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纪录片《生活的N次方》*《他们这样面对老去》的第二个故事,主人公是北京“二七健身俱乐部”一群健身撸铁的爷爷。
“二七健身俱乐部”是北京西五环的老小区里,一个由车棚改造的健身房,与其他健身房不同,这里最早的一批健身器械由二七厂的工人亲手打造,在这里热火朝天撸铁的,都是爷爷辈的退休工人。其中年纪最大的会员杨洪增今年86岁,馆长徐伟也已经有67岁。
健身重塑了他们的肌肉,但当年岁渐长,疾病、衰老和死亡成为绕不过的命题。面对这一切,爷爷们决定“疯到底”。
1. “四十年铁馆不忘初心”
在“二七健身俱乐部”里,放满了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一群老人正如火如荼地运动着,有人在卧推,有人在抬哑铃,有人在打拳,他们头发花白,但肌肉结实,行动灵活。
“我86了,有我这样的胸肌很少很少了。”杨洪增撩起衣服展示胸肌。
“精神面貌我还行,肯定不像 60 多岁的,是吧?”68岁的管理员徐伟一身肌肉,自信地说。
“继承二七精神,四十年健馆长安”,横批“不忘初心”的一幅对联贴在“二七健身俱乐部”的门上。“二七健身俱乐部”是二七钢铁厂的健身房,徐伟和杨洪增都曾是北京丰台区二七钢铁厂里的工人,如今工厂变老了,他们也都升级为爷爷辈,但仍然在这所钢铁厂最破最老的“车棚健身房”里健身,还多次参加全国健美大赛。
现在的二七健身俱乐部
健身房的创始人是生于1928年的张威,作为二七厂里的运动健将,他曾在1956年北京第一届工人越野赛和北京第一届环城赛中夺冠。80年代初,全国体育运动大热,1984年,张威创办二七健身房,希望大家能一块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原来我们都在,这捡块砖,那弄块瓦,二七平房是我们自己盖的。”徐伟回忆那时人多,没有器械,从哑铃、壶铃到腹肌板,无一不是机车厂的老工人们自己做的。虽然重量没有那么精准,但完全够用了。“你看这角铁都磨成这样了,特别有情怀。”
健身房里至今保留着工人们亲手制作的器械
2014年,张威病重,徐伟接班。“我交给你了,对你信得过,你必须把它传承下去。”徐伟记得张威这样对他说。
除了曾经的工人,健身房现在以每年300块的会员费向周围居民开放,算下来每天不到1块钱。目前会员60多人,年龄跨度从20多岁的年轻人到80多岁的老人。
这里没有空调,冬天温度低于零度,夏天超过40度,但都不影响老人们来“撸铁”,每天有20多人来健身。每个人徐伟都认识,他一边翻着健身房的老账本一边介绍:“加上微信一刷码,行了,齐活。不用什么卡,手续什么都没有。”
有人因为种种原因想要晚两天交钱,徐伟就说“你随便练,先练着”。他每天都来健身房,除了自己健身,还时常打扫、擦拭器械进行维护。
二七健身俱乐部现任负责人徐伟
2.“你必须把它传承下去”
健身房的老人都称张威“张老师”,他们最早几乎都是张老师的徒弟。在认识张威之前,他们也或多或少有着运动的爱好。
“我年轻时踢球摔跤,他们谁也摔不过我,我跑得也快。一直坚持锻炼,就没闲着。”67岁的徐伟说。
“60 岁退休的第二天我就来这。”86岁的杨洪增年轻时就对运动感兴趣,退休后他有了更多时间健身,所以丝毫不感觉空虚失落。
“那时候我十三、四岁,在外面被人欺负,所以就总觉得自己要强大,身体一定要好。”74岁的封汝祥一头白发,但精神很好,他戴上拳套用力击打着沙袋:“这就没人欺负我了。”
封汝祥在健身房里打拳击
后来,他们遇到了张威,便跟着他系统地学习健身,被他的“刻苦劲”和“努力的气场”所感染。
在工厂,不管认识还不是不认识张威的人,一提到他,都说那是个“疯子。”
“他特别有毅力,那个哑铃摆花,他能摆四五个小时,5公斤的哑铃就那么摆,摆6, 000 多次。”徐伟边回忆边演示哑铃摆花。
徐伟从张威那传承的不仅是健身房,还有张威的运动精神。张威在晚年病重时,依然带病锻炼,“他走的时候是膀胱癌,挂个尿袋还坚持来呢”。
“他说不幸了,不能陪着你玩了。”杨洪增笑着回忆。
“他说要练死,不能吃药死,要站着死,不能躺着死,死在外头,不能死在家里,我一生特别崇拜张老师。”封汝祥仍记得张威说过的话。
二七健身俱乐部创始人张威
2014年,张威去世,去世前还在讨论死后要水葬,非常乐观。现在健身房的老朋友们,每次一聊天,话题总是自然地提起他,好像他还在,推开门就在锻炼。
在健身房的墙上,挂着一把3米多长、45公斤、形似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大刀,这是张威留下来的。刀已经生锈,但健身房每次搬家,都会带上它,徐伟经常擦拭这把大刀。杨洪增觉得,“它就等于他在这,陪着咱们一块练吧”。
张威的大刀已经成为健身房的精神图腾
3. “我 86了,有我这样的胸肌很少很少了”
运动这么多年,和张威当年一样,他们也常常被说是疯子。
“有的不喜欢锻炼的,就说我是疯子,我说是啊,我就会疯到底。”杨洪增笑着说。
86岁的杨洪增是健身房年纪最大的会员
但运动也让他们得到赞美和关注。“唉呦,我们这个小区100 多座楼,好多跟我这年龄差不多的女性见着我,都特别喜欢,都是微笑。”封汝祥不无自豪地说。
不管严寒还是酷暑,老人们几乎每天都来健身房,规律且充满计划。
“星期一练胸,星期二练二头(肌)三头(肌),星期三练背,星期四练腿,星期五就是自由活动,就安排挺紧的。”徐伟笑着说。
“我卧推,天天卧推,推到力竭。”封汝祥每次健身之前都要沏上茶水,给来健身的朋友们倒好茶。
爱笑爱聊天的封汝祥打起拳击好像换了个人
杨洪增每次来健身房,都戴着一顶草帽,穿着中式老头衫,拄着拐杖。前几年,他曾摔伤过腿。杨洪增有时候坐公交车遇到别人让座,“我说我不坐,我说我爱锻炼”。
健身房里也有人行动不太利索,但仍然坚持锻炼。刘宝利年轻的时候是有名的壮汉,人称“老刘块儿”,后来他得了两次脑血栓,一个多月没出家门。徐伟把木棍刷黑,又弄来两张黑色纸片,做成杠铃的样子,鼓励他,“你就练,给你照张相,要这精神劲”。现在老刘已经可以坚持走路,每次能卧推3、40公斤。
二七健身俱乐部里的老人们
对老人们来说,来健身房不仅是为了健身,也是为了见老朋友。封汝祥的儿子曾经给他办了一张现代健身卡,他去了一次就不去了,还是喜欢来这里跟老朋友一起锻炼。
他们日常的话题,不仅仅是健身,还细节到衣食住行。封汝祥一来到健身房,就和徐伟聊到,今天菜市场的菜价又涨几毛钱,买了几斤几两菜。
封汝祥老两口还经常在小区里支起桌子,请全楼吃饭。拍摄时,封汝祥也热情地邀请摄制组全员吃炸酱面,问清楚中午有多少人吃饭,就马上打电话给老伴。这顿炸酱面丰盛无比,有十几种菜码:腊肠、黄瓜、泡菜、烧鸡……
4.“您真行,真棒!”
67岁的徐伟曾经打过摔跤,得了北京市冠军、全国铁路系统第五,也踢过足球,帮二七厂足球队在北京市足球联赛拿了冠军,现在他想起来还无比光荣。
徐伟身上依然留有运动员的影子
封汝祥以前骑越野摩托车,大陡坡直接冲上去,声音大得不行,他自封车神。
尽管在同龄人中身体不错,但随着自然规律,他们也逐渐意识到自己老了。
“服老。”杨洪增承认:“最近这两年感觉,这好像顶不上劲,那也不行了似的。”
杨洪增健身时总戴着一副劳保手套
“70岁前举了 60公斤,现在能举 40 公斤,因为两个肩膀踢球给踢折了。”封汝祥说。
“人到这岁数你不服也不行。”徐伟感到体力终归还是变差了,爬山的时候,“年轻的,就是走得快,我们就差点”。
在衰老的过程中,他们也在面临身边亲友的离去。封汝祥的母亲活到了90多岁,晚年患病,都是封汝祥贴身照顾。
母亲尿到床上,他一点点收拾干净,给她穿尿不湿。“我说,妈,您别不好意思,我在您肚子里还待了一年呢。”
送走母亲后,封汝祥对自己的死亡也愈加坦然。“我也不怕死,死了就死了。”
他已想好死后如何处置骨灰。“我跟我儿子说了,拿弹弓,拿手纸包上,给我打在各个足球场上,让我听着那个球的声音。”
封汝祥毫不避讳谈及生死
杨洪增在送走张威后,也不害怕死亡了。“人哪,总有一天要死,你(张威)不走了吗?你先去呀,你去了以后,你给我占个地儿。开心嘛!”
徐伟觉得自己要是病了,海葬就完了,省事。“别买墓地,没必要,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是吧?”
想清楚了死亡,他们反而更专注地去生活。当很多老人在退休之后,生活进入空虚和孤独时,健身房的老人们却活出了异样的精彩 ,他们选择用力量重塑自己。
二七健身俱乐部部分成员合影
“这个练应该多方面的,游泳、跑步、踢球。人老了更需要灵活性,肌肉是必需的。”封汝祥认为运动起来是最重要的。
“让大家精神面貌好起来,其实健身也不是为了长寿,就是为了生活质量。”徐伟觉得运动可以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人活着要有质量,生命在于运动。”杨洪增笑着说。
健身房里总是热火朝天,汗水和欢乐并存,除了老人,年轻人也爱来,他们经常互相切磋锻炼的方法,最让徐伟欢喜的是,年轻人跑来对他说:“您真行,真棒!”