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别策划|个个都是业界天花板,国立青大就是这么牛!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实习生 葛晓彤
一提到青岛的大学,必然会提到当年的国立青大(后改名国立山大),一所学校造就了这座城市上世纪30年代的耀眼星光。那么,除了我们熟知的校长杨振声,后来的校长赵太侔,还有梁实秋、闻一多、沈从文等人,还有哪些业界的“天花板”级的教授呢?
图片
数学大家黄际遇
黄际遇(1885-1945),字任初,1885年生于广东澄海,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擅长数学又兼长书法。
他在17岁时去日本留学,攻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科,1906年毕业回国后任天津工学堂教授。1920年由教育部派赴欧美考察并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数学,1922年成功获得硕士学位。1930年至1936年,他受聘担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兼理学院长、山东大学教授兼文理学院院长。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杨振声被任命为校长,他仿效蔡元培广聘专家治校。1930年9月黄际遇受聘到来任教,担任理学院院长兼数学系主任。1932年5月,杨振声因为经费一事而对中央的处理不满愤而辞职,校务会便决定由黄际遇担任校务会议临时主席来处理一切校务。这年9月,学校改名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理学院合并为文理学院,黄际遇担任合并后的文理学院院长和数学系主任。
据《山东大学校史》记载:“(数学系)1930年度建系时,由于当时只有一名教授,仅能开出微积分、代数解析、立体解析几何、数学演习4门课程。”这一名教授就是黄际遇,而且他还是该系这个学年唯一的数学教师,一个人包揽了全系的全部数学课程。从第二年度(1931年)开始,三年间每年只引进了一位讲师。教授亟缺,既要保证并提升教学质量,又不能落下任何一门课程,忙得不可开交的他心急如焚。1932年他就积极争取他早年的学生、当时正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曾炯学成后来任教,但远水难解近渴。在曾炯推荐下,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的李达于1934年8月竟然辞去清华大学教授职位来到山东大学,这是山东大学数学系成立五年后才迎来的第二位教授,实在是来之不易。黄际遇通过校方将自己兼任的数学系主任让给李达。1935年,陈传璋刚获得法国理学博士,就被黄际遇聘请来任教。
至此,在黄际遇的努力下山东大学数学系已经有了3位教授4位讲师,在战乱的时代属于国内师资力量较强的数学系,能够开出50门课程,这也是该系解放前的鼎盛时期,这些成就都离不开黄际遇做出的重要贡献。
关于教学,黄际遇主张启发式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性,他反对教师墨守成规,死板教学。他反复强调: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养成研究及创造精神,“即有整顿思考力与创造真理之精神”。他要求教师“必于上课之前充分预备,细思目的、方法、理由三事。讲解之时能提要钩玄、引人入胜,以论理为方法,以真理为归宿。”他时时刻刻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1936年后,在军阀和日军的内外干扰下,黄际遇被迫离开了青岛,去往中山大学任教,后来又因战乱辗转于广州、香港等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在结束避难返回广州的途中黄际遇不幸失足落水身亡。他任教的学校、结识的名师友人以及数不尽的学生为他哀悼。虽然形不再,但他丰硕的学术成果、深刻的教学思想和不畏艰苦的敬业精神已经被历史长河记录下并将对更多学子产生深刻影响。
在国立山东大学期间,黄际遇与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等人意气相投,在教学之余经常在一起饮酒作乐。在一次聚饮时,闻一多环顾一共有八人,一时兴起:“我们是酒中八仙!”当时这八个人是: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梁实秋、陈命凡、刘本钊、方令孺和黄际遇。这“八仙”每次聚饮后往往在余兴下乘着月色与酒兴由黄际遇带领至某家潮汕籍的店铺,做一回半夜敲门的不速之客。平时端庄斯文的知识分子,半夜突然满身酒气浩浩荡荡地敲店门,足以令店内睡眼惺忪的伙计睡意全消。
“八仙”们不仅喜欢酒后夜游,也很喜欢结伴野游。青岛秀美的景色,更加增添了他们的兴致。黄际遇在其日记中就不止一次的记载与闻一多、方令孺等结伴游崂山的经历。虽然有着饮酒野游的兴致,但这只是他们在内忧外患的国情下偷得的半日闲,在短暂的快乐中暂时释放的真性情。
图片
药物化学家汤腾汉
汤腾汉(1900-1988),1900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爪哇省阿拉汗,祖籍是福建龙溪。辛亥革命成功后,当地的华人兴高采烈之余集资创办了中华学校,他入校就读中国史地,在求学过程中他逐渐明晰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由于对学校的殖民教育内容不满,他决定回国并在1917年回国就读于上海南洋中学。1919年他参加“五四运动”,参加了由李大钊等人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用自己的微薄力量踊跃上街游行,抵制日货。
1920年,他考入了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冶金系,偏爱化学的他利用学校资源直接在1922年转学到了德国柏林大学化工系留学并在1929年获得理科博士学位。同一年他回印尼省亲时坚决拒绝了长辈要求他留在印尼发展的要求,他说,我要回中国去,我的志愿是为祖国服务。自此之后,他把自己的一生与祖国的命运融合地越来越紧。
1930年,汤腾汉回国后受聘为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大)教授,不久后又兼任了化学系主任。与黄际遇孤身筹措数学系一样,他负责筹建化学系,主讲普通化学、有机化学、有机分析、药物化学等课程。他还倡议学校建立化学楼和科学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化学学术氛围;倡议在化学系成立药科,把化学教育与药学教育结合,取长补短,实现双赢。
在教学方式上,他非常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他认为打好基础很重要,他还亲自讲授一二年级重要的基础课程。他的讲课方式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他还认为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很死板不会变通,不利于知识的有效传授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这一点上,他与黄际遇有共通之处,事实也证明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确实无法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于是他在山东大学首次开设了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讨论课程。在他的讨论课上,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既有中心发言,又可以随时提问和讨论切磋,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相长效果。
他还很重视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和增强。他主持化学系工作时,想方设法建立化学实验室,向学生整天开放,让每个学生都有固定的实验桌,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化学实验场所和高效的化学学习环境。他言传身教,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每年亲自到各地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通过实地调查帮助学生选定毕业论文题目,结合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使他们毕业时具有相应的专长。他还在化学系建立了毕业生口试和论文答辩制度,邀请有关专家教授评定。要求颇为广泛深入。这种制度在他以后的任教过程中始终执行,培养出的学生基础扎实,成才率高,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化学与药物学人才。
七七事变后,他因战乱和身体状况不得不回到印尼修养,但他的心始终牵挂着祖国。病愈后,他不顾危险立即启程回国。在此后的时间里,他一直醉心于祖国的化学与药物学的教学事业与科学研究工作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另外,还有心理专家程迺(乃)颐(1900-1970),又名乃怡,1900年出生于江西南城,他是近代知名的学者和心理学家。程迺颐幼年性格较为孤僻但是酷爱读书。1924年赴美国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就读,并于1926年6月获得硕士学位。1929年6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回国。他先后在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国立青岛大学教育系、北平女子师范学院任教。1932年8月到1941年6月担任国立武汉大学教育哲学系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入北京大学任哲学系心理专业教授。
他兢兢业业致力于教育事业,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34年,参与发起创立中国心理学学会,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新中国建立后,被吸收为中国心理学会、中苏人民友好协会、中国新哲学学会会员。1970年,程乃颐病逝,终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