茅玉麟也投身于科普工作之中。从2019年起,作为“科学家精神北京宣讲团”的成员,她多次走进校园,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面对面,分享父亲茅以升的故事。
图片来源:府学胡同小学
陈洪从外国的空中指挥预警机、重型隐形战斗机、巨型运输机、舰载战斗机,讲到中国制造的歼-20战斗机、运-20战略运输机、翼龙无人机、彩虹-4无人机等。
陈洪还分享了飞行员张超、曹先建等人在面对危机时坚守使命、英勇无畏的感人故事。针对视力受限的学生,他鼓励其成为远程驾驶无人机的飞行员,并勉励所有学生努力学习,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顾红雅走进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以“砥砺前行 科学家精神之植物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图片来源: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
顾红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植物相关知识,并特别介绍,植物不仅有学名,还有自己的“家”——科。她详细介绍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菊科、豆科、蔷薇科、十字花科、葫芦科等植物“大家庭”。
顾红雅分享了中国驯化成功的各种重要作物,如小米源自狗尾草、大豆由野大豆驯化而来;同时,她还传授了挑选猕猴桃的“小窍门”:红心甜,黄心香,绿心耐藏放冰箱。
此外,顾红雅通过分享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科研故事,鼓励学生们以他们为榜样,感悟科学精神。她建议同学们多亲近大自然,因为只有认识了动植物,才会有兴趣研究它们。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研究员、月球及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走进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带来主题为“玉兔与祝融:科学家精神照亮人类探索每一步”的科普讲座。
贾阳分享了团队设计并成功发射月球车“玉兔一号”与“玉兔二号”,以及火星车“祝融号”的历程。他介绍到,面对月球极端温差的挑战,团队借鉴课桌抽屉的灵感,解决了相机保温问题;团队还将中国神话融入科研之中,如在试验场地刻“望舒”以自喻,通过网络活动为月球车取名“玉兔”;“祝融号”已在火星表面留下近4000个“中”字,传递了独特的中国式浪漫。
在贾阳看来,“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于它能够赋予人类一个新的视角看火星、地球、太阳系、宇宙,甚至审视人类自身。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凭借想象力和创造力,共同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研究员王英勋走进北京市通州区第二中学,以《探索无界,创新驱动——科学家精神在航空无人机领域的翱翔》为主题进行讲座,带领学生“飞跃地平线”。
王英勋从公元前2000年的飞天梦想讲起,介绍了飞机的发展历史,剖析了飞行器在战争、生活等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历程。他通过“吹小纸条”的小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气流的升力,从而理解飞机起飞的奥秘。他还阐述了飞机领域的相关研究现状,展望了无人飞行器的前景。
王英勋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提问。面对看似脑洞大开的问题,他不会直接下结论,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在王英勋看来,思考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科普普及一定要抓住孩子的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虔走进展览路一小,与学生们共同进行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遐想。
陈虔向学生们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听说读写”和“思考”能力,并详细讲述“分词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他还展望了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指出其智商已与人类持平,并预测未来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慧,但还不能理解人类的情感。
陈虔强调,人工智能虽能替代重复性劳动,但人类的创造性与沟通类工作难以被取代。他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引发伦理危机,因此,科学精神要与人文精神并重,AI的发展不能脱离人类的伦理边界,要符合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
中国科协气象顾问、中国追风小组前核心成员卞赟走进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带领学生“看云识天气”。
卞赟为学生科普了气象学知识,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他提到,2004年看了一部名为《后天》的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个气象学家通过观测气象变化,预测灾难并拯救全人类的故事。卞赟回忆说,那年他参加高考,也希望能拯救全人类,于是决定报考气象学专业。
卞赟还介绍了竺可桢、叶笃正、曾庆存等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他认为,科学家精神就是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放下一切,孤注一掷去努力。卞赟以此勉励同学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服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晓茹走进朝师附小西坝河校区,带领学生们走进人工智能的世界。
王晓茹通过《狼来了》的故事,以及计算机“深蓝”、阿尔法围棋(AlphaGo)与人类高手下棋的经典案例,引导孩子们思考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关系。她还分享了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自己带领团队首次成功运用人体姿态实时追踪技术于开幕式《雪花》和《致敬人民》节目的经历。她强调,人工智能虽然强大,但其背后的智慧仍源于人类。
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史军走进方庄第二小学,为学生们分享了《科学家精神浇灌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主题讲座。
讲座中,史军纠正了学生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真实一面。他分享了袁隆平、屠呦呦、钟扬三位科学家与植物之间的故事,同时穿插了大量的“硬核”科普知识,如杂交水稻的培育原理、青蒿素在疟疾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种子库对于人类未来的重要意义等。
史军用钟扬的话寄语学生:“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是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他希望这样的科学精神和种子能够播撒在学生的心中,激励他们成长为未来的科学栋梁之才。
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环保组组长、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赵溪走进北京市东城区西中街小学,给学生们分享了“登峰造极的中国科技”主题讲座。
赵溪以“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和穿越南极第一人秦大河为例,讲述了中国科学家如何凭借坚持与智慧,为人们开启重新认识地球与宇宙之门。
赵溪分享的南仁东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回国贡献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学生。同时,秦大河徒步穿越南极的壮举,以及他的科研贡献,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索的艰辛与荣耀。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宣讲活动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协党校)联合各高校科协、16区科协共同实施。其中,“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开学第一课”系列活动通过宣讲伟大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传承和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少年努力学习、勇攀高峰,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推动公众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家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