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桥镇东门桥社区:推进“三长制”工作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质效

华声在线讯(通讯员:梅思宇)近年,架桥镇东门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着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持续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锚准“三个突出”,抓严抓实“三长制”工作,始终秉承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初心,以“创”字为要,通过智能化管理,推进基层治理走深走实。
图片
桃源县唐县长到东门桥社区指导调研乡村振兴工作
突出党建引领,在选优育强三长上持续发力千家万户人的事,需要贴心人来办。在选优育强“三长”队伍方面,架桥镇东门桥社区多措并举,畅通好服务群众“最后一米”。选准人是关键。按照“地缘相近、人缘相熟”原则,精挑细选群众“传声筒”,在搭建“片—组—邻”架构时首先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分析,明确了各方面的人员构成和职责。其次,按照居住区域、自然村、交通道路等要素,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片,每个片设立片长,负责片内的事务管理和服务。再次,在每个片中,根据居住密度和人口规模等因素,将群众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设立组长,负责小组内的日常事务和服务。最后,在每个小组内,根据相邻的房屋和道路,设立邻长,负责邻里的日常事务和服务。对照每名居民代表联系服务5—15户居民的工作要求,推动优化代表结构、补充代表数量,保证代表中的党员比例不少于80%,35岁以下年轻代表不低于1/3,同时动态管理居民代表,破解“易选难退”问题。社区共有居民代表有60人,自工作开展以来,共调整代表13人,清理不合格代表4人。
突出基层实际,在破解治理难题上主动发力为写好基层治理答卷,架桥镇东门桥社区“三长”上连党心,下接民心,聚焦为民服务,搭起党群“连心桥”,促进邻里和谐,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东门桥社区土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但长期以来,没有科学规划管理,创新模式和品牌意识淡薄,从而制约了东门桥的产业发展,甚至把东门桥水果产业弄丢了。经居支两委商议,东门桥社区发动居民代表每周组织所联系的群众开展屋场会、茶话会,讲一讲政策、谈一谈感悟、说一说建议,最后因地制宜制定了“一年转弯子,二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的三步走计划,由有致富能力的居民代表带头,带领社区走发展富硒水稻、油菜、特色水果(黄桃)为主,农户庭院经济,乡村休闲游为辅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全社区打造“幸福湾场+农户庭院经济+生态产业区”相结合的模式,带动乡村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同时由居民代表带领农户利用荒山、荒地大力发展错季经果林,做到四季有花看,四季有果采。
图片
东门桥社区“三长”参加屋场会,共议乡村发展
突出创新机制,在解决急难愁盼上精准发力东门桥社区着力做实“三长制”,变基层治理“末梢”变“前哨”,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依托“发现、反映、解决、反馈”问题的工作机制,让群众“难事”变“易事”。东门桥社区是省级乡村振兴建设示范片区村之一,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商贸发达、人口流动量大,管理难度也相对较大。基于实际情况,2021年在县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东门桥社区与省电信公司达成合作,搭建起了智能化的“双网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双网共治”是指由线上、线下两张网络组成的一个社会综合治理系统,线上通过整合电信、组织、政法等部门数据,建立一张覆盖村域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控“云”网络。目前,社区共安装监控探头208个,云广播96个。聚焦防溺水、人居环境整治、独居老人居家安全、森林防火、秸秆禁烧等基层治理中的突出问题,通过自动预警和主动巡查及时发现基层治理中的突出问题。线下则是以居民代表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为指导,组建了以“片”、“组”、“邻”为层级的治理微单元,形成一张有形的“人”网络,对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介入处理。通过线上线下两张网络无缝对接,实现了“一屏观全村,一网管全村”的管理目标。
图片
智能化“双网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
一个村(居)民代表,就是一名民情联络员,架桥镇东门桥社区整合党群连心“五个到户”和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构建了网格化+村民代表+户积分工作机制,居民代表采取“线上+线下”“固定接待+日常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联系群众,以每季度积分情况来反映所群众对代表的满意程度,不断架起社情民意的“传声筒”和党群联系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