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地携手打造会馆文化长廊,10处会馆空间纳入“伙伴计划”

9月10日,北京市东城区举办焕发会馆文化活力(第二批)签约仪式,分别与安徽省芜湖市、黄山市黄山区、宣城市泾县和江西省九江市签署会馆合作意向书,携手在前门东区建设会馆文化体验群落,再现会馆“说家乡话、品家乡菜、听家乡戏”的古韵风华。
当日,东城区发布了“京地文化长廊”会馆文化宣介周活动的五大板块特色活动,涵盖展、演、荟、讲、秀,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空间联动、资源联动和文化联动,让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会馆文化的独特魅力,构建一条连接北京与各地的文化长廊。
图片
9月10日,东城区焕发会馆文化活力(第二批)签约仪式暨“京地文化长廊”会馆文化宣介周启动活动在颜料会馆举办。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前门东区建设会馆文化体验群落
明清时期,各地的故里乡绅或者本籍京官出钱行义、置地建房,免费提供给进京赶考的本籍学子居住,陆续诞生了数百所会馆。会馆承载多样地域文化,是历史留给北京的独特文化遗产。东城区共有37处南北交会、规模各异的会馆建筑。
在今天的签约仪式上,东城区委副书记章建伟,东城区委常委、副区长孙扬分别与江西省九江市,安徽省芜湖市、黄山市黄山区、宣城市泾县等会馆原发地市共同签署会馆合作意向书。东城区将与新一批会馆原发地相聚于此,发挥会馆地域连接、文化联接、价值链接的功能,打造文化场景交融、文化业态集聚、文化活力迸发的“京地文化长廊”。
图片
东城区焕发会馆文化活力(第二批)战略合作签约。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去年5月,《东城区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在颜料会馆发布,东城区与广东省韶关市、湖北省黄冈市、广东省梅州市、安徽省池州市、福建省龙岩市签订焕发会馆文化活力的合作意向书。今天东城区又迎来第二批“活力伙伴”,至此,东城区实施“伙伴计划”首创政策的会馆空间拓展到10处,分别为广东韶州会馆、湖北黄冈会馆、湖北麻城会馆、广东平镇会馆、安徽石埭会馆、福建汀州会馆南馆、江西德化会馆和安徽芜湖会馆、太平县会馆、泾县会馆。
东城区将联合焕发会馆文化活力各合作伙伴,通过资源共享、文化共融、价值共创,围绕前门东区建设会馆文化体验群落,多元文化生态融合发展,再现会馆“说家乡话、品家乡菜、听家乡戏”的古韵风华,重现当年京地合作萃集地方精华、共建首善之区的盛景,打造中华文化“百花园”。
五大板块特色活动构建“京地文化长廊”
活动上,东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海英发布了“京地文化长廊”会馆文化宣介周活动的五大板块特色活动,涵盖展、演、荟、讲、秀,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空间联动、资源联动和文化联动,让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会馆文化的独特魅力,构建一条连接北京与各地的文化长廊。
其中,展,即生动展示会馆的前世今生。东城区联动石埭会馆、韶州会馆、临汾会馆、吉州会馆、台湾会馆等多处会馆,举办为期一周的历史记忆专题展。通过展示会馆的修缮情况、历史沿革以及相关的文物资料,让市民和游客在参观中了解会馆的历史与文化,感受会馆作为文物建筑,在京地交融中的独特魅力。
演,即打造“会馆有戏”多元交融的视听盛宴。东城区甄选各会馆原发地的地方特色民俗展演,邀请青阳腔、黄梅戏等不同地方文化艺术家在颜料会馆、阳平会馆、台湾会馆、石埭会馆等地开展梨园雅韵“会馆有戏”文艺展演。这些精彩的演出不仅展示了各地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图片
黄梅戏《女驸马》。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荟,即打造集特产展销、文创市集、非遗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活动。依托会馆文物空间,联动石埭会馆、黄冈会馆、韶州会馆、德化会馆等会馆原发地商会、驻京办资源,让市民和游客在购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图片
非遗舞蹈《踏歌》。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讲,即打造会馆回溯历史、共话未来的文化会客厅。东城区聚焦“历史文化”“会馆艺术”“文化新空间”等主题,邀请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专家举办讲座和交流。这些讲座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也为专家学者们提供了交流思想、碰撞火花的平台。
秀,即以会馆为原点,京地联动进行文旅推介活动。东城区携手驻区旅游机构,联动会馆原发地优质资源开展直播联动与文旅推介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全面展现原发地文化的活力与魅力。
400岁安徽石埭会馆重张
“会馆与其他历史建筑的区别在于其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和情感价值。每个会馆都是惠及乡梓、打上鲜明地域文化基因的‘文化植被’,凝聚着一代代游子浓重的乡愁。”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教授张佰明说。
会馆要“活起来”,需要不断注入“源头活水”,这离不开会馆原发地的参与。东城区将以签约会馆为试点,坚持“一馆一策”原则,在空间打造、市场运营等环节联动发力,打造市民身边的文化圈、国潮圈、艺术圈。
作为东城区焕发会馆文化活力 “伙伴计划”首批签约会馆试点,400岁的安徽石埭会馆在9月10日重新开放,一场“小而美”的池州特色演出在此亮相。
图片
9月10日,400岁的安徽石埭会馆重新开放。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石埭会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大席胡同20号,现存建筑坐东南朝西北,为二进院落。步入其中,红柱灰瓦,睡莲摇曳,安徽池州历史、人文和发展成就展览吸引了参观者关注。
这座古老会馆始建于明代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鼎盛于清,几百年间,会馆不仅为举子进京考试和商贾赴京经商提供了餐食住宿,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维护同乡权益,其影响力深远而广泛,见证着京池两地文化薪火相传、开放融合的历史变迁。
2022年,东城区与池州市两地携手,启动石埭会馆的活化利用。池州市文旅集团董事长高政权介绍,在北京市东城区的重视支持和建筑遗产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下,石埭会馆的活化利用项目历经了两年的精心打磨与潜心雕琢,重焕生机。
活化重生后的池州石埭会馆,从会馆旧址转变为“文化+数字”“文化+科技”“文化+商业”“文化+旅游”等新型文化业态集聚的“文化空间”。在这里,“京味文化”与“徽池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出绚丽多彩的火花。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融合,古老的建筑风貌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得以保留,同时现代科技与创意元素巧妙融入其中。
如今,石埭会馆的重新开放,不仅是对这一历史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利用,更是为京池两地的文化传承与交流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图片
9月10日,石埭会馆迎来令人期待的首演。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石埭会馆将通过“小而美”的演绎方式,呈现独特的文化盛宴。9月10日,石埭会馆迎来令人期待的首演。紧随首演之后,石埭会馆将在9月11日至19日期间,举办池州三县一区及九华山风景区专场活动。活动将汇聚池州各县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特色产品,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不同地区的独特魅力。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张磊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