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PM2.5降低后,近五年增加预期寿命6.9个月

全文2809字,阅读约需9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24年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为下一代添蓝”活动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现在投资清洁空气”。

02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表示,投资清洁空气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保护下一代,改善下一代健康。

03中国空气质量改善对成人健康有益,对妇幼健康的促进作用也显著,预期寿命增加6.9个月。

04为此,活动发布了《“为下一代添蓝”妇幼人群如何应对空气污染科普手册》,提供实用防护措施。

05另一方面,野火和沙尘对妇幼人群产生健康影响,需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9月7日,2024年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为下一代添蓝”空气-气候-健康科普活动在北京举行。当天恰逢第五个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今年的主题为“现在投资清洁空气”。

投资清洁空气,其实就是在“投资”我们的呼吸健康。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表示:“投资清洁空气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保护下一代,这对于改善下一代健康至关重要。中国空气质量改善不仅对成人健康有益,对妇幼健康的促进作用也同样显著。为了实现更精准的治理和保护,我们需要对受空气污染影响的不同人群进行区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表示,在未来的空气质量管理策略中,不仅要考虑全人群健康保护,还要考虑对脆弱人群的保护,特别是对妇幼人群的充分保护。

“对中国而言,这是一个协同实现空气、气候、健康领域的多重治理目标、提升其协同效益、最大程度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机遇,需要和欢迎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朱彤说。

图片

9月7日,2024年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为下一代添蓝”空气-气候-健康科普活动在北京举行。

空气质量改善带来健康收益:预期寿命增加、医疗开支节约等

在开幕致辞环节,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闫世东表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价为“北京奇迹”的“一微克蓝”是中国治理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用十年污染防治攻坚,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会上,薛涛也对中国空气污染治理的进展进行了梳理。薛涛介绍,从2012年底,我国修订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到接下来的十年间采取强有力的治理措施,包括“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等关键政策,我国空气质量得到了大幅改善,与健康息息相关的PM2.5暴露浓度快速下降。

薛涛关注到,在PM2.5浓度降低的同时,臭氧浓度有所上升,因此在空气质量治理计划中强调了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目前,臭氧增长的趋势已基本得到遏制。

研究还发现,空气质量的改善对成人健康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例如,PM2.5和臭氧协调治理加速健康改善,2013—2018年预计增加预期寿命5.0个月,2018—2023年预计增加6.9个月。

朱彤表示,空气污染是人类健康面临的最大环境风险,也是可避免的全球主要疾病负担来源之一。过去十余年,空气质量的显著改善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蓝天,也带来了可观的健康收益,包括预期寿命的增加、健康风险的减少、医疗开支的节约等方方面面。

“展望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达成‘碳中和’目标的雄心和减排行动,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可以促成健康风险管理的升级。”朱彤说。

图片

活动现场,孩子们参加体验活动。

孕期暴露于污染环境可能增加胎儿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风险

妇幼人群是空气污染暴露的易感人群,生命早期是空气污染的高度敏感时期。相比于一般人群,孕产妇、胎儿和婴幼儿因处于特别生理时期,是空气污染暴露的易感人群。

美国健康效应研究所发布的《全球空气状况2024》报告指出,五岁以下儿童对空气污染更为敏感,其健康受到的负面影响包括早产、哮喘、出生体重不足、肺部感染。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70多万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与空气污染暴露有关,使空气污染成为该年龄组儿童早逝的第二大风险因素,仅次于营养不良。

在深入研究空气污染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时,薛涛团队应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经典方法,重点关注了孕期和儿童期两个关键阶段——孕期暴露于污染环境中可能会增加胎儿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风险,出生后的儿童则可能面临PM2.5导致的下呼吸道疾病。尽管有证据显示二氧化氮暴露与儿童哮喘等疾病有关,但全球疾病负担报告在定量评估后认为其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未将其纳入最终结果。

“在中国,我们通过分析PM2.5的改善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发现空气质量的改善显著降低了儿童健康风险指标,由此导致妊娠期增加0.4天、出生体重增加29克。再如,PM2.5的改善,导致五岁以下呼吸疾病死亡数迅速降低,相关负担降低了82%。”薛涛进一步表示,这些积极变化不仅归功于有效的空气污染治理,还与妇幼保健服务的提升和新生儿数量的减少有关。

此外,薛涛也表示,不同省份的成人和儿童健康改善存在差异,这与空气质量改善的程度及受影响人群的基础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总体上,改善程度较高、人口较集中的地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健康改善都更为明显”。

图片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致辞。

野火、沙尘对妇幼人群产生健康影响

气候变化也可能会影响空气质量,进而带来健康危害。对此,薛涛及团队也特别关注了野火和沙尘对妇幼健康的影响。

薛涛认为,一旦发生野火燃烧,空气质量短期内随之发生显著变化。PM2.5浓度可能瞬间升高,持续一两天,甚至在山火蔓延期间长达一两周。由于孕期通常为37周,一两周的时间已经相当长。因此,由野火燃烧产生的PM2.5,也可能对孕期产生影响,进而导致出生体重下降、儿童呼吸道感染等一系列疾病,从而增加儿童死亡风险。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野火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含有毒性更强、生物活性更高的碳质成分,其毒性比城市等其他来源的空气污染要强得多。对此,薛涛表示,如果将不同污染源纳入考虑,野火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可能成为非常重要的,甚至首要导致儿童死亡风险的污染源。

此外,全球沙尘暴露较多的地区,如非洲和中东地区,往往也是妇幼健康状况较差的地区。“结合这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沙尘暴露与死胎、儿童贫血等疾病存在一定的关联。”薛涛说。

妇幼人群需科学应对空气污染的健康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在重污染天气情况下,空气污染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在做好防护与防护不当、没有防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采取有效个体防护措施可降低空气污染的健康危害。

会上发布的《“为下一代添蓝”妇幼人群如何应对空气污染科普手册》(下称《科普手册》)面向新生代父母,介绍了为什么要重点关注妇幼人群、如何科学做好防护,以及个人如何采取行动,减少空气污染、减缓气候变化等知识点,涵盖AQI(空气质量指数)查询和应用、口罩的选购及使用、空气净化器的选购使用和维护等实用措施,兼具科学性、趣味性与可操作性。

《科普手册》提醒,关注空气质量预报对于安排日常活动至关重要。在空气质量优良的日子里,大多数人可以正常进行户外活动,但对极少数异常敏感的人群仍需特别留意。当空气质量达到轻度或中度污染时,建议儿童和其他敏感人群减少或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锻炼。而在重度或严重污染的情况下,这些敏感人群则应完全避免户外活动,尽量留在室内。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建议,在污染较为严重的天气中,儿童和孕妇等重点人群应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在重度霾天气时,他们应当留在室内避免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应佩戴配有呼吸阀的防护口罩,并在使用前咨询专业医师。外出归来后,应立即更换衣物,并清洗面部、鼻腔以及所有裸露的皮肤,以减少污染的接触。

《科普手册》还提到,对于室内环境,应禁止吸烟,以减少二手烟的危害。在烹饪时,应提前开启并延后关闭抽油烟机,以减少因燃料燃烧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同时,根据室外空气质量适当进行室内通风。对于幼儿园、中小学校等室内场所,建议安装空气净化器以降低PM2.5的浓度,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新风系统来引入新鲜空气,保障室内空气质量。

此外,患有基础疾病母婴群体防护时还需注意,应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的防护方案;随身携带必要的药物,如哮喘患者的吸入器;更频繁地监测身体状况,如心率、血压等;考虑使用医用级空气净化器;加强营养补充,提高免疫力。如果在污染严重时可能需要暂时搬家,搬离污染严重的地区。

采写:南都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