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家卢晓中:深耕教育四十载 以行动服务国家发展需求

图片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钟蕴凌 通讯员 胡海青

图/邓鼎园

教书育人四十载,以身作则带领学生追求卓越;立足本土需求,聚焦湾区教育,做“顶天立地”的研究;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扶贫,提炼独特的教育发展模式。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发挥实干精神,以行动切实服务国家发展需求,把青春挥洒在南粤大地上。

以身作则,激励学生不断追求卓越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在教学中,卢晓中对自身与学生皆秉持高标准,无论事务大小,都尽心尽责,力求做到最好。他以身作则、科学严谨的态度激励着学生在学术和生活中不断追求卓越。

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宁云华认为,卢晓中的教学风格既“专”又“博”。“‘专’是指卢老师对教育相关基本概念的理解非常准确且深入,‘博’是指卢老师的教学善于将教育学知识与当下时政、热门话题紧密结合,引导我们深入探讨,不仅从专业的角度去进行解剖,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体差异等方面。”这种跨学科、多角度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学术素养。

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卢晓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挑战杯”特等奖3项,主编教材入选“全国高等学校重点规划系列教材”,被授予“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在他的认真指导下,学生在《中国高教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高等教育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和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论文,不断刷新育人成果。

深入调研,为不同地区教育提供建议

以教育为本,胸怀国家教育发展大局。卢晓中带领团队深入贵州台江、广东汕尾等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扶贫服务。他表示,帮扶工作不仅要提供物质支持,更重要的是帮助其建立起能够自我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要形成造血机制”,为当地教育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2022年8月,卢晓中所在党支部与共青团广东省委、共青团佛山市委等部门联合与贵州省台江县签订组团式教育帮扶协议,提供组团式教育帮扶。在3年时间里,团队通过“小课题制”提升当地教师校本教研能力;打造“升学直通车”项目,推动台江中职学校与广东高水平高职院校建立大规模的联合培养机制,为台江县中职毕业生开辟高等教育升学的新路径;提炼“台江教育发展模式”,促进台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并面向西部民族地区乃至全国进行推广。

近年来,卢晓中积极投身“百千万工程”,作为阳江阳东区聘请的“百千万工程”指导专家,2024年暑假他在阳江深入调研,根据当地教育情况提出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学生培养模式的当代变革、人口变化下区域教育如何布局等问题,促进阳东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立足湾区,做“顶天立地”的科研

坚守“科学家精神”,把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是卢晓中做科研时秉持的信念。卢晓中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大湾区教育研究等领域做出卓越贡献。他主持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和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及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20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教育部)、省级科研奖励14项,荣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他深入教育一线开展扎实调研,主持撰写的调研咨询报告先后三届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24年1月,卢晓中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招标课题“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与制度创新研究”荣获优秀结题。

“做‘顶天立地’的研究,既要有理论高度,还能落地实践。”卢晓中说道。

卢晓中以独特的学术敏锐探寻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2018年,他推动成立广东教育学会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并担任理事长;2019年6月,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后不到4个月,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就正式挂牌成立,卢晓中担任院长。同月,高研院获评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20年12月,高研院首次申报即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教育智库榜单。卢晓中强调:“一个研究机构,最为重要的是不断产出高质量、学界认可的成果,科研才能焕发持久活力。”

谈及团队未来的发展规划,卢晓中说了三个愿景:“我们将继续坚持高质量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保持团队在大湾区教育发展研究方面的国内领先地位;我们将助推和支撑华师教育学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构建大湾区特色的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我们将打造区域教育研究的重镇,建成大湾区教育研究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