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茫茫到绿油油 这片盐碱地如何变身“聚宝盆”

2023年全年,河北省粮食产量761.98亿斤,较2012年增幅达到10.67%。2024年,河北小麦总产量首次突破300亿斤大关。但是在河北,有相当一部分耕地是盐碱耕地,盐碱地是“沉睡”的耕地资源,更是潜在的粮仓。河北全面开展盐碱地综合整治,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全国更多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
总台记者 黄睿:这里是河北沧州市海兴县,眼下大片的玉米正在进入灌浆期,再过一个月就可以收获了。海兴县紧邻渤海,属于渤海粮仓的一部分,但其实这里的80%的耕地属于盐碱地。白茫茫的盐碱地根本无法和粮仓这两个字联系起来。那从过去的“白茫茫”到现在的“绿油油”,秘诀是什么呢?一起到中科院盐碱地试验基地去寻找答案。
图片
在200亩的海兴县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试验基地里,种植着玉米、高粱、棉花、秋葵等二十多种耐盐的农作物。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凯和他的团队在这里,进行一系列盐碱地改造利用实验,攻关盐碱地低产难题。
盐碱耕地在河北省的总面积大约有570.25万亩,其中滨海地区的盐碱耕地就有大约489.63万亩,占比85.86%。过去由于土壤盐碱化严重,粮食生产水平很低。
图片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 郭凯:滨海盐碱地是我国盐碱地利用潜力最大的一个土地类型。我们采用冬季咸水结冰灌溉的方法,冬季把咸水抽到地表上来,在地表形成一层咸水冰。春季咸水冰融化的过程中,先融化的高浓度的咸水先化,先渗下去,后融化的低浓度的咸水还有淡水,它的入渗能够把盐分淋洗到一个低的水平,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经过十多年的系统研究和实验,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形成了咸水结冰灌溉、肥沃根层构建、耐盐种植品种适生栽培等适应不同类型盐碱地的改良技术体系,在沧州地区实现了盐碱地粮食产能提升20%的目标。
图片
沧州海兴县小山乡小山东村农户 丁德合:涝了收蛤蟆,旱了出蚂蚱,不旱不涝出碱嘎巴,有碱嘎巴,那个东西搁在盐里它能长吗?中科院来了改造的这个,你看棉花、棒子,那边的高粱,什么都长得很好。
图片
由于土壤中富含钾元素,盐碱条件下种出的梨果甜度更高。农场通过和河北农业大学合作,筛选出7个适合当地土壤特性的梨树品种,摸索出一套防止返盐的技术给果农,树苗成活率能达到95%。
沧州海兴县海兴农场副场长 董海峰:今年我们的预计的总产量是在60万斤左右。现在“新梨7号”已经采摘完毕,并且已经都销售出去了,平均价格在每斤八元左右。
图片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唤醒“沉睡”的资源,盐碱地变化悄然发生。在河北盐碱地上正在不断“长”出新粮仓:“黄骅旱碱麦”被列入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黄骅苜蓿、南齐茴香、滦南大米、曹妃甸胭脂稻成为特色农业品牌。曾经“白花花”的贫瘠土地,逐渐变得“金灿灿”“绿油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