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打开“心结” 疗治“内伤”

青少年时期学生身心快速发展,孩子需要适应身体变化、建立自我认同、探索人际关系,并面对学业和未来职业压力等多个成长议题。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身心是否健康,可能深刻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社交能力、人格发展乃至职业生活。青少年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多发、频发,特别是低龄化趋势,已然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议题、重大教育话题。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郁患者的致病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家庭因素,其次是学业因素,然后是社会等相关因素。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成熟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打开青少年抑郁的“心结”、疗治青少年心底的“内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现实情况看,相对于孩子来说,家长更有病耻感。由于对抑郁症的认知匮乏,当孩子不开心时,家长就认为孩子“承受能力差”“意志薄弱”。即便孩子确诊抑郁了,家长仍不愿意承认孩子生病,甚至不理解、责骂或是选择逃避。孩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治疗,病情就会越来越严重,继而衍生出悲剧性事件。

倘若您的孩子正在面对“心理感冒”,作为家长要先改变自身观念,理性对待,接纳孩子也接纳自身。看着曾经活泼健康的孩子突然变得闷闷不乐,多数人都会抵触和不接受。当孩子感觉不被理解时,他们会隐匿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情绪,这对孩子的恢复不利。同时,父母还需克服病耻感。孩子得了抑郁症,父母或许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羞耻感,比如跟旁人提及孩子时欲言又止,小心翼翼地过度保护或者过度责备。这些都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家长要当一个倾听者,保持开放与理解。当孩子抑郁时,家长要放下批判的念头,例如“你这就是想太多”“坚强一点”“你太矫情了”“抗压能力太差了”。也别轻易说“我理解”,除非真的有过亲身经历;应真诚地说“我不明白,但我真的想知道”,会让孩子感受更好。对孩子说:“无论你怎样,我依然爱你”“你对我很重要”“不管怎样我都在你身旁”,让孩子感受到理解、尊重和接纳。

家长要主动询问孩子,是否愿意一同去看医生。鼓励孩子积极进行治疗,告诉孩子抑郁症和其他疾病并无不同,是能够医治的,帮助孩子走出这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