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百面】不被定义的重庆老年人 正是闯的年纪

视频:侯文徽 邓钰潇
央广网重庆9月6日消息(记者陈静 实习生崔熙 刘阳)老去不是终结,老去可以是一种别样的收获。在重庆这座充满故事与温度的城市里,一群“不被定义”的老年人在网络上悄然走红:与旧书不离不“弃”的王爷爷,将人生过得“微醺”自洽的雷婆婆,把普通农村生活过出“花样”的张爷爷……他们不畏年龄,讲述了一个个关于生活与热爱的故事,诠释了“年龄只是数字”的真谛,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也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弃书库”的王爷爷:与书为伴,我得益良多
位于重庆渝中区中兴路旧货市场里,一家面积不大却堆满一层层旧书的书店格外显眼,这是一家开了二十几年的老书店,名为“弃书库”。
图片
王爷爷和他的“弃书库”(央广网发 侯文徽 摄)
“弃书库”店主是75岁的王爷爷,衣着朴素、精神抖擞、开朗健谈。一听说是采访,他很快打开话匣。王爷爷告诉记者,他酷爱读书,1999年下岗后就从事卖旧书的工作,最开始摆地摊卖旧书,后来搬到这10平方米的小书店,岁月更迭,留下痕迹,堆叠成了现在满满当当的“弃书库”。
二十多年来,店里店外都是他一个人打理,乐在其中。王爷爷介绍,开书店最大的收获就是养生,自己身体很好,几乎没有去医院。其次是养志,看不同的书籍,就像在补课一样,慢慢养志。第三就是养财,这里的“财”不是钱财,而是精神宝藏的积累,从最开始的几本书到现在两屋藏书,近2万册的书籍成为王爷爷宝贵的“财富”。
图片
王爷爷的“弃书库”内部(央广网发 刘阳 摄)
“人弃我取”,他用四个字形容这些年来的工作,“书店里的所有书都不是我自己的,都是别人抛弃、放弃、丢弃的,我去捡起来,搬到这个地方。”就这样,王爷爷一点一滴“堆砌”起了“弃书库”,一个仅有10多平方米却被一摞摞旧书堆里,包含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美术甚至教辅等书籍。满满当当的书库颇具文艺气息与独特气质,吸引了一大堆市民、游客前来拍照打卡,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书店。
随着年龄变大,王爷爷也担心着以后这些书的去处。“希望能有认识弃书价值或有收藏爱好的人,可以开一个‘渝州签名书展’,把这些书送到有需要的地方。”王爷爷向我们表达了他未来的期望。
开咖啡酒馆的雷婆婆:我很普通,咖啡就是我的爱好
白天卖手冲咖啡,晚上卖精酿啤酒,70岁的雷婆婆独自经营着这家位于重庆渝北区嘉洲花园老社区里的“popo咖啡”。
图片
雷婆婆在制作手冲咖啡(央广网发 邓钰潇 摄)
来到“popo咖啡”店时,正值午后,室外酷暑难耐,走进咖啡店凉风习习。雷婆婆穿着无袖连衣裙,围着格子围裙,正在收拾。看到有人进店,她开心地招呼大家入座,然后端来爽口的柠檬水。
婆婆告诉记者,她的爱好与很多同龄人不一样,“我不爱打麻将,不去跳广场舞,很多年也没看过电视了。”相比之下,雷婆婆说自己更喜欢跟年轻人相处,“年轻人有活力,会有很多新奇的想法,我最喜欢跟年轻人交流。”
谈及学做咖啡,雷婆婆告诉记者:“偶然喝到儿子递过来的手冲咖啡,瞬间就爱上这种口感细腻的饮品。我现在学做咖啡、做精酿啤酒完全是出于个人兴趣,跟以前我做什么工作没有关系,就是自己想要学习和尝试。”
2020年,雷婆婆有了开“咖啡店+精酿啤酒店”的想法。儿子刚开始有点震惊,但还是主动帮她联系了一位咖啡老师。从零开始学习手冲咖啡,雷婆婆认为,一定要沉下心来,因为手冲咖啡花时间花精力,却很适合像她这样的退休老年人。“因为我不急不躁,更懂得享受每一秒时光,沉得下来,也愿意沉下来。”婆婆笑着解释说。
图片
雷婆婆经营的“popo酒馆”(央广网发 侯文徽 摄)
如今,雷婆婆经营的“popo酒馆”已有三年多,店里简单整洁,温暖治愈的氛围,吸引了不少头回客。他们不仅喜欢品尝婆婆的手艺,更喜欢找婆婆聊天。“这个小店会有家的感觉,与雷婆婆聊天,自带疗愈功效。”经常来店里的崔女士说。
没有客人的时候,雷婆婆也在研究咖啡和酒的手艺。她说:“越学习越了解,就越觉得生命的美好与美妙,世界上还有很多有趣的事与物,等待着被我们老年人探索。”雷婆婆眼里闪烁出对生活的热爱。
造童话小屋的张爷爷:耘兮小院的每一块砖我都摸过
在重庆南川区大观镇山里,78岁的张爷爷造了一家如童话般梦幻的花园庭院——耘兮小院,“耘兮”就是“干活吧”,寓意“一切美好皆由努力耕耘得来”。
位于半山坡的小院以十年前建造的两层楼的红砖房为中心,通过人工垒出来的堡坎延伸,房子周围搭配有菜地、柴房和杂物间,种有竹林、三棵山茶花和桂花树,爱花的张爷爷还在陆陆续续不断添加园艺花卉。
图片
被花包围的张爷爷(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原本这里只是一片荒坡,重新修建改造是一个不小的工程。“7000多片瓦,一晚上全部从山坡底搬上来。”从几十年前的土墙房子,2011年一砖一瓦推翻重新堆砌,隔年建成红砖房后,2022年又开始建堡坎着手装修改造:拆吊顶、换门窗、铺地板、改厨房、种花园……最终建造成现在这被四季更迭的花卉簇拥,美不胜收的花园别墅。
之前的土墙房随着时间的侵蚀变成了危房,无法满足张爷爷一家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因此,在2011年因结婚而迁回乡下的时候,张爷爷一家开始拆除旧房,重建了红砖房作为养老住所。后来,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和居住体验,尤其是考虑到长期生活的舒适性,逐步开展了改造工作。
张爷爷说,他20多岁时就爱上了园艺,那时经济比较困难,也没什么种花技术。现在有条件了,只要能找到的植物,他都会花心思种在院子周围,没有种花的花器爷爷就用上家里的烂瓷盆、电饭锅、尿壶、土罐等。
图片
开满了花的耘兮小院(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院子里一年四季繁花似锦。早春时节开放的是郁金香、洋水仙、雪柳,还有门前三棵由三十多岁的张爷爷种下的山茶树;4月份,小院里开满了各类月季;盛夏,绣球花开放,门前的小径便铺满了蓝色的绣球,再然后是百合花开放在院子各个角落;秋天,粉白色菊花接着开放,挂满堡坎。菊花开完后,进入冬天,等待来年的花季。屋里也有爷爷自己制作的插花,因为舍不得院子里的花,所以总喜欢去山上“冒险”,寻找合适的插花材料。爷爷更偏好选择“自然一点,舒展的枝条。”
图片
张爷爷的插花作品(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张爷爷在山里住了四十多年,如今三代同堂。随着改造,村里的家也越来越符合大家的居住需求,家里的小辈们越发频繁地回到这里,真心实意地爱上这里,张爷爷的儿媳陈女士感叹,“随着一家人共同参与小院改造过程,大家沟通变多了,我们全家人的情感也变得更加紧密。”
张爷爷年轻时当过小学代课老师,参过军,还在镇上当过会计,做过护林工,曾拥有过不同轨迹的人生,兜兜转转,却在36岁那年回到故乡,回归了农民身份。虽然一生中有过很多变数,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一直以来对生活的热爱。“一辈子的农民,就算不种花,也是要种菜的。”凭借勤劳的双手,张爷爷依旧把生活过得如花般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