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打造“生物脑与数字脑”:还需引入更多反馈以提高神经网络性能

9月6日,2024Inclusion·外滩大会创新者舞台上,来自蚂蚁技术研究院图计算实验室的朱晓伟和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的王云教授,共同探讨了“生物脑与数字脑”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王云教授说,尽管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人们对大脑的了解程度仅为10%。

他强调,对于大脑的研究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数据的获取和分析、神经网络的动态变化等。因此,构建数字脑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片

蚂蚁技术研究院和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于去年宣布启动校企联合的类脑研究项目“基于图计算的脑仿真架构”,目标是打造新一代大规模高精度脑仿真系统。

朱晓伟介绍了数字脑的概念和研究进展。他指出,数字脑有两层含义:一是虚拟但在功能、结构、行为等方面与生物脑对齐的大脑;二是在数字世界中运行的具有智慧的软件或系统。

目前,人工智能模型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数字脑。然而,要实现与生物脑相媲美的数字脑,还需要解决算力、算法和系统等方面的挑战。

图片

朱晓伟谈道,计算机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已经在数字脑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FlyWire发布的研究包括了14万神经元和三千多万的突触关系。此外,卷积神经网络和多层感知机等人工神经网络结构也受到了脑科学的启发。然而现有的人工神经网络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缺乏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反馈连接。因此,未来研究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引入更多的反馈连接,以提高神经网络的性能。

朱晓伟指出,无论是研究生物脑还是数字脑,都可以借助另一种运行介质的帮助来推动研究的进展。例如,通过构建数字脑来辅助对生物脑的理解和研究,或者利用现有的脑科学知识来改进人工智能模型,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将为未来科技创新提供强大动力。

上游新闻记者 杨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