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本质,守护尊师常识 | 黄河时评

全文1315字,阅读约需4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在第40个教师节之际,全球各地的人们以不同方式表达对教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02中国教师节始于1985年,与国家改革开放和科学、进步、强国的叙事紧密相连。

03然而,近年来一些地区出现行政力量过度干涉教育的情况,形式主义盛行,教师权益受到侵害。

04为此,顶层设计已明确态度,发布《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05尊重教师和捍卫尊师重道的价值观,是传统精神的复归,也是尊重国家与民族未来的表现。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今天,整个忙碌的社会都将暂停它的步履匆匆,在我国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以最朴素也最庄严的方式道一声——老师好。

纵然世界多国的节庆时间不尽相同,但广义上的教师节依然会每年如期而至,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自不必说,俄罗斯、法国、英国、葡萄牙等欧洲国家,还有北美洲的美国,非洲的苏丹,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等,打开世界版图望去,尊师的基因已经随着山川河流渗透进人类历史的进程中。

可以说,面对当今变动交织的世界,教师节是穿越大陆海洋、跨越肤色语言、超越地位阶层的最大的文明公约数之一,是巨变中的不变。

中国不乏以职业或身份命名的节日。如果说以职业命名一个节日,是对具体行业、具体人的颂赞,“教师节”三个字虽自职业始,却又远不止于此,“传道授业解惑也”自是家国天下计的外延,也是古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的精神对话和血脉传承。

翻开我国的历史年表来看,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设立教师节的议案,当年9月10日便以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的全新面貌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熟悉时代语境的人都明白,其实教师节自肇始之日起,就与我国改革开放宏大时代背景下的科学、进步、强国的叙事相连接。

剥开教师节的内核会发现,它从来不是单一的原子化般的存在,它与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时代潮汐紧密相关,从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再到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所出现的璀璨如星的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等等,当代中国的进步都离不开更现代更科学更多元更精尖的教育,而教师作为载体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符号,深深镌刻进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当中。

不过近段时间以来,一些地区出现行政力量过度干涉教育的情况,各种填表、竞赛、下载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形式主义大行其道,挤占了教学自主权的空间,也有“子涵妈妈”这类脆皮家长无节制向教师与学校伸张义务,而在一些纷争中,主管部门因为畏惧舆情,每每将最无辜的教师祭出以平事端。当然,也有个别害群之马利用手中的学术权霸凌学生,让这些个案抹黑了教师这个群体。

凡此种种,无外乎当代人对权力与权利关系的解构,在教师这一群体上的投射。教师的权力对应的是学生的权利,家长与学校的权力对应的则是老师的权利。诚然,师权与所有权利一样,应该得到必要的监督与谦抑,但教师的权利却不能在道德绑架中白白流失。一些学子在粗暴的师权中属于弱者,但一些困顿于苛责中的教师同样也是弱者。我们所愤怒的应该是不受约束的权力,但不能不加甄别地将不满全部宣泄在教师群体的身上。

这显然需要系统性的进步来消解结构性的困境,如何保障师权与学生的权益,在二者当中把握平衡,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须面临的全新思考。

顶层设计对此已有明确态度,《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已于日前发布,就严把教师“入口关”、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学历水平、保障教师惩戒权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

如果说社会开始重视教育关系中学生的感受和权利是一种人本主义的觉醒,那尊重教师、捍卫尊师重道的价值观则是一种传统精神的复归,二者该以一种更和谐的方式共生。

如同当今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得益于高素质的科研型人才一样,未来社会的变革也会从课堂上一根脆断的粉笔、一声学生发自内心的“老师好”的问候开始。也正因此,尊重教师,尊重教育,本身就是尊重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第40个教师节,既是一个起点,也是一种精神的归来,这道文明的底线,需要集合广大的共识来守护。

评论员:李明 校对:杨荷放 编辑:刘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