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3年上海开埠后,大量西方文化与生活方式传入上海,喝咖啡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项。起初咖啡馆多作为西餐厅的附设,并不独立运营。租界形成,侨民数量日益增长,随着航运业在虹口发祥与进一步发展,中国第一家独立运营的咖啡馆——“虹口咖啡馆”诞生于此。
1886年的一个冬天,一艘货船自远方来,停靠在码头。一群脸晒得黝黑的海员离开货船,嬉笑着走进了“虹口咖啡馆”。据有关史料记载,虹口咖啡馆是近代上海第一家独立运营,而非附属于某家西餐社的咖啡馆。究其原因,与虹口的地理位置、航运功能密不可分。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英商东印度公司在徐家滩,今东大名路一带建造简陋的驳船码头。1860年(清咸丰十年),英商宝顺洋行建造宝顺码头,为上海第一个轮船码头。
自此,作为发祥地的虹口,拉开了上海航运业发展的序幕,也为引进咖啡这类舶来品提供了客观条件。随着外国水手与各国侨民数量的激增,催生了开设咖啡馆的需求。彼时,开设咖啡馆的多为各大洋行与西餐社,顾客也以各国侨民、洋行买办与外国水手为主,尚未走进平常上海人的家中。
到上世纪20年代,营业性咖啡馆大量出现,同时新知识分子将咖啡馆作为其聚会与交流的空间,其公共属性进一步加强。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到,“俱乐部、咖啡馆、沙龙、杂志和报纸,是一个公众们讨论公共问题、自由交往的公共领域。”
咖啡馆逐渐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等商业基础较好的区域聚集。一些较早接触西方生活方式或者留洋归来的新文艺作家也相继开设了咖啡馆。1928年,在繁荣的北四川路上,“上海珈琲”正式对外营业,这是由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文学团体——“创造社”成员共同开设的。
当时的北四川路一带,文学氛围浓厚,包括创造社、太阳社在内的文学社团作为中坚力量,开始参与到社会变革中。而像“上海珈琲”这样的咖啡馆,逐渐成为上海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空间,吸引了大量知识分子,见证了种种重大的社会事件。
文章来源:《虹口报》2024年08月02日,有删减。
作者:姚易
讲述人:范佳
编辑:葛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